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讲话

2017-02-15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农业人口大都集中在农村,因此,农村工作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仅供参考。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一):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四川三农工作的新挑战新机遇,全面落实新常态下四川三农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东明书记作出重要指示,魏宏省长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落实。

盘点20xx年,全省粮食产量675亿斤,农村减贫129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8803元,增长11.5%,农村改革、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新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发展改革稳定大局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在资源环境约束与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三农战线、涉农部门和关心支持三农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目前,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深入推进,农业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腿。在新常态下,三农工作既面临着新挑战,也孕育着新机遇。要认清形势、主动作为,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转型发展面临深层次制约。与全国一样,四川农业也面临一个“地板”、两个“天花板”、两个“紧箍咒”问题。一个“地板”,指农业投入品价格和生产要素成本居高不下,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两个“天花板”,指川猪等大宗农产品价格高于周边省市,农业补贴直抵“黄箱政策”上限,涨价空间已经很小。两个“紧箍咒”,指农业面临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双重影响,四川人均耕地等资源低于全国水平,中低产田土高达63%,有效灌面只有47%;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农民持续增收面临很大压力。传统产业缩减、过剩产能消化,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农产品消费需求不足,影响农民经营性收入;农业补贴增长空间有限,影响农民转移性收入。三是农村投入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财政持续加大三农投入的压力不小。同时,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心理预期,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投资谨慎,农民自身投入也有减少倾向。四是“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突出。我省人口老龄化快于全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不仅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甚至使农业有可能出现倒退的危险。

此外,四川还面临一些特殊挑战。一方面,投入欠账大。农田、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全省还有2.3万农户没有用上电,560个村不通公路,470万人没有解决饮水安全。另一方面,贫困人口多。全省还有500万贫困人口,占全国的6%,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仅为全省的80%。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没有改变,因灾返贫、因病致贫和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突出。

当前,深化改革如火如荼,转型发展浪涛汹涌。新常态孕育新机遇。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四川人素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传统和创新精神。新一轮农村改革在土地确权颁证、放活土地经营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不断突破,四川获批新一轮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居全国首位,改革必将为农村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新常态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快速成长,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农业已由自然经济再生产,扩展到文化精神产品再生产,已由单纯食物生产发展到全产业链价值开发。三是消费转型升级的机遇。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为优质农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大有可为。四是工商资本下乡的机遇。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投资饱和、效益下降,城市工商资本把投资农业作为新商机。钢材和水泥等建材价格下降,有利于降低农村建设成本。五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机遇。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四川要抢抓机遇,上马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夯实农业基础,改善农村条件。

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我们要从省情农情出发,把四化同步的短腿加长、把全面小康的短板补齐。新常态下,农村改革不能畏首畏尾,而要敢闯敢试;现代农业不能徘徊彷徨,而要加快推进;农民增收不能丝毫松懈,而要加力提速;新村建设不能裹足不前,而要凯歌行进,为国民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留出回旋余地,为改革、发展、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民富,则中国富;农村美,则中国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让农业强起来,才能为中国强奠定基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富起来,才能为中国富提供支撑;建设幸福美丽新村,让农村美起来,才能为中国美增添光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提高粮食产能、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推进扶贫攻坚行动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今年,要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农村减贫109万人。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讲五点意见:

一、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通过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让农业逐步强起来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集约化,就是要改变粗放经营方式,以适度规模和较少投入获得更高的农业产出;专业化,就是要形成农业生产分工体系,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效益;组织化,就是要把分散经营组织起来,以构造有规模、有组织、管理科学的合作形态;社会化,就是要形成社会化生产和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以改造传统的小农经济。

汪洋副总理来川视察时指出,要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构筑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组织方式两个支撑,守住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不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不损害农民切身利益三条底线。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决守住耕地红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推进粮经饲复合经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确保粮食产量不滑坡。努力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路子。

加快由小规模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小生产容纳不了大科技。现代农业必须在适度规模经营上做文章,土地流转是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既要引导经营权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流转,也要支持农户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订单农业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共同发展。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手抓政府公益性服务,一手抓经营性服务主体培育,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开展社会化服务,培育农业农机服务公司、服务超市等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出台具体政策,加快培养和切实用好职业农民,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投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职业农民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大显身手。

加快由单纯依靠耕地向综合利用资源转变。四川有林地3.6亿亩、草地3.1亿亩、水域可养殖面积358万亩。要树立大农业观,既要粮猪安天下,还要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奏好交响乐。念好山水经,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利用川西高原、盆周山区、大小凉山、乌蒙山区、秦巴山区的立体气候和物种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唱好林草戏,发挥林地和草地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种养业,壮大优质茶叶、木竹、森林蔬菜、地道药材、木本油料、草食牲畜等产业,推进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经营。打好果蔬牌,通过技术创新、品种培育和安全监管,提升果蔬产业水平和产品档次。通过产地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带动果农菜农增收致富。奏好交响乐,抓好资源综合利用,推动由种养业内部调结构向全产业链调结构转变,支持农业产业化排头兵企业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和精深加工,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直销、配送和电子商务,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加快由粗放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采取有力措施,遏制资源环境恶化趋势。一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大幅减少农业投入品污染。二要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让不具有产业承载能力的区域休养生息。三要制定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四要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不断提升土地生产能力。五要通过对重点区域综合治理,恢复受损的农业生态环境。六要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严格水资源管理,把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好。

加快由要素驱动为主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要加快构建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组织科技攻关,确定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组建专门队伍开展科技攻关,确保在疫病防控、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粮食增产模式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要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首先要给科技人员插上奋斗的翅膀。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他们在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使创新的种子落地生根,创新的大树枝繁叶茂。要着力研发适合不同区域类型的农业机具,大力支持农机产业和农机服务组织发展。

加快由自我发展为主向全面开放合作转变。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社会资本下乡的机遇,大力推进农业投资促进,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加快发展外向型、开放型农业,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办好川台农业合作论坛,落地合作项目,发挥互补优势。四川农业博览会要走市场化道路,整合展会资源,办成知名品牌。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服务、文化体育、乡村旅游、休闲养老产业。在投资促进过程中,坚决反对资本圈地,坚决制止坑农害农,坚决防止农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

加快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黄箱政策”接近上限,“绿箱政策”还有空间。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推进农田水利重大工程项目。持续推进省委确定的10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同时,积极向国家争取新的重大项目。当前,农田项目比较分散,要建立统筹机制,合理安排项目,把钱用在刀刃上。要改革创新融资机制,通过公私合营、特许经营、承包租赁等方式,解决水利等基础建设投资难题。要通过改革产权制度和运管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调动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二、以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为统领,通过助农增收和扶贫攻坚,让农民尽快富起来

增收与脱贫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性任务。要长期坚持农民增收书记县长负责制,更加突出贫困农户,更加突出增收门路,推动增收与脱贫见到实效。

助农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立国之道,惟有富民。四川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五年缩小,但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太低。农民收入上不去,就不可能平等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必须适应新常态、开辟新门路,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

以农兴业助增收。农业结构调整是永恒主题。要通过调整种养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突出四川特色,提高比较效益,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积极培育农业新业态,支持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多元化增收。

提升劳务助增收。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大头。要定期研判农民工就业形势,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工提升技能、稳定就业、增加报酬。抓住四川培育高端成长型、新兴先导型产业的机遇,开辟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

盘活资源助增收。利用市场化、资本化途径,激活农村房屋、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内在价值,使其产生租金、红利等收益,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提倡村集体和农户通过入股或合作等方式,参与水电、矿产、旅游等资源开发,组建农房出租协会、乡村旅游协会,与工商资本合作,盘活闲置农房,增加农民收入。

扶贫济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贫困地区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思想为指导,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以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不断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努力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战。

创新扶贫攻坚体制机制。重在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法,注重把扶贫开发与统筹做好三农工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开展教育扶贫等结合起来,完善有利于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精准扶贫要求,在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县归档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管理,推动扶贫到户,扶真贫、真扶贫。落实好贫困地区考核方式,引导贫困地区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贫困地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支持贫困地区改善基础条件,培育增收产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高度重视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抓好贫困户子女教育培训,实现培养一个人、脱贫一家人的目标。

统筹片区内外扶贫开发。推进五大扶贫工程,开展四大片区扶贫攻坚,同时解决好插花贫困和小区域贫困问题,绝不能漏下一户一人。对条件恶劣、不宜居住的,要制定异地扶贫搬迁计划,逐步把群众搬迁出来,从根本上解决生存发展问题。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和干部驻村帮扶,开展扶贫公益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扶贫的积极性。

三、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为抓手,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村日益美起来

幸福美丽新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以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行动,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传统村庄的升级版,而不是现代城市的克隆版。新村建设要综合发展,而不是单项突进;要各美其美,而不是千村一面;要人的新农村,而不是物的新农村。

准确把握建设改造保护要求。把民居新建、改造和保护性修缮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应建必建、应改必改、应保必保。“建改保”相结合,要有标准、有规划、有任务、有要求、有考核。要充分考虑村庄合并和就地就近城镇化需要,按照产村相融的要求统一规划,加快推进新建工作。旧房改造不能简单穿靴戴帽,不能一味涂脂抹粉。要保护好林盘,建设微田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新农村要唤起人们对前庭后院、瓜果飘香、柳扬蛙鸣、炊烟缭绕的乡愁记忆。置身其中,就有“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赤足走在田埂上”,令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的感觉。“建改保”结合,不是标准降低了,而是要求更高了。

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电气通信网络综合配套的思路,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落实好省政府向社会承诺的涉及三农方面的民生大事,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办到位。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切实保护好天然林资源,提高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社会保险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工作,总结推广院落整治经验,建设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突出抓好农村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农村文化,传承乡愁记忆,承担起耕读文明代际传递的历史责任。抓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开展传统村落民居普查,编制保护规划,打造一批文化价值突出、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村庄院落。支持有条件的行政村编写村史。总结推广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试点经验,广泛开展“结对子”“种文化”和群众性文体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着力抓好农村廉租房建设。农村廉租房建设是与扶贫开发和全面小康紧密联系的制度创新。“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让无房户、危房户和住房困难户住有所居、住得安全,各级政府责无旁贷。今年每个市(州)都要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县(市、区)政府要担负主体责任,确保责任落实。各级新农村建设推进领导小组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加快推进。要结合扶贫开发,加大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建设力度,探索乌蒙新居建设,体现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乡村情趣和田园风光。

继续推进新农村示范县建设。最近,省推进办对新农村建设示范县考核发现,有的片面理解“建改保”,一味搞风貌改造,放松了新建工作。今年是第二轮新农村示范建设的收官之年,要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抓紧谋划第三轮示范建设工作,重点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四、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农村更加活起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这一主攻方向,符合中央精神,反映四川实际。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确保取得新突破。

统筹谋划。从全局出发,在四化同步进程中找准着力点、选好突破口,在利益格局调整中找准平衡点、增强协调性。任何一项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注重改革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比如,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要确保耕地不减少、粮食不滑坡、农民利益不受损,就必须与其它改革事项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年底完成75%以上,20xx年基本完成。提高土地流转监管服务水平,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绝不允许强迫流转。围绕放活土地经营权,在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取得新进展。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供销合作社改革、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等方面取得新成效。扎实抓好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上寻求新突破。

大胆探索。在条件具备和法律许可的前提下,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不能怕出差错而裹足不前。要敢为人先、主动作为,避免顶层设计依赖症。对改革实践探索,即使暂时不能肯定,但也不能轻易否定,要试试再看、看看再说。围绕农村改革主攻方向,在那些过去很少触及还没有破题的关键领域,先行先试、超前探索。

守住底线。守住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底线。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不论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改没了。守住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底线。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承包制不能变,农民的承包权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守住保障农民权益的底线。保障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根据地域特点、发展水平和群众意愿,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绝不能违民意、背民心、代民作主、强制推动。

五、以推进农村依法治理为保障,通过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更和谐更稳定

农村法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是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要转变观念,创新方式,强化农村依法治理,形成遵纪守法、风清气正、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强化法治意识。农业战线的同志要学法懂法、遵法用法,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精神。各级党委、政府要善于利用法律法规推动工作,在农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要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无理不能取闹、有理依法诉求,让守法重德成为新生活、新时尚、新风气。

创新乡村治理。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要求,要选好带头人,建强党支部,发挥好依法治村的核心作用。依法规范村两委职责和村务决策程序,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深化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把党务和村务晒在阳光下。发扬基层民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推动依法行政。要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精简和下放涉农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涉农行政职权职责目录,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要整合执法资源,推进综合执法,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不合格农产品、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等违法犯罪行为。

保护农民权益。“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要结合“走基层”活动,重点解决好土地流转、新村建设、征地拆迁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三资管理,健全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收益。当前,一些乡村在使用财政涉农项目资金过程中,出现了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资金安全和政府形象。要加强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审计监督,严防跑冒滴漏,查处违法行为。

要进一步赋予农民增收书记县长负责制新内涵,完善考评办法,强化结果运用。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好“两个重中之重”要求,主要领导要把农民挂在心上,把农业抓在手上,把农村工作排在重要议事日程上,主动肩负起振兴三农的历史重任。今年,省委要分别召开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现场会、深化农村改革汇报会,以检验市州党政的责任担当和工作成效。届时,东明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主动抓、抓主动。全省农业战线要积极开展廉政文化、法治文化创建活动,使廉洁从政和依法行政成为植根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要广泛开展争创“三严三实好班子”、争当“三严三实好干部”活动。要关心爱护三农干部,充实力量,强化培养,提高水平。要认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着力构建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政治生态。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同志们,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全川6000多万父老乡亲的福祉。我们一定要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四川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二):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分析我省“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讨论《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确保今年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稳中求进。刚才,明华副省长全面总结了我省去年农业农村工作,对今年的各项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大家要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做好我省新时期的“三农”工作,讲五个方面的意见。

一、湖南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惠农强农富农政策的阳光普照下,湖南“三农”发展进入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我们率先在全国结束了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开启了湖南农业发展的新纪元;我们实现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历史性跨越,迈出了湖南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步伐;我们完成了由农业产业化向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路径提升,踏上了湖南“三农”发展的新征程。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我们认真落实中央9个1号文件,始终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共发放惠农补贴288.49亿元;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全省5655万亩耕地、4853万亩基本农田的红线;毫不放松粮食生产,持之以恒地扩面积、攻单产、增总量,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联结农产品基地面积达8000万亩,农产品加工增加值比“十五”末增加近2倍。去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796.2万亩,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片亩产926公斤,粮食总产量由20xx年的488.5亿斤增加到600亿斤;水稻产量、生猪年调出量、油茶种植面积和产量、油菜播种面积,均居全国第一。

二是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我们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把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等民生设施建设,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实施了一批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重大民生项目。十年来,农林水事务投入1598.4亿元,新增农村公路达到30441公里;解决1469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农村电网10千伏及以下线路改造41.2万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37.4万口,涌现出一大批“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特别是攸县探索的城乡环境同治模式,得到国家肯定。

三是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我们率先全面取消农业税,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目前,全省家庭承包耕地合同签订率达97.4%,土地承包经营权发证率达96.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集体林地确权率达99.6%,林权发证率达99.1%。

四是农民思想观念和致富能力大幅提升。我们以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县乡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计划”、“阳光工程”等技能培训,农民正由发家致富向创业发展转变。目前,全省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233.6万农民获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趋势。粮食种植和生猪养殖大户发展到47万户,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分别达到4.8万家、1.03万家。

五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化发展。我们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为重点,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省广大农民与城镇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仅“十一五”期间,全省就累计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53.4亿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行全免,64万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得到生活补助。目前,全省农村“新农合”覆盖率和补助率均居全国第二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区已达96个。

在充分肯定农业农村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破解“三农”的任务仍然艰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经营方式落后,投入产出率不高,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任务繁重。二是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农民素质整体不高,农民稳定增收的压力大,仍需多方努力,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仍需持续加大,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村持续繁荣,仍需付出艰巨努力。四是城乡差距持续拉大,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需要花更大力气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五是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三农”工作方式方法仍然单一,必须加大农村改革创新步伐,把蕴含在广大农民中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

二、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四个原则

“三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湖南是农业大省,必须始终坚持重农、强农、惠农和富农四个原则。

一要始终坚持重农意识不减。“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音:竖)褐,饥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食”。重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正是把农业作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才支撑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承。湖南是“鱼米之乡”,具有悠久的重农兴农劝农传统。湖湘文化就包含“民生以穑(音:色)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的思想,毛主席1943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就是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重农意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湖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条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确保7100万湖南人民的粮食自给有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省“三农”工作依然薄弱。以20xx年为例,耕种收综合农机化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都不到30%。特别是作为产粮大省,人均产粮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多斤,相对于我省年出生100万人口来说,还要为解决自身吃饭问题而努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始终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始终绷紧巩固农业基础这根弦,始终常鸣维护粮食安全这个警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抓“三农”工作的劲头。

二要始终坚持强农力度不弱。实事求是地说,我省农业“大而不强”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2010年,全省3980多万从业人员中,农村从业人员达到2750多万,减去1320多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仍有1400多万劳动力固守在“一亩三分地”上。这表明,一方面我省仍然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省农业投入产出水平低、劳动效率低、回报率低。当前,要围绕“两提两降”,即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以现代科技装备农业、武装农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坚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路子,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要始终坚持惠农方向不变。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最大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城乡差距,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判断完全符合我省实际。从收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近两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虽然连续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约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绝对差距则从2006年的7115元持续拉大到20xx年的12277元。从消费看,城乡消费无论增速、还是比重的差距都在拉大。20xx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9.03亿元,其中城镇市场实现6154.5亿元、增长18.1%,乡村市场654.53亿元、增长16.5%;乡村社会消费仅为全省的9.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1个百分点。没有广大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让改革发展成果,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地惠及广大农民。今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我们要实现稳中求进,要扩大内需,就更要抓惠农政策的落实,坚决贯彻中央在扶贫、农业补贴、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提高农民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真正实现提高低端消费水平与培育中高端消费热点相统一。

四要始终坚持富农目标不移。农业发展质量的好坏、效益的高低,最终都体现在农民收入上;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归结到一点,都是要促进农民增收。这是一块试金石。衡量一个地方的“三农”工作成效,首先就是要看农民收入是否增加,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促进农民增收,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提高惠农补贴的效应。去年,我省农民得到的补贴、救济金等转移性纯收入人均为489元,占到收入增幅945元的51%以上,而家庭经营中的农业纯收入仅增加115元。大家一定要明白,中央的惠农补贴是用来鼓励发展生产的,而不是用来“简单增收”的。中央的惠农补贴,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仍存在进一步发挥效应的空间。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把惠农补贴作为直接增收手段的简单做法,使之真正用于促进生产、发展农业,增强农民自我创收的能力。其次,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固守在土地上,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讨生活,是不可能富裕农民的。必须从扩大规模化种植、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民培训等方面综合施策,达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的。第三,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护合法权益就是改善和发展民生。要保障好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严禁在农民不知情、不与农民协商的情况下,强占和乱占农民土地,我们决不能靠牺牲农民的长远利益,尤其是占用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来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我们正处在大建设、大发展时期,肯定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一方面,我们要依法依规征用土地,积极探索维护农民长远利益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尽量多挖潜、少占地,尽量少做或不做一夜之间让农民丧失生存之本的事情。如果硬是要做,必须征得农民的同意,并且依法作出合理有效的补偿才能进行。

三、抓住农业农村发展的六个关键

当前,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全球粮价变动、能源价格变化、欧美债务危机、极端性气候频发等等,都或多或少影响着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我们要咬住发展不放松,再接再厉、奋力进取,确保我省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社会持续稳定、农民生活持续改善。主要抓好六个方面:

(一)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我省农业灌溉用水达到188.5亿立方米,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58.2%,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4.4%;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88︰1,低于全国平均值1.2︰1和发达省份2︰1的水平,必须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采取实质性措施。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快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重大项目,确保全省耕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加快重点枢纽和水源工程建设。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抓基地建设,围绕我省优势主导产业,推行标准化种养和订单生产,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比较效益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抓龙头带动,全面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扶持农产品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推进农业规模化。有规模才有效益。规模上不来,就难以产生更大效益。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要坚持以规模化促进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化。在粮食生产规模化方面,我们要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发展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只要是“依法、自愿、有偿”,只要是确保流转后不改变农业用途,我们就要支持,实现“让农民种自己的地”、“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四是推进农业产业特色化。我省各个区域地形复杂,物产和资源丰富多样,具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条件。要推动特色化布局,围绕棉麻丝、果茶、家禽、水产、竹木、油料、草畜、食用菌等优势主导产业,强化市场和经济联系,弱化行政格局的束缚,建设特色明显、布局合理、互补平衡的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特色种养业和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五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率。从我省山丘区多、家庭经营耕地面积不大的实际出发,着力研发和推广适应我省耕作方式,先进实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的中小型农机,推进经济作物、林果业、养殖业的机械化,扶持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

(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湖南无论在农业科技研究,还是在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方面,都有深厚的基础。袁隆平、刘筠、官春云院士等农业科技领军人物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及其应用,就是众所皆知的成功案例。今后,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在农业科技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迈出新的步伐。第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紧紧围绕我省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等环节,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脱节的问题。第二,积极发展现代种业。认真组织实施优质种苗工程,突出抓好以杂交水稻、油茶为主的现代种业技术攻关,力争在育种和种苗处理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强优势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以隆平高科、金健种业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培育一批繁育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第三,加强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应用。据统计,全省重大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只有52%。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健全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一方面,要突出公益性职能,整合分散于农业、畜牧、农机、林业等部门的科技力量,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和队伍,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要突出社会化方向,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调动农业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龙头企业、种养能手等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普及推广服务。

(三)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都需要提高农民素质,都需要让农民有一技之长,增强农民的致富创业能力。这是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主要是提高“三个能力”。首先,提高增收致富能力。据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的只有12%左右。要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开展普及性培训,积极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实用人才,努力使每个村都有一批科技示范户。其次,提高转岗就业能力。要增强农民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省内外劳动力市场和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安排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加强与省内外用工企业的协作,实行开发岗位、定向招生、定岗培训、安置就业一条龙的“订单式”培训。第三,提高自主创业能力。要在信贷、税收、用地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扶持农民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并适应农民创业的需要,开展相应的培训。

(四)统筹城乡发展。我省城镇化率低于全国6.65个百分点,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只有长沙和衡阳,16个县级市、72个县城的平均城镇化率仅为44.36%和30.96%。统筹城乡发展,是在城市和农村发展水平都不高的条件下实施的,相对东部沿海发达省区来讲,任务更重。我们必须一手抓城镇化,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不管如何“新”法,必须保持农村的功能,保护田园风光和生态环境,不能简单套用城镇建设的做法,更不能把城镇居民小区的建设模式照搬到农村去。尤其是我省山区丘陵地带多,千百年来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形成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人文风貌,更要珍惜这种难得的楚风湘情。要坚持规划引导,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水源条件、民情风俗,加强水、电、路、气、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之间的衔接配套。要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探索管理、运营的新机制,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和资金,让已建成的设施持久发挥作用。要坚持多元投入,落实国家关于把基础设施重点放到农村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充分调动社会、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加建设投入。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总的要求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继续提高水平,推动持续发展,更好地造福农村群众。教育,各地要制定和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加快合格学校建设步伐,加强寄宿制学校建管,严格校车管理,确保学生安全。要充分考虑我省农村大多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实际,凡是超过服务半径,又不能为学生提供寄宿或者规范交通服务的学校,原则上不得撤并。卫生,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支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充实农村医生队伍,提高医生素质,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文化,要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覆盖,整合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社会保障总的方向是完善制度、提高水平、逐步并轨。完善制度,就是要针对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现行政策和办法进行修订完善;提高水平,就是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并轨,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迈向城乡一体化。四是稳妥推进人口城镇化。据测算,我省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要转移农民60多万人,到2015年末我省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则要新增城镇人口560多万,其中近400万农民需转移进城。这就是说,人口城镇化,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绕不过去的实际问题了。这里强调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促进人口流向中小城镇,尽可能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快速融入城镇生活,稳定下来。第二个方面,要保障进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收益分配权。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不能将社保、住房、城市户口等与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作交换,剥夺农民应有的权利。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和保护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让农民进退有路、心里有底。第三个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农民工进城安家。在子女就学、劳动报酬、医疗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快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常住人口提供转变。

(五)积极推进精细化扶贫。按新的扶贫标准2300元测算,我省现有贫困人口近1000万,占乡村人口的18%。要认真贯彻中央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和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工作。一是突出扶贫重点。继续将湘西自治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积极开展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试点,推进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抓好24个少数民族县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努力为全国片区发展和扶贫攻坚探索经验。二是明确扶贫目标。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需求,逐步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坚持标本兼治。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推动水、电、气、路、房和环境治理“六到户”,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立足贫困地区区位、资源和市场优势,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有效衔接,促进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四是推进精细化扶贫。认真摸清每户贫困家庭的贫困成因,有针对性地制定脱贫计划,实行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把扶贫政策和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落实到每一家需要扶持的贫困户,做到每户一本台账、一个扶贫计划、一名责任人。

(六)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社会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利益结构,对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我省涉及“三农”问题的信访看,20xx年群众来信来访共3.48万批(件)、12.28万人(件)次,占信访总量的25.7%,主要反映了村务公开、各类权属纠纷和民生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同时,我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常年保持较大规模,很多农村地区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留守在家,造成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缺乏劳动力,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差,儿童成长普遍缺乏安全感,农村公共服务等政策落实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妥善解决各类矛盾问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继续强化县、乡、村三级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机构职能,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向服务型转变;广泛推行和深化村务、政务公开,落实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强化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增强工作的透明度。第二,加强基层组织的作风和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农村“三留守”问题,要充分认识到,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或者说是需要付出的代价。关键是要下大力避免这种阵痛的持续时间过长,防止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我们既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鼓励引导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又要加大投入,切实解决留守人员培训、就业、就医和少儿就学等实际困难,努力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探亲联络等活动。第三,建立健全预防和调处矛盾纠纷的机制,完善群防群治、利益分配机制,营造秩序井然、和谐幸福的良好氛围。特别是,我省正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课”阶段,一定要有效协调建设方、施工方和当地群众的利益和关系,营造良好施工环境。

四、确保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实现“稳中求进”

中央1号文件明确,今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就是要求保持农业稳定发展,服务“稳中求进”这个大局。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的方针绝不动摇,确保农业再夺丰收,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主要做到“四稳”。

一要稳定农产品生产。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外部市场仍不明朗,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农业生产不容丝毫放松。这是今年“稳中求进”的重中之重。农业生产如果出现闪失,通胀控制不了,社会稳定不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了,“稳中求进”就是空谈。昨天全省粮食生产工作会议,已对今年粮食生产作了全面部署,要求确保今年粮食生产不滑坡。这里,我就加强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生产强调四个方面。第一,要对照生产目标和任务,抓好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确保面积、产量落实到地市、到县乡、到田间地头。各级干部要深入下去,对抛荒、撂荒情况作一些实地调查,真正了解各地实际情况。第二,要对极端性气候的发生做好准备。今年极寒天气席卷欧亚,已昭示气候反常,我们去年又遭遇罕见干旱,更要提前对“倒春寒”、春汛等灾害作好应对准备。第三,要保障农资供应。一要保量、二要保质、三要保价,决不能发生坑农、损农、害农的现象。第四,要执行政策。中央今年将进一步提高小麦、水稻的最低收购价,农业补贴要继续增加总量、提高标准,新增补贴重点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种生产服务组织倾斜。执行这些政策,各级各部门要不折不扣、不走样变形,确保发挥最大的政策效益。

二要稳定农产品价格。这是今年稳物价的前提和基础。2003年以来,我省生猪的价格波动,经历了3次从波峰到波谷的转换。既给养殖户和消费者带来较大影响,又对稳定物价、加强调控带来较大难度。在去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5%的基础上,防止物价走势反弹的压力还较大。我们既要积极发展生产,保障供给,防止价贵伤民,又要维护农民利益,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防止价贱伤农。主要是抓四个方面。第一,严格执行按保护价收购政策。各地要将中央政策明明白白交给农民,作好收购资金、仓储、人员等方面的准备,保护好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第二,促进农产品流通。对生猪、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要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强市场调控,确保供给稳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强供销合作社系统鲜活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超对接、平价商店建设工作,发展直供直销,清理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各种收费,实现货畅其流,有效降低流通成本。第三,强化市场信息服务。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产品供给情况,以及国内外、省内外的物价走势,提高价格分析研判和监测预警能力,及时为农村种养户提供信息服务。抓紧建立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防止各类虚假信息影响产业发展、损害农民利益。第四,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大宗农产品要以保障供给为目标,经济作物则应以经济效益为主。这就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产前、产中、产后连起来,促进单家独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要稳定“三农”投入。温家宝总理强调,现在需要财政花钱的地方很多,支出压力很大,我们宁愿少上点建设项目、压缩些其他方面开支,也要确保“三农”投入。这个原则也是对我们的要求,各级各部门务必认真执行。要做到四点。第一,要明确投入重点和方向。把重点放在灌区配套改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土地复垦、高标准基本农田、以及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今年,要完成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建设和1272座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在完成去年水利投资计划的基础上,抓紧衔接20xx年水利资金项目,特别是要编制好全省现代水利建设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水利专项规划、武陵山区扶贫攻坚水利规划、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规划,谋划一批事关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第二,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支持的重点,提前做好工作,确保中央对我省“三农”的投入比例逐年提高。尤其是,国家今年将继续加大水利投入,我省是全国唯一的水利改革试点省,更有利于争取支持,我们要准备好项目,作好对接。第三,要落实好配套资金。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和标准,想办法挤资金加强配套,决不能因为配套不到位,影响争取国家支持。第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去年我省新增贷款中,投向农林牧渔业的仅为313.8亿元,不到总额的3%。发展“三农”,光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今年要力争在增强涉农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上取得新的进展。同时,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中途截留卡扣。

四要稳定提高农村民生水平。湖南青山绿水、风景优美、适宜居住,这都是客观事实。但青山绿水,既掩盖了部分农村的贫穷,又掩盖了部分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例如湘江流域的重金属污染。这“两个掩盖”,提醒我们要关注农村民生的真实状态,为改善民生作出更大的努力。今年要抓好四件事。第一件事,是抑制农村地区物价上涨。去年,我省农村消费价格上涨5.6%,还高于城市0.1个百分点,而且食品类价格上涨影响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6个百分点,占消费价格涨幅的65%。我们要对此高度警觉。我省近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主要是生活性消费,说到底几乎就是食品,不有效遏制物价上涨,就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生存。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在价格惠民的安排中,要考虑农村的低收入群体。第二件事,是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当前,农村已成为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重灾区”,老百姓迫切希望加强管理。有关部门在重拳出击、严厉打击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新网工程”在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网络运营和管理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流通现代化,从根本上维护农村市场秩序。第三件事,是落实农村社会保障提标政策。今年,我省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农村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比去年增长32%以上,农村五保户年分散供养标准达到2000元。对这些政策,各地务必执行到位。第四件事,是重视和研究农村出行难问题。农村通畅、通达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目前,农村交通发展又面临新的形势。农村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已对农村道路的通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农村公路“烂、窄、堵”的现象,适当增加硬化维修、维护管理、加修路肩等方面的投入,以提高通行能力。

五、从五个方面着手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当前,农业农村在不断发展,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温家宝总理“五个始终”的要求,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尽最大努力做好“三农”工作。

一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我省农业依然处在“靠天吃钣”的阶段,受到气候、水、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农业工作时,不能逆“天”行事,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作出符合实情的决策。要特别强调的是,水、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土流失,或受到污染,农业发展就是空中楼阁。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水土资源的保护,防止各类建设和矿业生产切断水源、污染环境。第二,要遵循经济规律。这个方面,我们强调对农业的保护,加大对农业的补贴,这是针对农业这个弱质产业的应有之义。我们也要讲投入产出比,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就是没有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三,要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规律。农民由于信息不对称,盲目跟风种植,往往因价格波动,导致经济损失。我们各级各有关部门,就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决不能强迫命令,以行政手段代替市场机制,要主动为农户提供周边乃至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信息,以获得更高的效益。

二是整合资源力量。中央对“三农”的扶持政策、支农资金都比较多,省里也有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但这些政策、资金是散见于各个部门的。从过往的情况看,由于各投资主体互不隶属,投资就像“撒胡椒面”一样。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今后要做足整合的文章。首先,要自我摸底。各级政府特别是县政府,要对中央、省里出台的支持政策、下拨的涉农资金,作一次详细统计,真正弄清楚自己用于“三农”的资金有多少,政策有多少,哪些只能专款专用,哪些可以整合。其次,要规范管理。建立完善项目申报、项目立项、资金审批、资金拨付、资金监督等一整套管理机制,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涉农资金使用高效、管理规范、运行安全。第三,要统筹使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项目,明确具体时间和先后顺序,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实事,力争有限的资金取得最大的成效。

三是推动改革创新。我国的改革就是从农村开始的。30多年来,农村每一次改革,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仍然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当前,要继续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加快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向经济能人集中。加强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管理,稳步推进股份合作化改革。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重点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开展金融合作。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切实抓好沅陵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农村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必须大胆冲破固有理念、做法、体制的束缚,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形成湖南特色的“三农”发展新路子。

四是提高公信力、执行力。“三农”工作,面对的是亿万农民,接触的是千家万户,最能检验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要脚踏实地,多调查研究、少坐而论道,多坐农家屋、少坐办公室,经常性地深入农户,了解农村发展实情,体验农民疾苦,多办农民欢迎的事,让农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要执行到位,不断提高政策执行水平,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群众,使广大农民真正了解政策内容,真正从政策中得到好处。要说到做到,对老百姓做出的承诺,要拿出真心实意,付出实际行动,决不能“口惠而实不至”。要雷厉风行,严格工作纪律,对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必须做到令行禁止,快节奏、高效率的落实,坚决反对自行其是、敷衍塞责,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五是关心支持基层。我省“三农”发展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默默奉献。他们的生活、工作环境还比较艰苦。特别是现在农村快速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更大变化,广大基层干部既要促进发展,更要保一方平安,承担着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重任。各级政府要切实关心支持农村基层干部,理解基层工作的困难,体谅基层干部的艰辛,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要进一步选优配强基层领导班子,继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要加强经费保障,逐步解决基层目前工资、补贴难兑现,运转无资金的问题。广大基层干部要始终不移为民之志,始终不改亲民之心,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为我省“三农”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同志们,农村是一块广阔的田野,农业是一个日久恒新的产业。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三):

这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昨天刚刚闭幕的省“两会”精神,安排部署今年工作。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省委常委会议听取汇报,专题讨论。今天,邓凯副书记传达了卢展工书记在常委会上重要讲话精神,郭庚茂省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卢展工书记、郭庚茂省长的讲话立足长远、总揽全局、十分重要、十分深刻,对我们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狠抓落实。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0xx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一系列举措,实现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民生加快改善、基础显著增强,全省三农工作呈现好的趋势、态势和气势。

(一)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强化管理、科学应对,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127.72亿斤,比上年增产19.2亿斤,连续9年创新高,连续7年超千亿斤,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坚持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24.94元,实际增长11.3%,增速连续3年超城镇居民。家庭经营收入较快增加,人均达到3973.43元,同比增长10.3%。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因素,去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5万人、省内就业比重接近80%。惠农政策补贴资金174.9亿元,农民人均263元。农民财产性收入持续增加。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抢抓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的机遇,实施一大批打基础、增后劲、管长远的重大涉农项目。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巩固、完善和新建高标准粮田1050万亩,完成20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全年争取水利建设投资205.8亿元,较20xx年翻一番。河口村水库和引黄调蓄工程等重要水利项目有序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年度任务。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实施顺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全线建设快速推进,受水区配套工程形成建设高潮,库区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林业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实施顺利,完成造林426万亩,发展经济林33万亩。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国家中部区域人影中心项目有序推进。

(四)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和主食产业化工程,重点打造面、肉、乳、油、果蔬等12类产业化集群,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466家,其中国家级60家。获得21个中国名牌、31个中国驰名商标, 16家涉农企业在境内外上市,23家涉农企业被列入上市后备名单,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农业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成功举办了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郑州农业博览会、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等。中粮、联想、蒙牛、伊利等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落户河南,正大等海外知名企业都在新上项目、建立基地。我省农业走出去态势良好,建成和在建出口食品农产品示范区71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农业到境外投资特别是到中亚投资已初具规模。种养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规模养殖场户达到33.5万个,生猪、肉鸡、蛋鸡、奶牛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80%、97%、77%、87%,尤其是生猪规模饲养比重高出全国9个百分点以上。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步提升,达到73.5%。薄弱环节机械化持续突破,玉米机收率由2007年的5%提高到60.2%。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由2007年的500家发展到4800多家,居全国前列。农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启动,在全国率先推进信息化与机械化有机融合。农口商会、行业协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已成立省级商(协)会83家,在全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科技创新成效突出。着力抓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连续推出农作物新品种。农作物南繁育种基地和西北制种基地及省内育制种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种业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棉花转基因育种、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动物疫苗等国家级中心和实验室建设顺利实施,新建3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家农业科技园区。农村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建成了一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六)农村民生持续改善。新解决625万名农村居民和106万名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县乡公路4115公里、通村公路1090公里,完成危桥改造4万延米。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1.1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08处,建成沼气服务网点516个。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2924户、国有农场危房改造8575户。新建各类农村超市190个。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成100个生态乡镇、465个生态村。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及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帮扶工作成效显著。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蓬勃发展。成功承办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全面启动实施,搬迁安置深石山区贫困群众42万人,113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农村社会养老实现全覆盖。

(七)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000多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20%以上。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143家县级农信联社全面完成股权改造,成功组建农商行19家;全省开业村镇银行 49家。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家庭承包率由68%提高到71.2%。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深入开展,覆盖全省82.7%的行政村,省财政奖补36.2亿元。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小农水改革等积极推进。新乡、信阳两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八)基层组织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大力培养选拔“双强”村支书,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深化,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平安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回顾20xx年,全省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确实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有五点体会:一是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首要政治责任,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二是坚持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三是坚持把多予、少取、放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持续加大三农投入,集中力量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四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是坚持把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相结合,准确把握省情,找准结合点、着力点,创造性地开展三农工作。

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能够取得好成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同心协力,得益于全省农口干部的埋头苦干。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明确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我省农业农村工作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必须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一是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复苏缓慢,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复杂严峻形势,经济高增长期已经过去,需求不足、出口下降、消费不旺呈明显态势,市场需求变化使得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二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成本提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增多。三是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动植物病虫害等多发频发,粮食生产在高起点上持续丰收、再创新高的难度加大。四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势在必行。五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问题明显存在。六是由于农业形势连年向好,有的领导干部忽视农业、放松农业的问题不容忽视。

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很重、困难很多,但有利条件也不少。一是中央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给予的支持力度更大,创造的发展空间更广。三是国务院批准《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了我省建设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四是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抓好农业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五是经过多年的奋斗,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总体上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六是三农战线的同志们忠诚履职、务实重干、团结协作,形成了良好的作风,这是做好全省三农工作最重要的组织保障。因此,我们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克难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既要增强发展意识,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防范风险、赢得主动。各级各部门要坚定信心、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推动三农工作再创新局面。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要求,夯实农业基础,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创新驱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切实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党的十八大对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三农发展上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加快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河南作为农业大省,责任重大。要继续下大气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稳定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必须调动产粮大县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大奖补力度,逐步使产粮大县财力达到全国、全省县级平均水平;必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耕地不减少;必须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必须着力稳定总产、提高单产;必须发挥优势、改善结构,加强薄弱环节,提高质量。要统筹农业生产各项资金,统一规划设计农田,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的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生产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集中打造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永久性农田,全年力争建成高标准粮田900万亩。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标准农田管理和服务体系。同时,抓好良种良法配套,抓好高产创建,适应农时,科学应对,确保粮食总产稳定提升。二是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重点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全省蔬菜面积稳定在2550万亩以上。认真抓好畜牧业,确保肉、蛋、奶满足需求,稳定提高市场供给能力。三是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科学规划农产品流通网络,加快提升农产品市场建设,重点抓好郑州、商丘、周口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和食品冷链物流体系。要着力降低鲜活农产品物流成本,缩短运行时间,提高运行效率,为农产品流通畅开绿灯。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系统、中储粮系统、大型商贸企业等开展农产品流通。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信息监测体系,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生产和预警信息,稳定、规范、提升全省农产品市场。四是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完善监管体制,加强协调联动,落实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健全安全追溯体系。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严格实行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严厉惩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确保让人民吃上放心食品。

(二)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一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小农水重点县,实现粮食主产区全覆盖。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小浪底南北岸灌区、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和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工程前期工作,建成一批引黄调蓄工程。实施好贾鲁河、北汝河等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及水闸除险加固项目建设。加快河口村水库建设,年底前下闸蓄水。积极推动出山店水库、前坪水库前期工作。扎实推进黄河北岸标准化堤防建设。抓好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和农村水电等水生态工程建设。持续做好新建水库移民迁安工作,重点扶持45个万人以上移民大县和384个重点移民村的生产发展。实施好新一轮淮河治理工程,抓好田间排涝工程,加快滞洪区工程建设。完善小型农水长效机制建设。深化水利投融资平台建设,大力加强水利融资造血功能,做大做强河南水投公司,充分发挥水投公司作用。二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按照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要求,以农业综合开发和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为抓手,加大投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规模开发,分清主次、逐步推进。坚持规划一片,干成一片,决不能半途而废。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治理,做好土地复垦工作。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新品种选育,要深入推进小麦、玉米、水稻主粮良种选育工作,保持小麦、玉米育种全国领先地位。持续推出主粮优良品种。同时要抓好花生、棉花、蔬菜、水果、花卉良种选育工作。高度重视畜禽良种选育工作。要促进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相结合,提升河南农业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力推动种业发展,鼓励种子企业实施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支持引导优势种子企业进行收购、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集团。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仿制等违法行为,促进种业健康发展。建设一流科技人才队伍,大力支持农业自主创新,支持河南农科院和河南农大建成全国一流水平,做大做强农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扶持一批优质的涉农类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高层次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推进工程,着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一流人才团队,争取在全国乃至全球有更大的话语权。继续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联合与合作,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要切实抓好农业育种和制种基地建设,积极实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开发工程。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丰产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四是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着力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对水稻区购置插秧机械实行补贴“普惠制”,对玉米收获机械实行重点补贴,对花生收获机械实行区域倾斜。鼓励粮食大县、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购置粮油烘干设备。加快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农业农机技术集成、高效、规范应用。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加快农机信息化平台建设。组织好“三夏”、“三秋”农机会战,确保机耕应耕尽耕,小麦机播机收率稳定在95%以上,玉米机收率达到65%以上,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率稳定在80%左右,水稻机收率达到80%、机插率突破20%,经济作物、畜牧水产、设施农业机械化协调推进。发挥农机工业对农业机械化强力支撑作用,加大农机工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急需的关键和重大共性技术研发,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五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巩固林业生态省建设成果,实施“四区三带”为核心的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地区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省级生态廊道网络、农田防护林、城镇社区林业生态、山区营造林等工程建设,全省造林400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150万亩,发展花卉15万亩。着力打造绿色中原、美丽中原。六是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加强农业气象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开发农业气象预测、预报及灾害预警技术,推进中部人影中心建设。七是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今年是我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决战年,任务繁重,要打好攻坚战,确保主体工程和受水区配套工程基本建成,实现总干渠基本贯通。加强水源地和总干渠沿线水质保护,实现“一渠清水送北京”。认真做好丹江口库区移民后续工作,使移民尽快过上富裕生活。

(三)千方百计、多措并举,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做好银企对接工作,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等形式,促进企业强强联合和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的大型龙头企业,加快龙头企业上市步伐。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做到上游抓生产基地,中游抓精深加工,下游抓物流配送,构建由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红利。二是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民致富。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优质专用粮食种植比重,稳定发展棉花、蔬菜、油料、烟叶等大宗经济作物,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经济林、茶叶、食用菌、中药材、优质水果、木本粮食等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花卉园艺产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农业。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助推农民增收。坚持稳猪、扩牛、壮禽的发展思路,着力提高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年猪牛羊禽肉、禽蛋、牛奶总产量明显提升。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畜禽养殖的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竞争力。加大肉制品、乳制品等品牌培育力度,打造优质畜产品品牌。认真落实各项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做好畜禽免疫、监测预警、检疫监督、消毒灭源、应急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传播。四是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撬动农民增收。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农民收入持续较快提高。完善机制,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工作。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民从土地、房屋、林权、水权等资源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五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增收本领。抓住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机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对村干部、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民技术人员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落实好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特别是涉农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在农业生产领域创业,落实资金、项目、金融、户籍、人事、社保、职称等扶持政策。

(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以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目标,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统一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广照耀农村、公共财政的雨露更多滋润农民,逐步使农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和扩大内需的带动点,完善规划、优化布局、积极稳妥、尽力而为,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健康发展。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整合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把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三是鼓励农民转移市民。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四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探索服务三农新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农业信贷支持。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做强地方金融产业,提高服务能力。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筹集发展资金。五是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加快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继续推进新乡、信阳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

(五)切实改善农村民生,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一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600万以上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步伐,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加快薄弱地区乡村公路建设,新建改建县乡公路4000公里、通村公路1000公里,改造危桥3万延米。逐步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鼓励新技术研发应用。推进农村和涉农企业危房改造。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规范管理。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深入实施扶贫攻坚规划,深入推动开发式扶贫,实现11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我省农村环境三年整治任务。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和宜居村镇建设。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粮食稳定增产、农业再上新台阶的现实需要。

(一)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在工作中必须坚持:第一,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和有关法规,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第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不准硬性摊派;第三,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第四,立足粮食大省的基本省情,土地流转必须以种粮为主,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第五,发挥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作用,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防止和避免一哄而起;第六,强化政策导向,重点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

今年,要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用5年时间完成这项工作,依法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二是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采取奖励补助等办法,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加强县级服务大厅、乡镇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点三级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转前、转中、转后全程服务。

(二)以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为重点,提高专业化水平。一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依托各地优势资源,加大对传统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培育本地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带动力强、辐射面广、连片集中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打造区域特色明显的拳头产品和专业村、特色乡镇、特色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二是培育壮大产业化集群。按照构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重点打造面、肉、乳、果蔬、油脂、茶叶、花卉苗木等农业产业化集群,今年要创造条件,再审定一批农业产业化集群项目,力争培育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100个以上。三是发展主食产业化。着力提高面粉及面制品加工集约化水平,拓宽玉米、大米、杂粮、油料等开发利用渠道,壮大速冻食品、方便休闲食品加工产业,提升主粮附加值,提高主粮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体系,打造品牌,保护品牌,叫响品牌,用好品牌,做大做强、形成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五是强力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和地区交流合作,放宽开放领域,大力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开放,着力构建农业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抓住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盯住海内外知名企业、大客商和战略投资者,吸引他们到河南投资农业。抓好已签约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强力督促签约项目落地,夯实招商引资成果。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切实兑现承诺、全程跟踪服务,抓好已落户外商企业的再融资、再发展。加快农产品出口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推进优势农产品出口。

(三)以培育农民合作社为重点,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一是优化政策环境。要把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事来抓,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落实好现有财政、税收以及用地、用水、用电、环保、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合作社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农民合作社进行多领域、多方式的合作。二是强化指导服务。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统筹协调,深入推进安阳、焦作和固始、辉县等试点市(县)建设。认真做好农民合作社人才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四)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提高社会化程度。一是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能力。认真实施农村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工程。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农业技术推广。鼓励种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大力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鼓励农业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为农服务,引导社会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生产性服务,提升为农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水平。

五、务实重干、开拓进取,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关键在加强领导,重点在转变作风,根本在干部队伍。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领导水平。

(一)强化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农业是重中之重的思想,不断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基层党委政府要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农村工作上。针对本地实际,找准结合点,选准突破点,切实有力地推动三农工作。

(二)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一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深化“三级联创”活动,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继续从各级机关选派年轻干部到农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落实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二是强化基层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完善村务公开和乡镇政务公开制度。推进乡镇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三是强化权益维护,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综合发挥调解等作用,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纠纷。加大农民负担监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农口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重点做到五条:一要吃透情况、把握全局。既要了解省情、市情、县情,更要了解农情、民情,还要结合政策、了解全局,做到心中有数。二要注重实效、切合实际。把上级精神、本地实际和群众意愿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工作。决策部署、推进工作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长短结合,工作要经得起人民、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三要以人为本、为民做事。做到一切为农民着想,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下大力气解决农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急迫的突出问题。四要说到做到、狠抓落实。工作部署、定了的事,要敢于担当、敢于负责,一抓到底,逐项落实。五要阳光作业、公平公正。涉农政策、资金、项目一定都要做到阳光透明、公平公正,接受农民监督。把财政支农资金用在关键时刻、关键地方,切实起到政策放大效应。

同志们,三农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实干苦干,进一步开创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