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对膝部的要求

2017-02-13

陈式太极拳是一门非常值得大家学习的一种太极拳,它当中包含了众多的太极拳传统特色,学习陈式太极拳,对于膝部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陈式太极拳对膝部的要求吧!

简述陈式太极拳对膝部的要求

膝关节,是人体的重要关节,关系到腿部的灵活运动,也就是说,膝关节对于我们的步法练习是非常重要的。

腿部支撑全身活动的重量,而膝关节负担重量较大,因此膝必须有力、灵活。

提膝把力量集中于膝尖,可以把周身劲力节节贯串地透达于足尖,加强发力。

同时,有助于我们脚步与地面的贴合,正所谓十趾抓地,实现下盘的稳定。

陈式太极拳要求膝部随身体转方向一提一落,也是和裆部因长强穴后翻而开圆有直接关系的。

裆部的圆否与灵活变化有关;膝部的提落则与运动中的稳度有关。它的运动方法:凡身向左转,则左膝顺缠而上提,右膝同时逆缠下垂。

《太极拳》说:“立如平准”。陈鑫先生也说:“拳者,权也。”平准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平,权就是秤砣。我认为陈式太极拳等于同时用两套秤。

关于这两套秤是如何理解的,我们继续往下看。

手等于普通秤上的砣,它的作用是拔转 对方加在我方某个肢体方面的力量,能够引进而落空,膝则等于天平点上的砝码,对方来力在我左肢,我方以左膝上提以引化来力,同时左膝下沉以加强身体的稳度。

这种动作同于杠杆原理,顶劲上领就是支点,对方来力就是重点,我方的手和膝就是力点。不过它和我们日常生活用秤称物的目的不同。

称物时要求力点与重点平衡。在拳法上则是对方大力则减小力点使它落空,对方力小是则加强点使之反转回去,但都必须配合自转的顺逆缠法,适当地滚动磨擦,才能发挥借劲与截劲的作用。

拳论上有“足来提膝”,“近便加膝”之语。“足来提膝”是以膝破腿之法,是护裆护臁骨之法,是对付撩阴腿、克膝腿的攻守兼备的方法。

"近便加膝"指的是膝腿盖上顶打裆,里外转膝和跪膝,起到用膝击打和使用跌法的作用。

陈式拳推手时,双方前足也在互相粘化,力求增强腿力和使 角沉灵敏,也能起到用膝打动对方桩步和衬套二法的运用。

膝应略向内合。一般常说:“裆要开圆,又要合住。”开合二字矛盾,不免使人难解。实际应说为合膝就容易明白。

定势时,膝节要有微向里扣之意,两 膝前后(或左右)互相呼应,配合胯要撑开圆,把裆劲合住。这叫做合中寓开,使得下体沉着有力,裆部也能保护得住。

前足弓出蹋实时,膝尖不可超出脚尖,以免失去平衡,膝尖也不宜与成垂直线,这样会影响到下一个动作的灵活转变。因此,凡前足弓出,膝节应微内含,而要超出脚尖。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 (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陈王庭以沾、粘、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习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双人粘枪法也同于此。

陈式太极拳对膝部的要求相关文章:

1.练习陈式太极拳对脚法的要求

2.陈氏太极拳对腿部的姿势要求

3.练太极拳姿势与膝盖关节损伤的分析

4.练太极如何避免膝关节损伤

5.习练太极拳如何预防膝盖痛

6.练习陈式太极拳对臀部的要求

7.陈式太极拳脚法要求与运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