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研究生论文,古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我国对于古代文学的重视程度,造就了古代文学教学的高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研究生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研究生论文篇一
我国古代文学中悲怨美研究
摘要:在文学悲怨美形式表达中其融入了一定的个性色彩,继而由此凸显出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并彰显了中国文化-心理背景蕴含的“悲”与“怨”的特征,达到了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状态。
关键词:古代;文学;悲怨美
前言:
在文化及心理背景的影响下,古代文学创作在艺术作品表达过程中更为注重对悲怨情绪的灌输,且通过此种创作形式的形成引导创作者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勇于展现自身心理变化过程,并追逐文化-心理背景创作行为,达成良好的艺术作品创作目的,最终实现由心理情感向文学悲美形式的转变。本文从古代文学中悲怨美形式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悲怨美内容中的层次表达特征,旨在其能实现对文学作品中哲学层面的深入思考。
一、古代文学中悲怨美形式
(一)人类共有的悲剧意识
由于“悲”是人类情感的基本形式,因而其对人类的心理意识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古代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即通过感伤、哀痛、激愤等情绪的传达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悲伤的氛围,促使其在悲伤情绪的影响下与创作者达成良好的共鸣,形成悲情感的体验目标。此外,由于“悲”亦是人类审美过程中的主要参考因素,因而在此基础上将哀痛等情绪灌输于文学作品中可达到审美价值表现目的,并由此激发读者的情感元素,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中,并利用自身审美意识感悟作品中对生命价值的体现。另外,文学作品中对悲怨美的表达是基于对人类生活困境思考的基础上,亦实现了对审美的良好把握。继而促使读者在对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从中寻找生活中的希望,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所有困境。例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在内容表达的过程中即抓住了人类悲剧意识,并鼓励人类在生活中遇到困境问题时应毅然应战,最终发挥自身强大的力量,达到最佳的生活状态[1]。
(二)与西方悲剧作的比较
在文学悲怨美形式表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彰显我国悲怨表达的特征,与西方悲剧作展开详细的对比行为是非常必要的。悲怨来自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同时诗歌及散文领域在创作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对其的灌输。而由于西方悲怨主要源自于叙事传统,因而其在悲怨情绪表达的过程中通过借助西方戏剧中的人物角色来传递相应的情感。但是基于相应差异的基础上,中国悲剧作与西方悲剧作在人生态度、情感体验等方面均遵从着真实表达的原则。此外,从命运认知的角度来看,中国在悲剧作创作过程中逐步灌输了自己在强大命运面前是微小的思想。例如,苏轼所创作的《前赤壁赋》。此种生命认知思想的灌输导致读者在对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形成了顺应与逃避的困境应对思维。而西方在悲怨美表达的过程中却强调了对不妥协及不屈服思想的灌输,继而与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性。
二、古代文学中悲怨美的内容层次
(一)个体内容层次
古代文学中悲怨美的个体内容层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创作者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更为倾向于对“家”主题的表达,例如,孟郊的《游子吟》在内容表达的过程中即以“游子”的身份对家的主题进行了诠释,并引导人类在生活中应始终坚守忠、孝的思想,且应在忍受离别痛苦的情景下牵挂远方的亲人;第二,以“国”为核心的悲怨也是个体内容层次的一种展现形式,由于中国文人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创作者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通常以悲怨的内容来表达报国无门之怨,同时也由此表达了自身怀有一颗忧民的心,想要将自身价值应用于国家政治治理过程中,最终为民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生命本体内容层次
古代文学中悲怨美的内容层次亦体现在生命本体方面,即古代文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通过将自身对生命的理解灌输于文学作品中的形式展现文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政治功利等问题。此外,古代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亦发出了人生微小的感叹,同时也实现了对生命本体的关怀。例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即实现了对生命本体的阐述,且在诗句表达过程中阐述了自身在实际生活中的孤独感,并以个体生命本体表达的方式望与读者达成共鸣,引导读者深入到作品中实现对生命话题的思考。另外,古代文人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自身细腻、敏感心理的运用将自身所思考到的生命问题融入到作品创作中。例如,“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中即对时光飞逝进行了感叹,并引导人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性,继而以积极的情绪应对生活中的难题[2]。
结论:
综上可知,在古代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悲怨美是作品创作过程中凸显出的主要特征,且在长时间思考的背景下,创作者将“悲空”、“悲慨”等情绪均融入到了作品内容,以此来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并引导其在应对生活中的难题时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即实现心理情感的转变,最终达到良好的文学作品表达方式,且最终丰富作品表达内涵,并凸显出悲怨美的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1]翟晓娟.近十年《诗品》诗“怨”理论研究综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8(06):26-29.
[2]于海峰.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2.
古代文学研究生论文篇二
古代文学课程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功用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众多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这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继承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更有利于铸就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古代文学传统文化爱国美德审美人格
古代文学是我国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此课程包含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一系列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内容,信息量极为丰富。同时,古代文学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学习古代文学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古代文学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上的功用。
1学习古代文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爱国主义思想与民族自豪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教育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无数先民都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代的知识分子在任何时间都不忘此教诲。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已经在炎黄子孙的心中早已扎根,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如今,爱国主义思想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才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历史长河里屹立不倒。尤其是当我们国家遇到民族危难之际,这种爱国意识便会大放异彩。而事实上,在我们古代文学史上便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优秀诗篇,每当读到这些作品,我们都会为之感动。当读到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诗句时,我们不禁为他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而动容。当看到范仲淹在岳阳楼上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我们难道不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而敬佩吗?当读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时,我们难道不为他以死明志的决心而感动吗?当听到陆游临死前还对子孙报有殷殷期望时,喊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呼号,我们不禁为后世林景熙的“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而扼腕叹息!岳飞“白了少年头”的悲痛,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杜甫“家书抵万金”的殷切,李清照“不肯过江东”的气节,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诗篇!爱国情怀贯穿了古代文学史的始终,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而古代文学教学恰好可以借助这些优秀的作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增强他们民族自豪感。古代文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从思想道德上对学生进行教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将来报效祖国的信心。
2学习古代文学能促使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我们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从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到汉代董仲舒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再到张岱年提出“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而古代文学教学中也包含了众多我国传统美德的篇章:这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美德,也有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孝悌之美德,更有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诚信之美德,还有着“单则易折,众则难摧”的团结协作之精神,更包含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的重义精神,以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节俭之美德。如此等等,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教育。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因此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还需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让其继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的优良传统。
3学习古代文学有助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当今社会出现了大众媚俗,恶搞之风,许多文艺形式都以讨好观众、娱乐至死的态度经营包装,最后以达到盈利为目的。因此大学生身处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一些不良的风气。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我们的学生连真善美都不能正确地判断,我们的社会将会何去何从。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十分重要。而古代文学作品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人的内心,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从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江南杭州之美,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仿佛听到了长江滚滚东去的声音,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似乎感受到四川盆地的高险奇峻,从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里我们可以领略了广袤苍凉的边塞风光。《诗经》的朴实,《离骚》的瑰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陶渊明的平淡,周邦彦的华丽,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都能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作者既写出了这个偏僻的小村庄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的景色;同时这首诗歌极富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规律性,让读者读完后回味无穷。古代文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完全可以使学生从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里体会到真正的美感,发自内心地对祖国山河进行欣赏热爱,使其明辨真善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优秀,从而使他们摆脱当今社会上某些不良的、娱乐人生的低级趣味,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古代文学课程使用文学艺术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这一点恰恰是大学里许多课程所不能达到的。试想,我们的学生如果变得没有情趣,没有品位,那将是多么麻木不仁,愚昧不堪。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又将由何人来传承发扬呢?因此,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学习古代文学在培养健康的、高雅的审美品位方面以及传承中华传统方面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4学习古代文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教给学生必备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育人,也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古代文学包含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性格,尤其是在如何为人、如何处世上有着明确的答案。中国古代自《周易》中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观点,便形成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厚实和顺、有容乃大的入世精神。而孟子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样的观点,中国的知识分子便以磨砺性情为人生必经之路。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大部分的中国文人他们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往往历经坎坷,多灾多难,否则就不会有李白“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的询问,也不会有孟郊的“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的感叹。然而大多数文人在面对磨难时最终选择的人生态度却是殊途同归,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积极的入世。不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还是“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不管是进入仕途,还是归隐山林;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身处逆境;他们都会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以不同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入世。哪怕如陶渊明和林逋这样的隐士即使远离红尘,但仍然积极乐观地生活,在平淡的隐居生活中寻找内心的满足,以另一种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入世。而这种积极的人生选择便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一部分。当苏轼身居密州,深受党争之迫害,他却咏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诗句。他的内心在经历了出世与入世的一番挣扎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积极的入世。无论他身在清境还是身在浊境,对于苏轼来说,内心的顿悟与超然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外在的功德也只是为了成就人性的升华。而这种人格的高尚、内心的安定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千年以来民族性格的体现吗?辛弃疾,六十五岁的老人,虽年事已高,赋闲在家,然而依然拥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战斗意志。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当他感叹年少光阴不在的同时,面对苍生依然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古代文学中体现出的中华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正是我们现如今的学生应该学习的,学习先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宠辱不惊的心态。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的大学生才可以磨练出坚强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5结语
总之,在全社会都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潮下,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担负着重要的任务,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到实际的功用。在教学过程里,身为古代文学老师更应敢为人先、肩挑重任,在传授古代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传统美德、审美情操,更要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功文.文化传承创新与古代文学教学[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2]李艺.优秀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教学[J].语文学刊,2013.5.
古代文学研究生论文篇三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
【摘要】我国在进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发展同时也对大学教学给与了较多的关注,大学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强化大学专业课程、丰富专业课程教育方式也成为了现今社会大众以及各个高校关注的焦点。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大学中文专业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专业知识掌握起着重要的积极影响。本文基于此针对中国古代文学这门中文专业课程给与良好研究,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意义进行着手分析,在此基础上探析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方法,以期为后续关于中文专业以及文学课程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发展
前言:
通常来讲古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中的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中文专业学生的后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该门专业课程从本质上讲涉及知识领域较为宽泛,不仅涵括史学知识,同时还涵括文学知识,甚至是哲学知识也包含在内。课程从内容上讲可以说是我国上下三千年的文学知识综合体,不仅含有较为丰富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含有众多的文学形式。因而可以说该门专业课程对于提高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艺术修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价值。
一、初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意义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演变过程和相应的文体发展的有效理解。其二是通过丰富的文学作品以及较多的文学形式进行帮助学生了解古人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状态,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文学知识对于后世的实际影响价值。其三是通过对于古代文学的实际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以及帮助学生具备崇高的文学情怀,并促进学生将这种文学素养以及文学情怀实际的应用在现实的工作学习中,进而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探析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之启发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首先要从启发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启发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实际教学环节中依据学生学习客观规律以及教学任务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处于主体学习地位,通过正确引导学生进而帮助学生主动解决学习中实际遇到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强调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良好启发与引导,通过应用该种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文学知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将文学思维给与有效拓展。如果将该种教学方式进行比喻的话,启发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循序引导启发下让学生自主开启文学的学习大门。例如教师在讲解“《诗经•王风》”中可以就“悠悠苍天而此何人哉”这句话向学生进行提问,而之所以专门针对该句话提问的原因在于:对于“何人”的了解是掌握文章思想主题的关键所在[1]。而教师在提出该问题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由解读并对在解读之后阐述对“何人”的个人见解。通过这种启发提问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读方向并最终获得文学知识。
2.教学方法之情境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可以从情境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实际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一些生动的场景氛围来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文学知识并促进学生实际心理机能获得良好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应用该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情感感悟,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学生的实际文学审美进行有效拔高和良好陶冶。例如教师在讲解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著名诗歌时就可以进行文学情境的有效创设,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进而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感知诗歌内在情感,同时通过动人旋律在大脑中勾勒出诗歌联想画面,而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感感知则能够促进学生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2]。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庄子的名作“《逍遥游》”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制作漫画课件来创设文学情境,学生通过这种漫画课件的形式犹如置身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将文学知识更加的形象具体化。总结来讲无论是利用音乐还是多媒体来进行文学情境的实际创设都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有效深层次获取。
3.教学方法之表演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从表演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表演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将学生放置于实际的文学情节演绎中进行促进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应用该种教学方式则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最大化的发挥文学想象,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提高文学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王实甫的名作“《西厢记》”的时候就可以针对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人物进行角色划分,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通过自身对于该文学作品的实际理解来进行文学表演,而具体的情节设置以及演绎道具都需要学生进行实际准备,而学生在该种文学演绎过程中也会直接加深对于文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自己的一些文学想法添加其中[3]。再比如教师在讲解“《红楼梦》”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利用上述表演教学方式来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总结来讲通过表演教学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有效理解还能最大化提高其创新意识。
三、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看重文化的良好传承,而作为实现文化良好传承的中文专业则逐渐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性关注。而作为中文专业中较为重要的古代文学课程而言,良好的教学方式则可以有效的促进该门课程教学实际目标的有效实现,通过利用启发式以及情境式和演讲式、表演式以及研究式这五种教学方法进而真正的促进中文专业学生获得人文素养的有效提高以及专业知识的有效掌握,为其今后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楠.对开放教育专科《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实践探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5:80-82.
[2]王自红.民族地区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升本后的四川民族学院汉语文系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111-113.
[3]陈虹.高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111-114.
有关古代文学研究生论文推荐:
1.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2.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3.古代文学论文
4.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5.古代文学经典语录大全
6.古代文学研究生论文
7.古代文学论文
8.古代文学史论文
9.关于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