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IPO成功的商业模式

2017-03-14

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就是让交易更简单。无论是早期的淘宝、天猫还是后来陆续推出的各类产品,其实都是围绕着让交易更简单这个基本目标的。阿里巴巴15年来的快速成长,一个非常好的宏观环境是,正好遇上了中国大市场快速释放的历史黄金时期。

数据表明,阿里巴巴成立的199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1万亿元;到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4万亿元。也就是说,1999年的消费规模仅为2014年的零头。更重要的是,1999年中国网上交易的金额几乎为零;而2014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8.3%,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9.16%。因此,阿里巴巴成长的15年,正是中国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15年。

这次阿里巴巴在IPO说明书中,并不回避这一条,甚至把它作为第一个重要因素。在说明书中,阿里提出,目前我国国民消费总额为3.4万亿美元,其中电商消费为3050亿美元,在线购物者为3.02亿人,占6.18亿互联网用户的一半左右。其潜台词是,如果在线购物者数量达到6.18亿人,在人均电商消费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新增的市场也有3000亿美元。

资本讲究的是回报。资本市场是最容易进,也是最难进。如果没有盈利前景,你故事讲得再好,资本对你也不理不睬;但如果你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你正坐在风口上,资本不请自来。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增长动力何在?这次阿里巴巴上市,其实就是全球资本市场做出的无声但最实际的回答:中国增长的动力在于不断扩大的消费市场。这是中国最大的战略优势所在。麦肯锡等机构每年公布一份中国消费市场报告,每次修正的消费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国际资本市场不会不清楚这一趋势,因此,他们买的,不仅是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更是中国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现在各方都在讨论中国经济新常态,其中一个“新”就在于经济增长动力要由过去的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把投资建立在消费基础上。2014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2.4%,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因此,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关键时期,更要把有效释放消费需求作为政策导向以及改革导向。如果不看到这一点,一味希望在投资上的政策放松,一味希望通过投资复苏来缓解下行压力,恐怕解决了短期问题但会给长期发展带来更大的隐患。而在这方面,有些认识“一叶障目”,认为中国经济不可能靠消费拉动。坦率地说,资本的回答,比这些观点更可靠。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