读曾国藩家书有感500字3篇

2016-12-02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500字1

近日一直在读好朋友送的《曾国藩家书 精选》,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给纪泽、纪鸿的信中,曾国藩这样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大意为:人的气质,与生俱来,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它,重新塑造气质。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要求得变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读完此文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读书改变气质。曾国藩是一介书生,靠科举发家,最后权倾朝野。在《曾国藩家书》中多次提到读书的重要性,他谆谆教诲家人子弟要读书,“读书贵精专”,“须用困知勉行功夫”,“读书有一耐字诀”。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这一点毋庸置疑,且与“满腹诗书气自华”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现今提倡的“知识改变命运”则把读书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二、立坚卓之志。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坚卓之志,才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终成大器。道理浅显易懂,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当今世界,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场中颠扑沉浮、迷失自我,理想和志向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最后落得一个可悲可叹的下场。

博览群书,立坚卓之志,怀赤子之心,方为高人。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500字2

国学经典,代代相传!《曾国藩家书》一书虽然只读完治家篇,但是颇有感触。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生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谥号文正,因称曾文正公,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儒家讲“三立”,“立德”居第一位,然后才是“立功”、“立言”。曾国藩在修身立德方面,一向笃学力行,老而不懈,尤其注重教育子弟,认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儒家认为“孝”是治天下的根本,并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深受理学熏陶的曾国藩将此列入修身的准则,同时作为家庭团结兴旺的凝聚力。在他看来,荣华富贵的仕宦人家好景难长,优越的家庭条件是使子孙滋生骄佚的温床,只有谨朴耕读、孝顺友爱之家才会兴旺发达,前程远大。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教导弟弟们,对长辈要敬爱兼至,平辈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要做出榜样,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要求子侄辈除读书之外还要室内和下田劳动,并且认为这是极好之事。兄弟情如手足,必将患难与共,同御外侮,所以必须团结和睦,互相庇护,相互扶植,休戚与共,“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

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人们不必再拘守君臣父子之类的纲常信条,而应该还“孝友”之本来面目,赋予其崭新的意义。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往往也是一个胸怀四海,追求美善、笃敬事业的人,一个友爱兄弟的人,难以想象他不是襟怀坦白、肝胆相照、善于合作的人。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500字3

读<曾国藩家书>已经不只一次,但虽有感触,并没有留下什么文字,只是将一些有益的文句进行了勾画。今日重读,觉得还是留下一些文字的好,便于日后学习。

曾国藩家书中,有许多文字都值得学习。如“格物诚意”“格物躬行”“求友以匡己之不逮”“言有矩,动有法”等。今天,读了他关于读书的一段精辟之言,受益匪浅。

之一

盖士人读书,提议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之二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经。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人酬酢笑语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当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含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之三

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

看来,对于读书、习字,曾国藩是颇有一番见解,值得借鉴。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