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经历故事文章赏析

2016-12-02

创业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世界各国,创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创业经历故事文章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创业经历故事文章赏析1:80后网上卖大米,销售额过亿的创业故事

创业是两个山头之间的跋涉,初期的下坡路不可避免

谷绿成立时公司只有三个人,因为一句“咱卖大米去”的玩笑话,王安平和大学的俩哥们一拍即合,凑成了中国合伙人。故事的开始都是曲折的,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太年轻太天真)。

王安平就是用天真形容当时创业的自己。因为才开始做,对农业一窍不通,市场上什么米好吃,多少一斤一概不知,于是他们便跑到农贸市场问大妈们,听到最多的答案就是“五常”。“好,那就卖五常大米”,说着王安平都被自己给逗乐了,他们的卖大米之路竟然开始得如此“草率”。

接下去就要找供应商,但是茫茫人海供应商在哪里?于是王安平他们去到黑龙江五常,挨家问。“那会儿才起步,跟人家要1吨,那简直是小打小闹啊,谁理你?”回忆起那段日子,王安平摆摆手直言往事不堪回首。还好最后在五常住了3天,他用一把韧劲抓住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贵人”。但有了供应商还远远不够,销售的渠道更难打通,“我以为拿到货,跟超市的人沟通一下就可以放那里卖,结果我们被轰出来了,还是太天真”,因为光入场费就要20万,还有各种条码费等等,所以王安平他们又碰壁了。

大概三个月后王安平的两个小伙伴打起了退堂鼓,觉得前景不佳,路途迷茫,现实版的中国合伙人曲未终人却散了。王安平虽然感到失落,但还是咬咬牙坚持下来,有赖于城院的老师“牵线”,他遇到了同校毕业的姜章。从此两个人携手,将谷绿做得风生水起。尤其是走上农业电商之路,堪称被实体店拒绝后的绝地反击。

“创业是两个山头之间的跋涉,站在这个山头能看见对面山头秀丽却飘渺的景色,但之间的路途更是充满坎坷,初期的下坡路自然不可避免,所以不要好高骛远,先做到脚踏实地和坚定不移”,王安平这样比喻创业的历程。

提出“项目组”改革管理,谷绿渐入佳境

虽然谷绿在今天的农产品界有了话语权,但曾经也有过瓶颈期。2012年,也就是谷绿起步的第二年,公司慢慢壮大但王安平却感觉发展变得缓慢,员工不如以往有激情。所以在管理上需要一点革新,给公司注入新的活力,因为人直接影响着产品。

最终王安平提出了“项目组”的概念,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要做的新产品,参与人员、资金等也可以自己决定。比如谷绿的烘焙组,一共三个人,他们只管烘焙方面的工作,最终每个月除了底工资还可以拿到该项目70%的收益,做得越好收益越高。而且只要有能力,有的甚至一个人可以承担起一个项目,收益也是很可观的。在这种“游戏规则”的激励下,每个员工都充分调动创造力,又在项目里获得凝聚力,还能给公司带来较大的利益,可谓双赢。

不过这个概念最初受到了员工的反对,因为工作压力确实很大,但王安平说,“进到谷绿,你不是来乘船的,搭着谷绿快车一帆风顺,而是来做一名水手,自己遨游探索”。不过王安平还是尽量给大家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在谷绿没有员工手册,没有很多规矩束缚,顶多迟到的时候罚点钱到“快乐基金”里。“我迟到也罚钱,快乐基金就给大家买零食呢。”王安平凑趣道。

公司现状

“谷绿农品”保质保量,天猫粮油类销量第一

大数据时代数据变得尤为重要,比如去年双十一淘宝350亿的成交额引起微博上无数人的关注,“谷绿农品”在三年的发展中也留下了一串串不可磨灭的数据变化。团队线:3人——10余人——100多人;产品线:1款——28款——300多款;公司面积:60平米——130平米——近400平米;线上销售额:1-2千万——7-8千万——1.3亿——2014上半年就完成了去年的销售额。

还有很多数据也透露着公司的高速发展,天猫粮油类销量第一更是轻松攻克,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对此王安平一语道破玄机,“如今网上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想要脱颖而出,质量才是关键,包装等方面的改变只是耍耍小聪明。”

那么谷绿的产品质量是如何保证的?这得从产品的源头追溯起了。以大米为例,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何谓“有机米”,其实就是指种植在三年没碰过化学农药的土壤里,采用自然农耕法,使用有机肥的大米,消除了可能有的重金属或农药残留。并且王安平种米的基地选择在了“特供米之乡”黑龙江五常,在那里有6万多亩地属于谷绿,从选种到收割全程监控。

不过王安平认为源头上保证了质量还不够,因为有机市场鱼龙混杂,所以需要诸多有机认证,才能让消费者获得看得见的安心。比如大家可以通过谷绿产品上粘贴的追溯码在国家认证委网站上查询真伪,以及食品出自哪家公司、哪个基地,甚至还可以前往实地考察。更贴心的是王安平还给自家大米做了口感测评,100分里得了86,因为考试难度较大,80分以上的大米都不多,这已经算是大米届的“学霸”了。

在王安平的质量把关下,其实谷绿的产品已经是哪里都能发光的金子,所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销售都开始走俏了。“实体销售占了4成,网上的占了6成。去年网上的销售额已经破亿,2014年就上半年已超越了去年的销售额。我希望线上可以帮助线下推广,线下能够帮助线上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两者相辅相成”,王安平认为这依然是未来谷绿发展的大方向。

创业经历故事文章赏析2:北大高材生靠卖菜谱的创意成就7000万的公司

吃出来的点子

2006年年底,孔令博决定从北大离职创业时,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他和三名合伙人都是北大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但公司到2007年年底之前,都一直在摸索过程中。

在寻找到电子菜谱这一项目前,他们通过朋友关系,承接各种信息化项目来维持公司运营,包括航天五院项目、宣武团区委志愿者在线项目等。他们还开发出各种好玩的小玩意,比如会发光的T恤、数码相框、智能闹钟技术。

没有项目的时候,孔令博和兄弟们会经常一起小酌。也就是在觥筹交错间,他们寻找到了开发电子菜谱的灵感。2008年春节,孔令博团队停止了其他业务,开始专门研究电子菜谱。

市场化

第一代电子菜单出台后,孔令博发挥地域优势,首先在北大的怡园餐厅进行了试用。在孔令博看来,如何真正将产品推向市场,让餐厅老板们接受,才是迈开成功的第一步。

电子菜单的第一家商业客户是名为“将太无二”的日本料理店。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老板就决定使用电子菜单。

其实,打动这家企业的理由很多,首先是电子菜谱可以降低投入成本,实现迅速更新。对于一家餐饮企业而言,普通菜谱每本都在300元到500元之间,一年更换菜单至少投入将近1000元。虽然电子菜谱的市场价是2300元,比普通菜谱略高,但可任意发布新菜或删除旧菜,是一次性投入。

同时,电子菜单使用后,可以优化掉15%~20%的人力成本,缩短服务员耗费最多的协助点菜的时间,提高效率。

更多的优势在于整个餐饮流程的管理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后台系统,根据采购原材料的成本,实时调整菜品的价格,推出特价菜,降低库存损耗。还可以精确统计各类菜品的消耗等,根据客户喜好调整菜品。孔令博介绍说,这套系统还将提供包括财务分析、库存管理等深度运营数据。

转型

孔令博团队通过拜访京城近1700家餐饮企业,不仅掌握了大量数据,也为下一步开发和积累人脉打下基础。同时,也帮助他们做出了一个让企业继续生存壮大的关键性决策。

孔令博告诉记者,80%的餐饮企业老板对于这套方案是认可的,但能否成交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能否接受新事物,其次是对一次性投入成本的敏感度。“买点菜机可能一次投入5万,而电子菜单系统则高出2万元左右。”

“在人均消费水平100元以上的饭店中,很多消费者年龄在40岁以上,这部分人群对于这样新式的点菜模式能否接受是个问题”。

孔令博决定对公司策略进行调整,从单纯电子菜单供应商,向提供数字餐饮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转变。“毕竟市场接受电子菜单需要一定的过程,我们会提供一些过渡性产品,包括点菜机、视频点菜等。”

孔令博称,根据客户需要,从单纯产品提供向提供服务转变的调整使得电子菜单的推广速度加快。2010年,包括德云社、郭家菜等多家企业都开始使用孔令博公司的产品。

目前,电子菜单的研发已经进入到第四代,国内也有近13家企业参与跟进。“只有更多人跟进,才说明我们选择市场方向是没有错的”。来自中国饭店协会的统计,餐饮信息化市场潜力2300多亿元。

而对于跟进者的模仿,孔令博并不担心。他说,介入的公司大多数跟进在硬件上,对后台的软件介入不深。“我们剥离了生产,专注做研发。把上游交给别人去做,是我们的优势”。

孔令博构想着,到市场足够大、足够成熟时,企业将给商家们提供网络菜单设计服务等。“比如说,你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络,根据不同季节更换不同类型菜单模型,我们收取一定服务费用”。

现阶段,已经有很多风险投资看好奥琦玮的电子菜单项目,有风投对企业估值达到了7000万元,但孔令博目前还不想引入风险投资。

创业经历故事文章赏析3:湖北80后用博客做网络营销一年卖1千多万

初试网络营销屡碰壁

刚开始做销售,李山就想到了用网络,做网站和排名要花钱,先用网络来找客户资料吧。

于是从网上搜集客户资料,挨个打电话,发邮件。有些客户有网站的,就去客户的网站上留言。不过这样做了两三个月,打电话客户都烦了,发出的邮件和留言也是石沉大海。

李山尝试去一些BBS发贴,他发现这样做有一个好处,把广告信息发出去留下联系方式,去百度搜索,就能搜索到他发的广告。

李山很开心,他开始精心编写公司和产品介绍,再加上联系电话和QQ,不断在一些免费的BBS和论坛发,陆续会有一些零星的电话咨询。

不过好景不长,一天李山再去百度搜索自己发的广告信息,发现打开网页都提示信息已被删除。这让李山很郁闷,毕竟是在人家的地盘发广告,信息被删除也束手无策。

李山心想,自己做的工业设备不同消费产品,客户并不是随时都有需求。但要如何让客户有需求的时候能搜到自己的产品信息呢?除了付费给搜索引擎和找网络公司做排名优化,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网络营销小试牛刀获订单

李山开始在网上关注一些关于网络营销方面的文章。

“网上有很多网络推广方法介绍,不过大多数都用不上。”李山说,“我记得搜到一篇网络推广方法大全的文章,那是一个人的博客里写的,里面什么病毒营销法,事件营销法,QQ群网站推广法,对我都不合适。”

李山说:“不过我当时看到那个人的博客就在想,为什么我不开一个博客呢?”

于是李山先后在几家大的博客网站注册了账号,开通了博客。并把博客按网站的形式做了简单设置,博客标题,博客介绍,日志分类,还放上了联系方式。

开始写博客,并不知道要写什么内容,第一篇把公司简介复制上去,第二篇,发布了一条产品信息,不过李山很快又把这两条信息删除了。

一方面,李山担心在博客这样做会不会重蹈覆辙,像以前在论坛推广一样被删除,另一方面,把博客做得太商业化,让人一看就是个打广告的,客户不一定会信任。

李山开始整理一些技术方面的资料,发布在博客。偶尔也发一些产品信息,比如不同系列的产品对比,使用技巧,常见故障处理等一些专业性的文章。

很快有人通过博客找到李山,不过是对方并不是要买仪器,而是看了李山的博客,有个技术问题还不太明白想咨询的。

李山很热心的帮对方解决了问题,一来而去就熟络了。

后来,这个客户除了自己跟李山买了仪器,还介绍了客户给他。

我搜了下李山的博客,发现访问量并不高,几个平台加起来也不过2万人,不过从博客留言可以看出来,用户质量非常很高。

如今,李山超过八成的客户来自网络,去年销售额做了1600多万。今年到9月份已经破了2000万。

对于做B2B电商来说,这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案例。

或许有人会说,李山只是运气好罢了,但是仔细推敲,你会发现李山取得这些成绩也是理所当然的。

开博客曝光信息,让客户有机会找到;写文章塑造专业身份,为客户解决问题。比起传统的硬广推广,这些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的营销。

互联网上蕴藏着太多的网络营销资源,与其花大量时间去追求新的方法,不如从最简单的脚踏实地的去做,你一定做得到!

创业经历故事文章赏析相关文章:

1.白手创业故事案例精选

2.80后创业真实故事3篇

3.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故事案例

4.五个创业小故事悟出成功大道理

5.创业成功的五个案例分析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