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广一模语文答案
相关话题
广一模的试题都是接近高考的,那么今年广一模试题和答案有哪些呢?别着急,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2016广一模语文答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2016广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 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 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 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 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 于平民的农家子弟。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农工商各教 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宋代 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 童蒙教育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 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袁 采在《袁氏家训》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 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童蒙教育出现了事实上的 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 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私学 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植谷‛‚作 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广大中下层平民及 其子弟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 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
此外,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蒙 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代童蒙教 育内容中不仅有‚云维何兴,以水之生。雨维何降,以云之蒸‛等自然常识,也出现了以欧阳修 的《州名急就章》、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为代表的专讲名物制度、自然常识及科技知识的童 蒙教材。
宋代童蒙教育凭借其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 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对维护 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同时,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也 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先河。 (摘编自郭娅《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教育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
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B.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渐渐地发生变化,其原因之一是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大多数农工商子
弟根本无法实现一举成名的梦想。 C.宋代童蒙教育体系包括为皇室和贵族子弟等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及面向广大中下层知识
分子、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学教育系统。 D.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对童蒙教育做出过贡献,如袁采、朱熹、欧阳修等人,他们或提出过童
蒙教育的理论主张,或编写过相关教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统治者对教育的大力提倡,激发了宋代人教育子女的热情,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需求 不断增加,形成了宋代童蒙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B.“农工商各教子读书”反映了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非常广,除了赵宋宗室子孙、一般官僚地 主的子弟外,还有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的子弟。
C.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虽然仍包括道德教化和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但是更加重视自然、科学 常识教育,注重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D.宋代以《百家姓》《州名急就章》《名物蒙求》之类的书作为童蒙教育的教材,帮助孩子 们识字、认识名物,并且普及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宋代童蒙教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教育目的、
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逐渐由单一走向多样。 B.宋代的童蒙教育不仅保障了官僚贵族子弟能够读书,而且为平民百姓子弟也提供了上学读
书的机会,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大众化。
C. 宋代童蒙教育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宋代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还在很 大程度上促进了宋代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D.宋代童蒙教育促进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因而上层精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 向下层大众传播,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 4~7 题。
皮龙荣字起霖,一字季远,潭州醴陵人。淳祐四年进士。历官主管吏部架阁文字,授诸王宫 ..
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入对,请‚以改过之实,易运化之名,一过改而一善著,百过改而百 ..善融。‛升著作郎,入对,因及真德秀、崔与之廉,龙荣曰:‚今天下岂无廉者,愿陛下崇奖之 以风天下,执赏罚之公以示劝惩。‛王之学,愿陛下身教之于内。‛帝嘉纳。迁将作监兼尚右郎官,秘书少监兼吏部郎中,吏部侍 郎兼赞读,封醴陵县男。迁集贤殿修撰、提举太平兴国宫。召见,进刑部侍郎,加宝章阁待制、 .荆湖南路转运使,权刑部尚书兼翊善。景定元年四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进封伯。权 .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二年,拜参知政事,仍兼太子宾客,封寿沙郡公。三年,罢为湖南安抚使, 判潭州。四年,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以右正言曹孝庆论罢。咸淳元年,以旧职奉祠。殿 中侍御史陈宗礼、监察御史林拾先后论劾,削一官。它日,帝偶问龙荣安在,贾似道恐其召用, 又以
度宗旧学,卒为似道所摈。德祐元年,复其官致仕。二年,太府卿柳岳乞加赠谥,未及行而宋亡。 ..
(节选自《宋史·皮龙荣传》)
注:①忠王,赵禥。宋理宗无子,收其为养子,后被立为太子。景定五年继位,即度宗。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
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B.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
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C.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
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D.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
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 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探花、榜眼。
B.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 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C.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 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有时也指官员提前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 疾患则提前;亦称为致事、致政、休致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3 分) A.皮龙荣敢于直言上谏。他向
皇上请求用改正过失的实际行动,取代运行教化的虚名,获得
皇帝认可并晋升官职,其后也多次因谏言获得皇帝嘉许。 B.皮龙荣尽责于皇子教育。他先后担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太子宾客等教育皇
子的官职,还劝谏皇帝要在宫中用自己的言行教导忠王。
C.皮龙荣屡次被同僚弹劾。景定四年,皮龙荣因被曹孝庆弹劾而罢官;咸淳元年,皮龙荣以 旧职做负责祠庙祭祀的官,又先后被陈宗礼、林拾弹劾。
D.皮龙荣有才略且性格刚直。皮龙荣精通《春秋》,且著有三十卷文集,还曾任度宗的老师; 他不肯屈从于贾似道,也不同意柳岳封赠谥号的请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天下岂无廉者,愿陛下崇奖之以风天下,执赏罚之公以示劝惩。
(2)帝偶问龙荣安在,贾似道恐其召用,阴讽湖南提点刑狱李雷应劾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 8~9 题。
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
[唐]岑参 回风度雨渭城西,细草新花
踏作泥。 秦女峰头雪未尽,胡公陂上日初低。 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 闻道辋川多胜事,玉壶春酒正堪携。
8.清代有学者评价岑参这首诗是“景中含情,言外有意”,请结合诗歌首联分析。(5 分)
9.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这两句来比喻人生短促,人很渺小。
(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真挚的思念和深切的关怀
之情的诗句是“ , ”。
(3)“文章憎命达”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曾不是这样呢?《登高》中
“ , ”从时空两方面着笔写出了他的悲愁和孤独。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 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 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 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
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 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 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
!
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 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甲】院子里蒿草长了一 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 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 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 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 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 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 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 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 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 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
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 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
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 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 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 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 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 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乙】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 今古奇 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 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孙少安赚了
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
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B.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
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C.孙玉厚希望少安多捐点钱
重建庙宇,想不到被一口回绝了;随后少安提出准备拿出一大
笔钱重建小学,玉厚老汉虽然感到吃惊,但并没有表示反对。
D.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着力塑造了孙少安这
位明辨是非、依恋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新农民形象。
E.这段文字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发生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重点描写了少安捐 款重建双水村小学的过程,语言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
(2)孙玉厚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3)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4)双水村村民对建庙和建校有哪几种态度?你对此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