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材解读

2017-06-05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小编在此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材解读,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材解读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由梁衡的同名散文节选改编而成。课文以“美丽”为主线,赞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社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文本采用了倒叙手法,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接下去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它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最后还写到了她在取得成就后那淡泊名利的处事作风。

学生对于居里夫人容貌的美丽,从文本的“年轻漂亮、神态庄重、一身黑色长裙”等词句中可以一目了然。但是,对于她心灵与人格上的“美丽”,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虽也能说上那么三五句,但只是停留在口头,局限于表面,却无法通过文本言语,真正从内心上感受到居里夫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美”。如此一来,对于要真正理解与感悟文本标题“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有隔靴搔痒之感觉。

那么究竟如何抓住文本的言语,让学生感受到居里夫人身上的那种“美”?

在初读文本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第三自然段的开头有这么一句话:“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第一人,但她却是关键的一人。”乍一看,这一话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以琢磨与咀嚼,但再转而一想,我们似乎可以从中找到文本深入的切入点:居里夫人不是发现放射性的第一人,但为何最后却是她取得了成功,并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身上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能让她流芳百世?我想,这个问题如果突破了的话,那对于文本中心的理解,以及居里夫人身上所蕴含着的“美丽”,也就会水到渠成。

笔者就带着这一问题,再次对文本进行了研读。一遍、二遍……五遍、十遍,居里夫人身上的“美丽”,渐渐地在笔者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首先,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那刨根问底、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是奠定这一“美丽”的底色调。

任何一名科学家,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都有着一颗好奇的心,对于任何事、任何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千万次地问”,是一个科学家进行科学殿堂的通行证。从过去的爱因斯坦到现在的霍金,那一项科学成果的取得,最初不是从一个个问题而来?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作者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好奇、爱问、碰到问题“不屈不挠”的居里夫人。这在文本中写得最清楚不过了:

“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尽管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这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一个句子。对于当时还仅仅是处于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偶然的现象中发现那必然的规律:她不仅仅要了解这贝壳是怎么样的,更想清楚地弄明白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正是居里夫人那“不屈不挠”的探究精神,通过一锅一锅的冶炼,终于在烟熏火燎的搅拌中,从成吨的废渣中提炼出了0.1克的镭。尽管只是微不足道的“0.1克”,却最终开启了一扇通向科学殿堂的新大门,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果说“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只是为这“百年的美丽”奠定了一点淡雅的基色调的话,那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则是成就这一“百年美丽”的主色调。

众所周知,如“铀”、“镭”等一些物质,具有极强的放射性。而放射性对人体具有极强的伤害性。作为一名研究放射性物质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心里当然明白进行这一项研究,意味着什么。为了炼制那美丽的0.1克镭,文本是这样描述的:“居里夫人的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文本又这样描写居里夫人:“她的身体也在不断变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然而,居里夫人也为研制那梦寐以求的0.1克的镭,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地进行着研究。直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由于工作时镭强烈的放射性,直到牺牲后的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甚至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居里夫人取得科学成果后视名利为粪土,淡泊名利的低调为人处事,是对这一“美丽”的补充色。

由于居里夫人在科学事业上杰出的贡献,在一生中,她获得过无数的荣誉——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尽管如此,但是居里夫人却视名利为粪土,把这些荣誉看得很轻很轻。她曾经说过:“我毫不感到勋章对我是属于需要的东西,因为我最需要的,只是一座实验室。”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居里夫人追求的是什么。全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代表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赞美居里夫人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当居里夫人把镭提炼出来以后,许多人争相索取镭的秘密,甚至有人不惜用重金向他们购买专利权。这时,摆在居里夫妇面前的是两条路:是把科研成果当作发财致富的资本,还是毫无保留地把成果献给全人类。当时,他们二人有一段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选择。

皮埃尔:“我们必须在这两种抉择中选择一种,其中之一就是毫无保留地描述我们的研究成果,包括提炼的步骤在内。”

玛丽:“对,当然应该这样做。”

皮埃尔:“另外一种选择是我们以镭的所有者和发明家自居,取得这种技术的专利权。”

玛丽:“决不能这样,这是违反科学精神的,我们决不能从中牟利。”

正是居里夫人那视名利为粪土的淡泊精神,她才会将奖金赠给科学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正是居里夫人那视名利为粪土的淡泊精神,才会将获得的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正是居里夫人那视名利为粪土的淡泊精神,才会默默无闻,甘受清贫一辈子,直到去世,才离开自己心爱的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美丽”,之所以能“跨越百年”而历久弥新,这不仅仅因为她在科学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更重要的那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刨根问底、勇于献身、淡泊名利的精神与人格。因此,居里夫人才永远地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跨越百年、千年以至永远的“美丽”!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建议

1、这是本单元“科学精神”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在过去的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已经了解了不少科学技术成就以及一些科学家的故事,编排这组教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形象地理解什么是科学精神。教学中可以结合单元导语简单介绍科学精神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

2、初读课文,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居里夫人的事迹,初步理解课题“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中有一些长句子,比如,“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学生不容易读通顺,要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会适时地停顿。课文中涉及的一些专业名词,比如,“放射性”“镭”“元素”“酸碱”,一般不会影响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深究,如果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以做通俗的讲解,让学生大概了解就可以了。

3、课文研读的重点是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隐含的两个看似矛盾的地方:一是居里夫人有端庄美丽的容貌,但是她投身于科学研究不在乎“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二是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在这看似矛盾的背后是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人生追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从而让学生理解能够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是她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

4、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抓住句子的核心部分引起学生思考,并在形象地体验中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理解”“这样理解合理吗”,在讨论中深入理解,同时要尊重学生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的个性化理解。比如,理解“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句话的核心部分是“人生意义的发现”,理解的重点也就是这个“人生意义”是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过程以及居里夫人在工作中的态度和表现,感受其中的艰难和辛苦,思考居里夫人为什么这样做,从而理解这里的“人生意义”是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研究的执著。

5、这篇课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认识居里夫人,也不仅仅在于通过居里夫人的事迹体会和理解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敬重像居里夫人这样献身科学的人,认同他们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因此,课文的教学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感想和感悟,引导学生说出来,写下来。教学中可以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以及学生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更多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材解读↓↓↓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