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教学反思4篇
《花木兰》讲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经典历史传说故事,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儿花木兰在外敌大举进犯边关,国家正紧急征兵的时候,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边关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花木兰》教学反思,欢迎查看!
《花木兰》教学反思篇一
《花木兰》一课讲述了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儿花木兰在外敌大举进犯边关,国家正紧急征兵的时候,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边关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并晋升为将军的故事。
故事原本是想表达女子不输于男子的观点,而在现在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我觉得也许让孩子关注花木兰对父母的孝心,对姊弟的关爱更合适。因为在课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木兰辞》,对故事内容很熟悉了,所以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寻找能体现花木兰是巾帼英雄的句子着手,关注课文是如何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讲述同一个故事,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在寻找、熟读句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花木兰从军的原因,并联系她凯旋后的举动,感受她对家人的爱。由此引导学生明白要孝顺父母。
《花木兰》教学反思篇二
《花木兰》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读课文查字典识字(音序)”的第五课,它要求学生继续复习三步查字法查字典。同时,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在阅读短文中识字,初步了解词义,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学完课文后还要求学生能说一说花木兰的故事。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扎实落实单元目标,以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并体现合作意识。”这一理念。因此在落实查字典这一目标时,除了继续训练学生运用音序查字法查找生字外,还适当渗透了一些查字典了解字义和读音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查字典不是一种形式,而是我们学习可以解决疑难的好方法。而在识字教学中,有的放矢进行反馈生字教学,让学生知道“龄 、战、帼、 跨”是形声字,并让学生发挥想象用各种方法来识记汉字,真正做到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反馈时,有的重在正音如“巾”,有的重在构词,有的突出新部首的学习像“战”,有的让学生巩固音序查字法“扮、替”,有的注重笔顺的书写“善”,做到“针对特点,各有侧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识记各种汉字。而在课文的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质疑提问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静心自读课文,读中体会,激发感情。边读边思考,领会,找动词划句,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弄懂读通课文内容。
如教学片段:
师: 为了年迈的父亲,年幼的弟弟,花木兰告别亲人,她来到了战场。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花木兰是怎样来到前线的?出示课文第4节。
(1) 指名女生读,齐读第二句。
师:此时的花木兰一身豪气,和男孩一样来到前线准备杀敌,所以,要读出她的英雄气概。(披、跨、渡、过、这些字加上红色)
(2)自由读,男生读,齐读。
师:紧张的军营生活是艰苦的,但花木兰不怕,她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多年的征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师引读“在多年的征战中,她立下了赫赫战功。”(引读,理解:赫赫战功)
读等,进行表情朗读的训练,而且多以学生自我感悟朗读,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有缺点。本节课就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内容挺多,以至于准备的拓展内容欣赏《木兰辞》没来得及上,二是整堂课的气氛还显得比较沉闷,举手的一直是一些队干部。虽然课文内容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用“巾帼英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赫赫战功和英勇善战”这些词来说说花木兰时,个别同学不会连词成句。所以课后还要再次巩固。
《花木兰》教学反思篇三
《花木兰》讲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导入新课我就跟学生们聊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和国内赵薇主演的花木兰电影。自然引出课文第一节。朗读课文边思考花木兰是谁?学习生字“巾”“帼”“英”,出示古代女子戴着头巾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巾帼”的意思就是妇女、女子的意思。巾帼英雄就是女子中的英雄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花木兰是个巾帼英雄”来自读课文。
一、抓住成语,随文识字,了解人物。
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成语: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善战、赫赫战功,这些成语就可以看出花木兰是个巾帼英雄,这些成语中又包含了不少生字,在学生回答“从哪里可以看出花木兰是个巾帼英雄”这个问题时,我将这些成语一一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小组交流学习生字的好办法,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也了解了人物。
二、深化问题 朗读指导
接着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课文边说说花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从文中划出相应的句子。她又是怎么立下赫赫战功的?圈出文中的动词。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对这些成语的理解更到位了。因为花木兰的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年幼,家里再无男丁的情况下,花木兰勇敢地担当起重任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敬老爱幼的人。花木兰千里迢迢赶到前线的途中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圈出的动词,感受她是那样的坚强无畏。当学生找到以后,就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巩固语言,理解语言。
三、朗读与说话训练相结合。
整堂课中,我设计了几处语言训练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说话的语境: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是因为( );当战士们发现花木兰原来是个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最后让学生来夸夸花木兰。学生将文中的一些成语进行了重组,表达了对花木兰的赞赏之情。这些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自己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花木兰》教学反思篇四
《花木兰》是小朋友比较喜欢的一篇课文,执教过程中有一些心得。
一、善于挖掘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下,挖掘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所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找出体现国家的忧和家里的愁的句子,读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协助找出问题的答案,即“国家的忧”是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家的愁”是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而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替父从军。继续设疑“为什么要女扮男装”?帮助学生了解古时候女人是不能参加打战的,为了替父必须女扮男装。此外,还深入挖掘课文,组织学生讨论“木兰如何说服家人?”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堂课由始到终,学生学习的热情都很高,积极读书,善于思考问题,踊跃回答问题,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三、适当运用媒体,引入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英勇善战”。为了形象说明花木兰的英勇善战,我选取了一段动画,将花木兰善于动脑,利用雪崩转败为胜的场景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我组织学生讨论“木兰怎样说服家人”这一环节,由于没做到适当点拔,学生讨论不够热烈。反思后,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当她家人得知她要去从军会有什么反应?木兰会对父亲、母亲、弟弟说些什么?最后才使家人同意她去呢?”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确定角色进行小组说话训练。我想学生会讨论得很热烈,说得很热闹,到汇报时,就会有不同的答案。也许,留有一点遗憾才能促使我不断地摸索教育教学之捷径,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