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家园共育文章

2016-11-25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起点,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社会的第一课堂,“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托班家园共育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托班家园共育文章:大班家园共育

一、孩子爱心的培养

优良的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与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这些都是从小通过所接受的教育而逐步养成的。这个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以及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培养孩子的品德就是教育孩子做人,而好的品德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要有一颗爱心。培养孩子具有爱心,是培养其它良好情操的基础。

1、养爱心从自己做起 要引导孩子成为富有爱心的人,父母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心。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朝夕相处,模仿和体验到父母的爱心,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的也会获得爱心。比如,我们在带孩子出去郊游时,主动帮助有困难的行人,在公交上自己主动给老人让座等。作为父母在孩子面前应展示出最美好的一面,自己的良好行为会慢慢感化孩子的心灵。

2、子的爱心应从爱长辈开始 在浓浓的亲情中,父母用爱心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望,潜移默化中,孩子也获得对别人的爱心。要经常带孩子去看望父母,叫他想些点子该带些什么东西给爷爷奶奶,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暗示他,将来爸爸妈妈老了以后你也要带着全家经常的回家看看。有了什么好吃的东西,不要让她一个人独享,叫他应该主动给父母家人分享,作为父母,只要孩子想到了,就应欣然接受,不要觉得自己是在和孩子抢东西吃,孩子少吃点东西是小,养成不好的习惯(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是大。在餐桌上,可让他学着给长辈夹菜;鼓励引导孩子给父母干一些家务;教他如何去招呼客人,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从中品尝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而带来的喜悦。

我们生活在色彩斑斓的社会里,不仅要教育孩子对家人要有爱心,还要教育他们对社会也要有爱心。应教育他们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有时看来这样做会让自己的孩子吃一些亏,但这么做却可以净化孩子美好的心灵。

二、培养幼儿养成习惯

大班:培养幼儿自己会洗脚、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餐前便后洗手、会帮父母倒茶、端茶、扫地、擦桌子、洗碗、浇花、整理衣被等

三、继续坚持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使幼儿养成使用普通话的习惯

托班家园共育文章: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幼儿的成长要靠幼儿园与家庭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一、家园共育的基础。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幼儿应尽早的脱离在家一对一的独处阶段,到幼儿园来进入多个幼儿共处的环境。幼儿园也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与家庭合作共同育人的重要性。那么,家园共育的基础是什么呢?我认为:那就是“沟通”。沟通是指幼儿园与家庭双方在幼儿的教育上要积极互通信息,交流看法,以便全面地了解孩子,共同协商教育策略。沟通是有双向性的,它象一道彩桥,一头连着幼儿园,一头连着家庭,沟通得好,这道彩桥就会大放异彩.良好的沟通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对幼儿一视同仁,不以美丑论高低,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在教师眼里没有“笨小孩”。教师还要有一颗强烈的事业心,爱岗敬业,对自己所爱的事业孜孜不倦;另一方面,家长要尊重、信任老师,消除心理距离,主动与教师亲近,愿意与教师合作,配合老师教育幼儿.幼儿园与家庭是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沟通成为连接二者的桥梁,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最好方式.二、家园共育的几种有效途径.1、把“家长学校”办好.开办“家长学校”的目的在于引导家长走科学育儿之路。通过讲座、参观等形式,使家长掌握最新育儿动向,了解最新育儿经验,提高自身素质.为了办好“家长学校”,我们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如:《家长学校管理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等,聘请了有关专家做顾问。在讲课的内容上,力求实用,尊重实效。采用问卷的形式,向家长调查、了解对家长学校教学内容的要求,关注哪些育儿知识,需要解决幼儿哪些方面的具体问题。除了请专家讲课以外,正、副园长亲自备课、讲课。同时,我们还组织家长撰写有关育儿经验的文章进行交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家长,我们还采取不同内容的讲座,进行交流,如:我们安排了幼小衔接、入学准备、幼儿兴趣学习、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内容;托班家长学校则以稳定情绪,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开发智力等内容为主的活动。在家长学校的活动形式上,我们力求新颖,有独创性。除安排集中授课外,我们还安排了一些其他活动,如“亲子生日会,亲子聚餐会,少先队预备队入队仪式,半日开放活动等等,充分体现了家长是活动的主人的思想.2、把〈家园园地〉办活.在我园,每班门外的墙上都有一块板,作为〈家长园地〉的活动阵地,为了使这块板更好的发挥作用,我们力争把〈家长园地〉办“活”。一是在版面的设置上力求出新,首先,色彩要鲜艳,除具有儿童化特点外,还要具有美感,制作要实用、精致、美观。其次,栏目要多样化,除设有“教育目标及内容”、“幼儿保健”等传统栏目外,我们还增设了“你知道吗?”、“红蜡烛”、“你说我说”、“一休网站”、“连心棒”、“亲亲宝贝”等即新颖别致又能让家长产生亲切感的名字,使《家长园地》既充实又丰满。二是《家长园地》要具有互动性,它不是幼儿园单方面设立的“阵地”,它还要有家长的参与。所以,我们每块板上都为家长开辟了一个栏目,如:“留言台”、“畅想”、“你说我听”、“谈天说地”等等,有时班主任老师还在栏目中留下讨论题,如:“儿子说谎怎么办?”、“孩子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怎么办?”等,向家长征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我们鼓励家长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探讨,这种教育家长的方法更具说服力,而且使《家长园地》产生了最佳的互助效应.3、把“小广播”办精.每天晚4点50分是幼儿离园的时间,但家长们多喜欢提前10分钟到园,站在门口收听我园的“爱心桥”小广播。园里规定:小广播每班负责一天,每天10分钟内容,以本班幼儿当天的学习、生活中的见闻为主。由于它说的是幼儿,讲的是幼儿,所以家长们非常爱听。在收听小广播的过程中,家长们一方面了解幼儿的一日生活、学习情况,同时也了解了幼儿园教师的辛苦,对老师更加尊重、信任、理解了。5月的一天,小广播里响起了小一班李老师甜美的声音:“午睡起床后,我闻到了一股难闻的气味,抬头巡视,正好与美林怯生生的目光相撞,哦,我一切都明白了。为了不使美林害怕、难看,我笑着对美林说:美林,来,老师带你玩水去!美林高兴的跑了过来,后面还跟着几个小朋友,嚷着也要玩水。我把其他小朋友劝回去后,一个人给美林洗干净,换上了新的裤子,并告诉美林以后有大便一定要到卫生间,便到裤子里不卫生”。大门外,美林的妈妈听着听着流下了眼泪。她对园长说:把孩子放到这里我一百个放心,这要是平时在家,我早一巴掌打过去了,可是今天,我跟李老师学会了正确的教育方法。4、把社区资源利用好。社区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充分利用自然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是《纲要》的重要思想。我园所在的小区有:邮局、医院、饭店、派出所、学校、物业所,我们经常组织幼儿有目的的散步、参观,增强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幼儿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意识。如:9月的老人节,我园在小区里专门组织一场幼儿文艺演出,来慰问小区里的老人们,祝他们节日快乐!我们还鼓励家长和社区人员直接参与各种有益于幼儿发展的活动。如:大三班任军的爸爸是我们小区物业所的工人,园里的绿篱长高了,我们请任军爸爸和几个叔叔来园剪绿篱,孩子们看到叔叔满脑都是汗,有的送水,有的送毛巾,还有的喊着:“叔叔辛苦了,休息一会儿吧!”另外,我们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有特长的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组织幼儿到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主题活动“爱护家园”、“消灭白色垃圾“等等。在不同的活动中,幼儿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同时也拉近了社区、家庭、幼儿园之间的距离。家园共育的方法还有许多,但在我园的实践活动中,收效最大的还是前面谈到的几种。我们在家园共育方面还将继续努力,争取拿出更多、更好的方法.三、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1、帮助家长走出认识误区。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成长受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由于幼儿遗传因素不同,父母文化程度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所以,孩子们的外在表现也各有不同。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内向、寡言。其次,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有的喜欢手工;有的喜欢舞蹈;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乐器;还有的喜欢交友,从小就体现了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的孩子,兴趣爱好各不同,这正是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具体体现。所以,做为家长不要以自己的兴趣来安排孩子的兴趣,更不要强硬要求孩子去做什么,如:看见别人的孩子钢琴获奖了,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学钢琴。不要给孩子设定过高的期望值,正确的方法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2、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课堂。个性化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所以,我们在教师中强化“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强调幼儿的参与和活动的过程,允许幼儿用不同的方式探索,说出不同的结果,让幼儿在游戏、操作、探索和交往中学习,使每个幼儿在原由水平上得到发展。3、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对家庭和幼儿园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知道:幼儿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条件,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所以,家长和老师都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育素养。特别是来势还要掌握“家园共育”的技能,要善于组织、参与共育活动,要能够与不同成次、不同性格的家长的沟通、相处、合作。真可谓“任重道远"。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托班家园共育文章: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走好人生每一步,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愿望。就幼儿而言,生活自理能力是最基本的一项本领,幼儿能够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实现自我服务。但是,现实生活场景大多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背着或抱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四个大人轮流充当“保姆”,穿衣、洗脸、洗手,一切都照顾得周周全全;吃鱼吃虾更是挑净刺,剥去壳,亲自送到孩子的口中。凡此种种,主要是家长过分溺爱幼儿,没有意识到要不断地给幼儿创设条件,让幼儿自主地习得各种生活自理能力。这些恰恰说明了“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这个道理。幼儿在园中的表现是:幼儿要么不能力所能及地服务自己,寻求教师和阿姨帮助;要么在服务自我时,不合规范。一个生活不会自理,不能照顾自己的孩子,是很难走好人生每一步的。“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这话耐人寻味。生活自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进入小学后,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学习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我们家长尤其要负起重要的责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和屁股等。

孩子自理能力差,说一下原因,主要有: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我们做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家里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2、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本周六,我听取了浙江省家庭教育讲师团有关家庭教育的报告会,作为孩子的家长,我认为真是受益匪浅。尤其是作为马上进入大班,也即将升入小学的孩子的家长,我们该为我们的孩子做些什么,准备些什么呢?这场报告则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下面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及重要性,作如下初谈,和大家共享。

那么怎样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呢?

一、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 的包办代替,使孩子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增强他们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他们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

2、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等,让他们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家长适当的讲解图片,然后问孩子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好的行为,还可以举例用周围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他们上进的意识。

二、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孩子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他们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

1、寓教于乐,让幼儿识得自理的方法。根据他们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幼儿如何刷牙以防长蛀牙虫时,可以教给幼儿一首蛀牙虫的歌,时时提醒幼儿每天早晚刷牙

2、秩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长可以不断的提醒,培养和练习,让孩子掌握吃饭的技巧,不断地进步。

3、品尝成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巩固幼儿和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家长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1、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让孩子小便、洗手、喝水等各个方面,我们都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小便后提不上裤子,就教他用两手向上提前边和后边,渐渐的就掌握了这一技巧,还有洗手的正确方法,如何洗,怎样打香皂,在每日生活中很好的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

2、激发孩子的好胜心,竞争之中促自理。孩子活泼好动,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以激起他的好胜心,跃跃欲试。我们可以抓住幼儿这一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促进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

但是我们做家长的总是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至吃饭、大小便都有大人帮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我们也让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这就需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在他的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对他的成长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而早点让孩子独立,让雏鹰早日学会飞翔,也是我们做家长给孩子的一份最好的爱。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