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2017-02-10

静静的顿河告诉我们人做事都得有明确目标,才会有正向的动力。读完此书,读者们的感受是什么呢?来看看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篇一

人性是自私的。有其善良的,但也有其罪恶的。

此时的葛利高里表现的是其善良的一面。而之所以表现出善良,悠悠认为那是由于哥萨克们奷杀弗拉妮亚的行为并没有侵害到他的利益,作为一个局外人,他可以憎恨那些人无耻而又残忍的局内人。他可以作为局外人,用眼泪去祭奠局内的牺牲者。但是,一旦触及到他的利益时,葛利高里却又表现出如此的冷酷与无情。

对于这一点,悠悠在葛利高里对待妻子娜塔莉亚时,看得清晰不已。

葛利高里在娶妻子娜塔莉亚之前,就与有夫之妇阿克西妮亚勾搭成奷。然而,不管如何,他在与娜塔莉亚相亲时,他还是看中了她的容貌的,并没有反对这门亲事的。但是,在成亲之后,“他和阿克西妮亚的关系并没有彻底斩断,还留下了一点儿什么东西,就像心上扎的一根刺”。

脚踏两只船的结果是,阿克西妮亚与葛利高里逃亡而去,娜塔莉亚却为了葛利高里而不惜自杀。悠悠在读娜塔莉亚自杀那一段描写时,心都碎了,真正是一字一泪,让人不忍心读下去。而悠悠在读到阿克西妮亚由于葛利高里结婚而伤心欲绝时,同样是心痛不已。

“阿克西妮亚的心情正是这样的:葛利高里用笨重的生皮靴子踩在她那开着金黄花的、成熟的爱情上;把它烧成了灰烬,糟蹋够了——扬长而去。”

此时,谁又不会同情阿克西妮亚,谁又能不责备葛利高里?!

在悠悠看来,葛利高里是自私无比的,至少在对待这二个女人时是如此。娜塔莉亚是一块冰,但那是性格使然,有着遗传的因素。其实,就她内心而言,她深深爱着葛利高里,她也在为他而努力改变。然而,葛利高里又丝毫没有给娜塔莉亚改变为的机会,没有,一丝一毫都没有;阿克西妮亚是一团火,她也深爱着葛利高里,为了他不惜离乡背井地私奔。然而,葛利高里遇到世人的责备,世人的责难时,他又是如此的彷徨与犹豫。当他得知阿克西妮亚怀胎时,甚至还怀疑是不是他葛利高里的?这同样是葛利高里的冷酷与无情的表现。葛利高里对妻子如此,对情人也不如此。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不但表现在斗争中,同样表现在感情上!

正如悠悠前面所说,悠悠只读了小说的四分之一,对人物的理解也完全基于这四分之一的小说情节,也许随着悠悠阅读下去,会对小说人物的理解有所加深而有所不同。但是,就现在所读的,悠悠感到葛利高里完全是“一个男人花心,毁了二个幸福家庭”。

太平年代,有着安稳的家庭是一种幸福,而在动荡年代,其实更需要一个安稳的家庭。从家庭与爱情的角度来看,葛利高里至少是不应该这样作为的。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篇二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全书共四部,长达一百五十万字。比《战争与和平》还要长。我个人觉得是最长的一部名著了。而且这部小说以记叙为主,没有多少议论。这一点很像中国的古典小说。情节紧凑,人物众多。这样复杂的小说,是特别难写的。既耗费人的精力,又很难构思。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以作者的生命来写的。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步小说,读得特别仔细。小说的情节给我很深的印象与震撼。

小说描写的是哥萨克人在战争中的表现。开始写顿河两岸的哥萨克的生活。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哥萨克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表现非常突出。不久,苏联国内战争爆发。红军与白军的战争中,哥萨克由于受旧势力的欺骗,而加入了白军。哥萨克曾三、四次暴动,小说很好的描写了苏联国内战争的情景。

小说人物众多,主要描写的是葛利高里一家人。父亲、哥哥,都是哥萨克中的英雄。小说以这三个人为主要线索,描写了鞑靼村的哥萨克,描写了地主阶级、无产阶级的一些人物。小说还写了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尼亚、娜塔莉亚的爱情。下面我想写一写这部小说的几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小说描写顿河两岸的生活特别出色。顿河两岸的农村,人们生活质朴,勤劳勇敢。作者将农村的生活写的是淋漓尽致。中国的善于写农村生活,但是与《静静的顿河》比都要稍逊一筹。可以说这部小说将农村的生活写“尽”了。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农村的一草一木,农村的房屋、田地,农村的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被描写了出来。小说开头二百页都是描写顿河两岸的农村的生活的。可以说这二百页是全书最精彩的二百页。

第二个优点是描写战争。全书除了开头二百页描写平和的农村生活,其余全部是描写战争的。这在世界名著里是少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哥萨克的三、四次暴动。小说虽然长,而且都是描写单一的战争,但是小说不枯燥。这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小说在描写战争的同时,还描写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小说有点像《红楼梦》,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有表现的舞台。这样每人人物都栩栩如生。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是我很佩服的。像攻克碉堡、骑兵作战、小队人马相遇战、对待战俘等等,写的是栩栩如生,印象深刻。

第三个优点是,描写哥萨克。描写哥萨克的作品很多,托尔斯泰的《哥萨克》、果戈里的《塔拉斯。布尔巴》、美术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哥萨克的作品。《静静的顿河》是描写最成功的一部。哥萨克人在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的形象、性格都描写出来了。哥萨克生活中憨实、豪迈,战争中勇敢。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哥萨克太过实在,被白军欺骗了。我读了这部书,对哥萨克人产生了好感,觉得他们实在、勇敢。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篇三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此书共分为四部,从1928年开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2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全书共四部,长达一百五十万字。

哥萨克人既是士兵又是农民。士兵在历史上通常扮演的是镇压者的角色,农民则永远处于被压迫者的地位。而在哥萨克人身上,这二者融合的是那么自然。马,酒,枪支……这些元素反复出现在小说中,成为哥萨克人的一部分,既是顿河画卷中的点缀色,有时候又成为小说的主旋律。只有粗犷的民族才于这些词汇连接在一起,当这些词汇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符号时,读者就会感知到这个民族的成长之路是从血与火中走来的。这些人物和事物从开篇起,就像山巅初融的雪水,每个哥萨克都是一颗微小的水滴,组合为一体时就迸发出巨大的感染力,在阅读时会被这缓慢但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尽情体会哥萨克的粗鲁野蛮、单纯幽默,保守和卑微,会认识一群奴隶的后裔,一群不屈的战士,一群小农意识支配下的农民和无政府主义者,这些人性的魅力贯穿全篇,使得小说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

相对于波澜壮阔的革命而言,个人不过是旋涡中的一滴水。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在行进的路上,不可避免地要碾碎许多个人的美梦。在《静静的顿河》中,肖洛霍夫正是以悲悯的情怀,通过描写主人公葛利高里与时代的复杂关系,从普通人的角度反观大时代里的大变动,从而唱出了一首人道主义的悲歌。

葛利高里有两大追求,一是爱情与婚姻,二是作为哥萨克的名誉。而在这两个方面,葛利高里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娜塔莉亚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堕胎身亡;婀克西妮亚在与葛利高里逃亡途中,被枪打死。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葛利高里徘徊于白军与红军之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加入白军,最后成了身处绝境的散兵游勇,年纪不到30却已鬓发斑白。穷途末路之际,他把武器丢进顿河的冰水之中,回到家破人亡的故居,此时,他与巨大的、冰冷的世界的唯一联系只是他幸存的孩子了。

我非常喜欢书中对顿河大自然风貌的描写,这些文字让人安静,让人暂时忘却了现实。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但最无渲染的文字却具有最强的冲击力。当一个作家从内心归属于一片土地时,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风采和传奇,而那片土地所传达给他的某种特殊启示,将凝聚成这个作家毕生抒发心灵和情感之美的语言。

肖洛霍夫说过:我愿我的作品有助于每个人变得美好,心灵变得更纯洁,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唤起每个人对同伴的爱心。希望更多人能够阅读这样一本宏大构思,磅礴气势,具有深厚的生活内涵,个性鲜明的人物,生动感人的描写的伟大巨作。

当我们把这些诗意盎然的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与后边的刀光剑影战争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惊诧作家驾驭体裁的能力。正是这些诗情画意的和平生活的画面与硝烟弥漫,鲜血淋漓的战场景象交融汇合,才构成了《静静的顿河》一个具体,鲜明,丰富,生动的完整协和的艺术总体形象,才完成了这部史诗性作品的主旋律。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相关文章:

1.经典好书推荐:读后让你受益良多

2.读书知识竞赛试题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