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复习知识:种群与群落

2016-12-01

种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 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生物《种群与群落》复习知识以供大家学习。

种群与群落

1、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3、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4、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5、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

6、种群的年龄组成有三种: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7、“J”型曲线: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8、“S”型曲线:自然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9、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该种群的天敌增加,就会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达到平衡。

10、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11、群落的物种结构包括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13、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4、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生物复习知识推荐:

1、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4、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6、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