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成功之道

2017-03-20

《中国好声音》自2012年7月13日开播以来,每周五晚在浙江卫视播出,在收视率一路飙升的前提下,赢得业界和普通观众的良好口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好声音成功之道,欢迎阅读!

中国好声音成功之道:

《中国好声音》是一档由浙江卫视和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联合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由中国音乐界重量级的那英、刘欢、庾澄庆和杨坤担纲导师,著名主持人华少担任主持,每期十个选手。

在“限娱令”的高压下,浙江卫视以其独到的创新精神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树立新的风向标。《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从第一期期的1.477到第五期的3.310,处于同时段收视之首,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为大家探寻《中国好声音》成功的秘密,解析在荧屏热播现象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成因。

一、精良的制作——外购版权,引进模式

《中国好声音》的模式起源于荷兰Talpa电视制作公司的The Voice。2010年,The Voice一经推出,就在荷兰创下收视奇迹,吸纳了300万荷兰观众,占总人口的18.2%[1]。2011年,美国的制作公司买走《The Voice》的美国版权,创下惊人的收视率,力压当时风靡一时的《美国偶像》。这个节目模式在欧美的大获成功,让The Voice的知名度一时声名鹊起。2012年星空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公司不惜重金向荷兰Talpa电视制作公司购买了The Voice的中国版权。

纵观当下的娱乐节目,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可以迅速蹿红提升整个电视台的市场份额,拯救一个电视台,像《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激情唱响》等娱乐节目都是外购版权。外购版权引进模式,是国内节目急速提升的一个捷径。一个好的节目模式是经过观众和市场检验过的,引进加本土化的改造是当下电视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节目模式的关键要素包括:客户(显性或隐性需求)、产品或服务(能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能力(核心能力,包括关键资源、流程等)、盈利模式(怎么实现盈利),而这些要素显然与媒体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连[2]。

中国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存在瓶颈,原创本土电视节目也无实质性的突破,没有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中国好声音》的出现如一缕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就选秀节目本身而言,被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所垄断,之后涌现的选秀节目从未实现有效突破。《中国好声音》引进版权,在国内首创“盲选”形式,“转椅表态”,打破了以貌取人的惯常思维,让人有无限遐想;明星导师与草根学员的双向互动,打破了明星高高在上而草根选手卑躬屈膝的整体节目形态。

二、个人主体性的强化

《中国好声音》正如节目组标榜的定位所说,它是一档“励志”“音乐评论”节目,“励志”体现选手主体性,而音乐评论则是明星导师的主体性,而导师——学员的互选体现一种双向互动。人的主体性表现为人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中国好声音》节目模式的设置强化了个人主体性,黑格尔曾经说过,“在主体中自由才能得到实现,因为主体是自由的实现的真实的材料”[3]。

《中国好声音》与其他娱乐节目相比,不是内容的成功,而是模式上的成功。节目模式设置上,四位明星导师采用转椅的方式,背对选手,让节目多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悬念。而最后在导师和选手的互动选择上,也突出了悬念的设置。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展示,人也更能称其为人。

以往的音乐选秀节目中,选手往往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评委往往以“毒舌”的面目示人,好像非此不能表现他们比选手高人一等。而在《中国好声音》中,四位明星导师放下身段,不在高高在上,与选手平等交流,也让观众感到明星的平易近人。在节目中,观众经常可以看到的一幕是,导师为了争夺某个表现突出的选手,争得面红耳赤,而最终的决定权却在选手手中。这样一来二往的互动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展现。

而受众的主体性也在这个模式设定中被充分激发。在导师背对正在表演的选手时,观众的参与感增强,不少观众甚至会深入其中的某些“情节”,为选手的最终命运揪心,充分激发或提高受众的现实社会交往的参与意愿,以缓解“媒介依存症”这一社会病理现象。电视媒体本身的形态决定了电视与受众之间不可能存在有效的互动,受众处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的位置,“沙发土豆”的现象也常遭文化批评者诟病。《中国好声音》导师与学员的互选,悬念的设置,可以激发受众的主动参与。

三、共通的情感空间

《中国好声音》与《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等节目的成功,有一个共性,节目都抓住了中国人重感情、重责任的情感因素,而这种情感因素正是节目得以成功的关键。对于任何艺术形式而言,内涵与情感应先于形式和技巧。作为平民百姓的选手,能在这样的舞台上为自己的梦想而战,全国的电视观众梦想见证者,实现最基本的情感沟通。节目中选手的故事一次次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普通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无力满足的情感需求在舞台人物身上寻求一种虚拟式的补偿性满足。

当下,一些电视节目为了纯粹的收视率,不惜以节目内涵为代价,以审丑的眼光和奇异的表现来博取观众的关注,缺少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性,对社会的整体风气造成负面影响,对整个电视生态造成极大的破坏。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好声音》却能够主动迎合主流价值观,为普通人的梦想提供舞台,至真至纯,励志向上,为电视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展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一个时代能够创造梦想,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了一种文化鼓励,对于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往往可以起到积极作用[4]。电视台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媒体,通过像《中国好声音》这样的电视节目为受众营造一个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环境,这在当今时代是具有社会整合价值的一件事。电视节目只有剔除浮躁的冲动,关注当下现实,传递正能量,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等以“梦想”为主题的节目的走俏,无形之中为中国未来电视节目指明了方向。《中国好声音》作为引进的国外版权节目,本土化的改造是创作者应该面对的首要问题,而除却经过市场验证的节目模式外,创作者加入的中国人重情重义、为梦想努力的情感因素是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四、微博营销的成功典范

在以往的电视节目中,像《中国达人秀》是一场草根的真人秀,《舞林大会》是一场明星的真人秀,那对于《中国好声音》而言,这是一场明星和草根的集体真人秀。这种明星和草根的集体秀,不仅体现在节目形态中,在网络上形成的好声音讨论也形成一种明星带头、草根跟随的互动模式。中国的微博自2009年诞生之日起,便以势不可挡之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离不开微博营销之功,尤其是名人微博。

在《中国好声音》首期播出后的当晚,姚晨、冯小刚等等文娱明星纷纷发微博力挺,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后有媒体界的知名人士发博,结合网络围观、意见领袖、名人效应等机制的协同作用,《中国好声音》的有效舆论迅速发酵,形成讨论。新浪微博数以亿计的庞大用户群,成为传播的节点,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在现实中的讨论,在之后的第二期第三期等后期的收视率上得以明显体现出来。《中国好声音》从播出到现在,微博的上的讨论从未间断,且多为好评,当然其中不乏节目组的公关营销推广,但如此规模的讨论足以证明《中国好声音》微博营销的极大成功。

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介,其强大的传播、互动、开放的特点,是一事件形成讨论热点的天然温床。微博互动也是受众在电视媒介之外的更好选择,是《中国好声音》在电视媒介品牌影响力在网络上的延伸。《中国好声音》以微博作为营销平台,每一个粉丝都是潜在营销对象,微博上的明星用户首发的高度正面评价的信息,为接下来的微博营销奠定了一个基调。除此之外,《中国好声音》在微博上的营销还体现了微博营销高速便捷、低成本、多媒体、受众面广泛的特点,为微博营销树立典范。

就目前中国电视生态看,中国的电视节目亟待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在媒体形态日新月异、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网络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媒介生态圈保持住正在流失的电视受众,当然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也不可回避。《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为电视媒体带来新的希望,为电视观众的回归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再次证明,只要电视节目乐于认真研究节目形态,了解电视观众的收视要求,收视和口碑的双赢就不只是一句口号。不可否认,《中国好声音》还存在诸多漏洞和缺陷,譬如非本土原创引进国外节目版权,未能避免栏目商业化操作的负面争议,我们相信随着给节目形态在中国本土的进一步成熟,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道:好声音+好营销

“风险肯定有,但我们最初的估算是至少能收回成本。”灿星制作公司《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无论从各界口碑,还是投资收益来看,目前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无疑是成功的。

据央视-索福瑞统计的收视率显示,《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已经从第一期的1.5%冲高至第五期(8月10日)的3.42%;微博平台上“中国好声音”的讨论量达到了上千万条,全国上下已经掀起一股“好声音”舆论热潮。该节目至今已经花费约300万元购买荷兰《The Voice》的版权,而非此前所传的200万元,制作成本已投入四五千万元,最近还将投资改进舞台和灯光、音效等。

相对于这些投入来说,《中国好声音》也获得了不错的广告收益,自7月13日在浙江卫视开播至今,15秒的广告报价已经从最初预设的15万元暴增至36万元,至今收益已经过亿元。《中国好声音》缘何爆红?

清晰的定位:回归“纯音乐”

《中国好声音》的火爆虽然让业界颇感意外,但一切都在灿星制作公司的意料之中。

《中国好声音》的原版《The Voice》已经行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相继获得成功,比如《The Voice》美国版2011年4月在NBC开播的第一天,就超过了《美国偶像》总决赛的收视率。与以往选秀节目的简单复制不同,由于《中国好声音》有来自《The Voice》的正版授权,因此版权方会全程进行指导,不仅提供一份完整的剧本大纲和操作“宝典”,包括前期准备、内容安排、导师选择、学员挑选,现场音响的安装和调试,灯光的色彩、明暗的调校,甚至接线的方法,都有一套成熟的方案和严谨的制作流程,还会派出专人进行现场指导,参与节目的各个环节。这让灿星制作对节目的成功本地化颇有信心。

寻找好声音,回归“纯音乐”,以真诚、温暖、向上、励志的氛围,推动国内音乐产业的良性发展,而非以往选秀节目依靠“炒作、毒舌、绯闻”为卖点,这是节目组一开始就明确的栏目定位。这种积极向上的栏目定位,一开始就规避了《超级女声》等以往选秀节目所遭遇的政治风险。甚至有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高长力公开表态:“《中国好声音》火,因为导师是顶级的,来唱歌的老百姓的声音也是顶级的。”

为了体现节目的专业性和音乐的纯粹性,节目采用“盲听盲选”的模式选择“好声音”,并邀请国内顶尖音乐人士做评委,从而保证了选秀的公平、公正,也避免了诸多非议。

“明星导师制是节目的最大亮点,明星当场选徒弟,不仅让学员立刻梦想成真,而且这些明星还会抢学生,互相掐架、互相调侃,这种状态平常很难在大牌明星身上看到。”陆伟说,“我们完全按照国外娱乐电视制作理念和制作手段去打造精品内容。”据悉,在《中国好声音》节目制作过程中,不会像以往国内节目制作一样预设脚本、主持人和嘉宾反复练习台词等,而是主持人、嘉宾和学员现场发挥,一旦节目氛围到了,主持人、嘉宾和学员就会真情流露,再经过后期剪辑之后,节目的观看效果就会很好。在这种电视制作模式下,节目录制现场必须有27个机位,把每个镜头都录下来,保证所有细节和稍纵即逝的情绪爆发点不会被错过。一期80分钟的节目至少需要录制1000分钟的素材。

“不像大多数娱乐节目‘炒作’大于‘内容’,《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定位比较纯粹——寻找好声音,围绕这个定位,不管是盲听盲选模式,还是邀请音乐界专业、权威人士当评委,其目的都是让选手展示才艺‘好声音’,并通过导师制让选手有机会快速实现梦想。其次,节目制作精良,不管从音效、画面的剪辑,还是主持人、嘉宾、学员的现场互动氛围来看,都具有很强的可看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勇说。

口碑传播路径:电视社交化完胜

与电视节目一样火爆的是《中国好声音》在微博上引发的热烈讨论。从7月13日节目开播至今,《中国好声音》迅速蹿上新浪微搏话题榜讨论数的首位,截止到发稿前,新浪微博平台上“中国好声音”的讨论量达到了1593万条;短短一个月,中国好声音新浪官方微博及中国好声音微吧的粉丝量超过百万,每条微博的互动量,少则几千条,多则几万条;姚晨、冯小刚、李玟、吴佩慈等大牌明星,先后转发了“好声音”的微博,多条微博的传播达到了十万量级,成为时下最火的微博话题。

“网络传播与平面传播并重,通过口碑相传的方式进行营销推广是《中国好声音》在营销方案中一开始就明确的定位,”陆伟表示:“平面媒体的受众与电视受众相近且具有针对性,网络传播的热度高、覆盖受众广,两者并重,会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口碑传播则与节目高品质定位相吻合。”在网络传播中,微博是重点利用的传播媒介。

从节目开播前到录制中和播出后,《中国好声音》设计了周密的营销传播计划。据悉,在节目播出前一个月,栏目组首先在户外媒体、平面媒体和网络上进行预热,重点介绍节目内容。在发布会现场上,专门播放了录制的两位好莱坞名人对节目品质的评价,强调节目的高品质特性。

在节目正式录制过程中,栏目组通过各大网络媒体在网络门户、微博上及时进行预告,邀请记者和娱乐明星好友现场观看,在第一场节目录制之后,及时通过其微博发布相关感受和评论,通过这些意见领袖的口碑传播影响其周边的朋友圈子。

“明星圈子”就是由此受到口碑影响的一个圈子。据悉,栏目组邀请到的明星好友,通过微博评论,从而吸引了姚晨、冯小刚、刘若英等明星大腕的关注和评论,从而激发了新一轮的关注和讨论,微博传播迅速火爆。

据新浪相关负责人透露,《中国好声音》与新浪很早就洽谈合作事宜,主要在微博层面展开合作,所有最新消息会在新浪微博第一时间发布,新浪网同时也是该项目的首席门户合作方。节目常规播出后,新浪先后邀请到那英、庾澄庆、刘欢、华少等关键人物来新浪做独家的微访谈,网友讨论的话题从庾澄庆的“摇滚手”,“杨32郎”到华少的超快速度口播,无所不包;另外,新浪还请到节目的知名选手如徐海星、多亮、郑虹来做独家微访谈。在徐海星、郑虹被质疑的事件中,新浪微博进行了正面、强化式传播,更加引爆了传播效果。

“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必然会引发争论和讨论,从《超级女声》的‘电视+手机短信’模式的红火,到《中国好声音》的‘电视+微博传播’的火爆,电视社交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表示。

品牌持续性开发:全产业链运营

《中国好声音》的火爆,不仅让浙江卫视和灿星制作赚得盆满钵满,更红了拥有“好声音”的选手,让明星导师们赚了演出费、找到了好徒弟,让音乐产业链上的演唱公司、酒吧等都受益匪浅。《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不仅是节目内容的成功,更是节目背后一个“全产业链受益”的运作机制的成功。

据悉,浙江卫视和灿星制作之间的合作采用国际通用的制播分离模式。与以往制播分离模式中,电视台一次性买断节目内容不同,《中国好声音》的制作方和电视台采取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合作方式。双方为此还签署“对赌协议”,据悉,协议中的一条红线是“收视率超过2.0”,高于此线,则广告收益共享,相反,前期投入则由制作方独立承担。为此,双方在制作团队上都调用了精良的人马、舍得投资制作精良的内容。

“制播分离模式在国内虽然早已尝试和推广,但并未形成气候。《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为中国电视市场做出了表率,如果此模式可持续,未来有可能吸引大批资金投入高品质的电视内容制作市场。”周勇说。

明星导师、参赛选手与节目组之间的利益设计,也是让参赛选手热情参与、明星导师们全心投入从而保证节目高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悉,明星导师们不拿底薪,只等待业绩暴增之后的高额分红,比如后期演唱会彩铃收入等参与分成。除了可以预期的分红外,导师的身价也随着节目的爆红而一路看涨。据说因为参加此活动,导师们的身价至少涨了10倍,杨坤原定的32场演唱会更是不断增加。

参赛选手后期的培养、市场开发、巡演等产业链开发,不仅仅能为选手带来经济利益,更能实现选手的音乐梦想。而选手们的利益和导师的利益也紧紧捆绑在一起,导师们必须全力以赴地培养他们,才能名利双收。据悉,《中国好声音》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周密的计划,将为导师选中的优秀学员制作专辑,国内外演唱会巡演的计划也都已经排上了日程。

除了传统市场的开发,《中国好声音》和中国移动将合作展开的彩铃下载业务,即每一位学员在节目中演唱的歌曲都会制作成彩铃,彩铃下载的收入便由中移动、节目组和该选手所属的明星导师按比例分成,有人估测明星导师的此项收入不会低于2000万元。

“能否避免《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的短命而持续成功,是《中国好声音》未来运营的关键。为了延长生命周期,娱乐品牌的后续开发很重要。”肖明超说。《美国偶像》等品牌节目通过后续的精品专辑制作、图书出版、动漫、饰品等市场开发,不仅延续品牌的影响力,也获得经济收益。据悉,《中国好声音》在此也有考虑。

对于《中国好声音》的未来,灿星制作似乎有更清醒的认识。“在当前唱片行业不景气的状态下,普通大众中藏龙卧虎,这个节目的初衷是发掘人才、培养人才。节目最终能否持续成功,取决于这个节目对音乐产业的推动作用有多大,或者有多少人因此而重新回到音乐舞台中来。”陆伟表示。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