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教育知识

2017-01-03

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先学会保护自己,才能够保护他人,先学会保全自己,才能够贡献社会。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校园安全教育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校园消防安全教育

火灾预防

不准在寝室或教室内乱拉乱接电线。

不准在寝室内使用大功率电器,如电水壶、电炉、热水棒等。

不准在蚊帐内点蜡烛看书或躺在床上吸烟。

不能在实验室给手机、电动车等充电。不可带易燃易爆物品到校内。

火灾逃生

熟悉环境,临危不乱。

平时对校内或所在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径要做到熟知;当身处陌生环境,务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以及楼梯方位等,以便在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火场。

不可跳楼,以免产生坠楼伤亡。

保持镇静,明确方向,迅速撤离。不要盲目跟从人流和相互拥挤、乱冲乱撞。撤离时要注意朝明亮处或外面空旷地方逃跑,要尽量往楼层下面跑,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气窗等通往室外逃生。

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在火场中,人的生命最重要,不要因害羞或顾及贵重物品,把宝贵的逃生时间浪费在穿衣服或寻找、搬运贵重物品上。已逃离火场的人,千万不要重返险地。

简易防护,掩鼻匍匐。

经过充满烟雾的路线,可采用毛巾、口罩蒙住口鼻,匍匐撤离,以防止烟雾中毒、预防窒息。另外,也可以采取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身裹好后,再冲出去。

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发生火灾时,要根据情况选择进入相对较为安全的楼梯通道。除可利用楼梯外,还可利用建筑物的阳台、窗台、屋顶等攀到周围的安全地点;沿着下水管、避雷线等建筑上的凸出物,也可滑下楼脱险。千万要记住,高层楼着火时,不要乘普通电梯。

避难场所,固守待援。

手摸房门已感到烫手时,应先关紧门窗,用湿毛巾、湿布等塞住门缝,或用水浸湿棉被,蒙上门窗,然后不停用水淋透房间,防止烟火渗入,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传送信号,寻求援助。

被烟火围困时,尽量呆在阳台、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和能避免烟火的地方。白天可向窗外晃动鲜艳的衣物等;晚上可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闪动或敲击东西发出求救信号。在被烟气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时,应努力滚爬到墙边或门边,既便于消防人员寻找、营救,也可防止房屋塌落时砸伤自己。

火已及身,切勿惊跑。

身上着火时,不可惊跑和用手拍打,应立即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能及时跳进水中或向身上浇水更有效。

缓降逃生,滑绳自救。

高层、多层建筑发生火灾后,可迅速利用身边的绳索或床单、窗帘、衣服等自制简易救生绳,并用水打湿后,从窗台或阳台沿绳滑到下面的楼层或地面逃生。

校园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造福人类,又可以无情地伤害我们!

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中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受网络的影响也随之越来越大,如网上交友、网上黑客、网上垃圾、网络游戏、网上色情、网络诈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正在逐步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

不良信息危害性

网络的复杂性容易使学生思想混乱,人生观、价值观偏移。过多的信息量容易使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的虚拟性容易使学生现实生活能力下降,长期沉迷网络会形成网络迷恋症,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极大伤害。

网络被害特征

精神性伤害。网络的虚拟性使学生容易产生非人格化倾向,脱离现实,有非正常人心理和行为,易留下心理阴影和创伤。

物质性伤害。长期沉迷网络、依赖网络、脱离现实、缺乏真伪辨别常识,易发生被骗、勒索钱财等事件。

其他伤害。网络交往中会泄露个人或家庭信息,往往会给坏人留有可乘之机。

网络伤害防范

遵守网络文明,不在网络交流中谩骂、诬陷诽谤他人,以免招致打击报复。

不在没有备案或没有安全保障的网站购物,以防财产或个人信息被盗用。

不浏览黄色或带有挑逗性的语言或图片,以防电脑中毒或文件被盗。

不在网络聊天室泄露个人或家庭信息,不轻易约会网友或与网友单独行动。

良好上网习惯

青少年每天用电脑不要超过两个小时。使用电脑一小时后,最好休息几分钟,到户外活动身体,呼吸一些新鲜空气,以消除疲劳,保护视力。

要明辨是非,控制网上行为。面对互联网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增强判断能力,要自觉进行判断、过滤、自我防范。

网上生活不遵守规则,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自己的日常行为,青少年学生要做到文明上网,使自己的网络行为和网络言论符合社会与公众道德规范,做一个文明、健康、守法的网上公民。

文明上网守则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欺骗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我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通信安全防范

不浏览和转发黄色、谣言短信,不可轻信短信、电话通知中奖、亲友发生意外、电话欠费等诈骗勒索信息,接到此类信息或电话时要及时报警。

不回复或拨打陌生电话,以防恶意套取个人信息或中犯罪分子的圈套。

不随便参与、填报社会商业调查、促销等活动,以防掉进诈骗陷阱或骗局。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