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励志故事,关于名人的励志故事

2017-03-03

有很多关于名人的励志故事都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去了解的,那么名人的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的励志故事:“三无科学家”屠呦呦

作者:孙建勇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她想,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实验就达6000多种,经历了约10000次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一点线索或灵感。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那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绞取”——这是否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物质不能高温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显然,屠呦呦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她用踏实与勤奋,为自己赢得了成功。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用一株小草夺得诺奖的屠呦呦,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名人的励志故事:内心的骄傲终会让你浮出水面

作者:金星

我是一个主动去活的人,但我也是个特别能“忍”的人。这不矛盾,“主动”是我内心自由,“忍”是我在为自己积累。

我从九岁就开始忍,十多年的部队训练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体制内的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你想不想做,只有你必须做到的命令。

我还挺“逆来顺受”的,哪怕我不喜欢,但如果是硬性规定,那就执行,而且要做到最好。每一件事都是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对于不想做的事更是一种成本,只要认真去做总有收获,哪怕只是一次深刻的经验也是好的。但如果只是因为不喜欢闹性子而马虎对待,你什么都得不到,只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我以前做事,就算是不喜欢的事也会尽全力投入,起码在做人的态度上得到别人的认可:“嗯,这个人很敬业,不会掉链子,能信!”只要别人下次还会把别的机会给你,你就又多了一种选择。

十九岁以后我就尽量选择自己的生活,但现实环境所迫我还是得继续忍着,那时一天吃一顿,一有跳舞挣钱的机会就绝不放过,教人跳舞、在地铁站跳舞、替人顶个位置……无论多少钱我都接,就这样一步步跳了下来。当我兜里只有十元钱的时候我还在街上阳光明媚地走着,那才是我心里的自由,我知道我在为我的舞蹈忍,我愿意。

1995年回国做完变性手术,开拓现代舞那会儿能不忍吗?那时候的社会观念还很保守,如果经不起非议,别人说什么我都要跟他吵,也许早就被定个什么罪给关进去了,为图个口舌之快而付出那么大代价,我跟自己说不值,只有忍,忍到我能抬起头说话的那一天。

我忍了十多年,别人说什么都可以,找不出毛病来就拿变性说事,什么事都扯到变性。包括某卫视的那个电视节目,找不到理由让我走人就提我变性这件事。现在都有这样滑稽的事,那你想想十多年前是什么样子,我只能忍。

但忍并不是不动,忍的时候你要更积极地充实自己,不断填充,才有爆发点。当有一天更大的压力拍下来,它不仅没有把你拍碎,而是将你激发。就像得把火药填充实了,最后才能开出火来,填得越满,爆发的力量越大。

我在忍的时候并没有闲着,看书旅行,学不同语言,坚持练功,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身体、内心、思想上都在填充我自己。所以我现在既能跳舞,还能主持、演话剧,别人都说这舞蹈演员怎么那么能说啊,怎么还能做那么多副业啊,如果没有之前的那番自我积累,我现在也不会在那么多领域做出成绩。

填充自己等待机会,表面上是忍,骨子里是不妥协。因为就算我忍的时候,我心里也清楚我是为什么忍,是为了更大的一个目标,能走得更远。

成功的道路上需不需要忍气吞声?太需要了,因为无奈无处不在。那么多可气的人,我不可能一个个斗过去,那样只会让自己遍体鳞伤。骄傲是内心的骄傲,永远不倒,遇事的智慧则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经过时间,才能让内心的骄傲浮出水面。在水底下的日子,就是锻炼人的耐性、毅力。忍着十个小机会,这种积攒的能量帮你撑起一个更大的机会,那你前面的忍就都有道理了。一个都不想忍,那就都是小机会,一个一个小机会立马在眼前“砰”地就碎了,永远不会有大机会。炸弹的原理,就是在巨大的压力下一下子爆发,势不可当。

我把忍当作训练自己的功课。我相信这个世界有正的东西,邪不压正是亘古不变的天理。我在水底憋气的时候,也是在给这个社会接受我的时间。

我可以忍,但忍一时,不是为了风平浪静,而是为了厚积薄发。

名人的励志故事:一个新华书店搬运工的演员梦

作者:方芳

《北平无战事》《伪装者》《琅琊榜》优质作品三连发,很多人说,又一个新人走红了。其实1982年出生的王凯在2006年就出道了。“33岁还被叫小鲜肉,入行十年被觉得是新人,”王凯说,“我有一点点心酸,有一点点失落。”

事实上,多年前王凯就因为出演《丑女无敌》里的“家明”火了一把。只是人们很难把娘娘腔“家明”和英气逼人的“明诚”“靖王”画等号,这跨度也确实让人的心脏有点受不了。

王凯曾明确地说过:“只要我演的角色我都喜欢,除了《丑女无敌》。”“家明”几乎成了王凯的“黑历史”,相当一段时间,他都很介意媒体重提旧事。

糟心的是,王凯大火后,“热心”网友偏偏把他《丑女无敌》的形象做成GIF图恶搞。王凯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