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决定中国画格调的诸因素

2017-03-13

摘要:制约中国画作品格调高低的因素有很多。这里阐述了笔墨、色彩、物象造型与中国画作品格调的关系。

笔墨问题在中国画领域是必不可少的,论述笔墨与作品格调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笔墨问题。

色彩在中国画里是近现代才大量涉及到的,在古典画论中也有所论述。这里论述色彩在画面里的重要作用。决定画面格调高低的重要因素。

造型与作品格调的关系,变型与修养的关系,画面需要与作者表达感情内容的关系。

强调了作品的精神境界和作者的精神境界的统一。即人品与画品的统一。决定中国画作品格调高低的因素不仅是笔墨、色彩、物象造型……还有作者的人生观、性格、才智、经历、审美趣味、学问休养、道德品质等等。

关键词:格调;笔墨;色彩;物象造型

在我们中国古典画论中一气韵生动为最高法则。而近现代画坛上的绘画大师们在气韵之外加上了意境、格调两则。气韵、意境、格调三者既互相关联,又各自区别。他们包括了中国画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最高追求。

格调是什么?格调就是修养,格调不是个性,不是风格,但与其有关。正如潘天寿先生所指出的“格调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很难讲清楚,要靠多看、多比较、慢慢体会。”相对于气韵,意境来说,格调是更难把握的理论范畴。格调是作品的艺术总汇效果或艺术境界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归根结底是反映作者的精神境界。格调说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画论的新发展,在中国古典画论中历来重视人品与画品的统一,作者的精神境界与作品的精神境界的统一,既人品与画品的统一。

一、笔墨与作品格调的关系

风格见之于笔墨,但笔墨决定于审美情操。首先我们是从生活中摄取意象,然后把意象创作成艺术形象,这两方面有一定的能动性。特具天赋和学识渊博的人,它的能动性更大。所以艺术反映生活并不是简单的还它一个本来面目。而必须通过作者所具备的天赋和各方面的素养。从思想品性、审美情操以及艺术技巧加以精心冶炼,才能完成创作的生活。艺术的风格也就陶铸冶炼出来了。所以说:“品格不高,笔墨无法,画如其人,风格见品性。”吴冠中说:“一个僵死的纯摆弄笔墨的是工匠;艺术家有满清热情的,有真知灼见的,有一定修养的,艺术家用情作画。”潘天寿画面整个情调是冷的,但笔墨是充满激情的。

笔墨风格之形成也不是出于做作。是长期实践中忠于自己感受的自然结果。个人感受,个人爱好往往形成作者最拿手的题材。这些都取决于作者的内在修养。潘天寿的钢筋水泥构成与林风眠的宇宙一体都出于数十年的修养。风格是可贵的,但作者要注意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高。有什么样的风格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作者本人的自身的东西在左右你的画面和笔墨等等。也决定着你画面格调的高低。

二、色彩与作品格调的关系

中国画色彩的最高追求是荒率、天真、自然。在清新艳丽中求雅格。一味的求雅、色彩的纯度低,容易画面沉重,没有激情。中国画,本民族的艺术当然就得有民族的特点,画面的色彩对格调的影响当然也重要,除了对色彩理论吃透以外也要作者本人的其它休养到位,中国古代自唐宋以后提倡“水墨为上”。墨竹当然没有问题,因为有很久的历史了。但也有人批评是不符合现实的,于是改用绿色来画,效果反不如墨画的好。假如我们表现某一个对象,只要看得人不说有错误。而神情,趣味很好。格调又很高。这样我们就达到目的了。人们会很满意的,批评嘛,当然是会有的,不是今天才有,古代就有。比如苏东坡画了朱竹。不同寻常,元代就有人批评,说苏东坡用朱色画竹子是不妥的,跟实物对照起来不象,既然说没有朱色的竹子,那么有没有墨色的竹子呢?格调与画面的色彩也是作者感受和修养的问题,总之色彩与作品和格调的关系。、色彩本身不能完成左右其画面格调,说到底色彩问题也就是作者修养问题。色彩的修养和艺术的修养。潘天寿先生说:“设色须谈而能深沉,艳而能清雅,浓而能古厚,自然不落浅薄、重浊、火气、俗气矣。”“淡色唯求清逸,重彩唯求古厚。知此即得用色之极境也。”

三、造型与作品格调的关系

中国大写意画的物象造型,不是能把物象表现标准、精确为目的,中国写意需要的造型物象是变化的型,能表胸中之意的形。这是艺术所需要的,是靠作者本身对艺术的了解,对物象造型规律的了解。我们不是拿来一个物象,它的造型就适合入画,这个物象造型得根据画面的形式和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需要,做适当的变形,才能使画面达到更完美,情趣更浓,格调更高。怎样变形夸张而且还合乎情理,并不降低作品的格调。这个问题取决于作者的文化修养,文化取向。造型的奇特,变异,夸张能达到画面的最佳效果,变型要有休养,有档次。例如八大山人的鸭子,吴昌硕的葫芦,齐白石的虾等等。他们的变形不但无损于作品的格调,还增添几分情趣。这无不依靠自身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及对物象的熟悉和理解。在复杂的物象面前,能做到“以神取形,以神写形,意在形随。”绘画艺术着重研究的不是目之所见,重复自然。重要的是作者思想里的东西。通过对物象的夸张,变形,让观众想起更深层次的东西。

艺术本属于热爱生活的人们,并不是从事艺术的人的专利。因为从事着艺术就占有了艺术,这是一个误会。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的体验,方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需要去发现,需要组织和提炼,这种提炼之别于生活,是升华,是艺术的升华,通过艺术家的眼睛、修养、学识、把最基本、最普通的简单生活道具变成最上层的艺术真品,最普通的东西,最复杂,最朴实的东西,最有内涵,虚伪造作的艺术迟早要淘汰掉。时间是无情的,时间是分辨真伪的一面镜子,那些一时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旦成为历史,就变得明晰起来。

参考文献:

[1]《潘天寿画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2]《吴冠中画韵美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3]《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