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下冰雹
冰雹,俗称雹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那么,为什么会下冰雹呢?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为什么会下冰雹吧!
为什么会下冰雹
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同雨和雪一样,是从云里掉下来的。它是从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成不规则的固态降水物,不同地方的群众称其为“雹子”、“冰蛋”、“冷子”等等。常见的冰雹如豆粒大小,但也有如鸡蛋或更大的,有时是几个冰粒的融合体。
冰雹多数发生在4-7月暖空气逐渐活跃、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的时期。降雹多出现在14-17时,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几分钟内到半小时以内。降雹常呈带状分布,宽度通常只有1-2公里,很少超过几公里。一般来说,降雹次数山财多于平原,中纬多于高纬,内陆多于沿海。
冰雹云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的。一般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组成;中间温度为0℃至-20℃,由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最上面一层温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组成。
冰雹形成条件极为苛刻
冰雹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大气中必须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二是积雨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高度;三是要有强的风切变;四是云的垂直厚度不能小于6千米~8千米;五是积雨云内含水量丰富;六是云内应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
雹块越大,破坏力就越大。特别是大冰雹,多是在一支很强的斜升气流、液态水的含量很充沛的雷暴云中产生。每次降雹的范围都很小,一般宽度为几米到几千米,长度为20千米~30千米,所以民间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
冰雹活动具有三大特性
冰雹的活动是否有规律?回答是肯定的。调查结果和资料统计分析显示,冰雹的活动有明显的地区性、时间性和季节性等特征。
时间性主要表现在:从每天出现的时间看,在下午到傍晚为最多,因为这段时间的对流作用最强。降雹的持续时间都不长,一般仅几分钟,也有持续十几分钟的。
季节性主要表现在:冰雹大多出现在4月~10月。在这段时期,暖空气活跃,冷空气活动频繁,冰雹容易产生。一般而言,我国的降雹多发生在春、夏、秋3季。
冰雹防治重在预报和干预
我国是冰雹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冰雹每年都给农业、建筑、通信、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冰雹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
在农业防雹方面常采取的措施有:在多雹地带种植牧草和树木,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条件,达到减少雹灾的目的;增种抗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成熟的作物及时抢收;多雹灾地区降雹季节,农民下地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如竹篮、柳条筐等,以减少人身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