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体论 文体类型集合

2017-05-07

对魏晋时期的文体论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对涉及文体论的诸家之说进行简述并进行分析,初步形成了史的规模;什么是文体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什么是文体论,欢迎阅读。

什么是文体论

文体论是「文学体裁论」,指〈明诗〉以下二十篇,刘勰在〈序志〉篇说:「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由卷二至卷五的二十篇,区分为文、笔两大类,各篇行文体例完全依照上述四大纲领,故自成一类,又称为「文学流别论」、「区分论」或「文类论」。[1]

文体类型

散文是一个“种”文体,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可以把散文分成不同类型。在古代,散文概念内涵非常宽泛,所涵盖的文章类别也很繁杂。刘勰《文心雕龙》所分散行体文章就有三十三类。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删繁就简,将包划分为十三大类。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法,但都因为分类标准杂而显琐碎。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没有将文学散文与非文学的散体文章区别开来。

新文化运动伊始,首当其冲的是古代“散文”--文言文。从反封建文化专制的目的出发,首先就是将文言改为白话口语,还文化予大众;然后是将其只为圣贤立言的功用,扩展到强调个人的抒情言志,使其成为文学文体的一个种类,甚至提出了“美文”的概念。伴随着古代散文观念的变革和现代散文观念的形成,散文的分类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王统照在《散文的分类》①一文中,将散文分为历史类的、描写的、演说类的、教训的、时代的等五大类,这种分类依据的还是比较宽泛的散文概念。这可以算作是比较成熟的现代散文分类出现前的一个过渡性分类法。

散文经过变革,很快就进入了发展与繁荣期。作品多,自然类别多,分类方法、标准也就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一种是按表现方式分类。贺玉波《小品文作法》一书,将其分为三类:

记叙小品,包括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

抒情小品,包括感伤、欢乐、愤怒、暝想等;

说理小品,包括讽刺、闲话、序跋等。②

另一种是按表现方式与表现内容混合分类。苏雪林《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分为思想表现、讽刺、幽默、的文、游记、哲学幽默混合、日记、书翰、传记等九类。③

还有一种是按文体分类。林慧文的《现代散文的道路》较有代表性。作者按文体分为文与文学两大类。其中文包括应用文、议论文和批评文。文学类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而其中散文则分为小品、杂感、随笔、通讯四类。④

以上各种分类方法,大体上反映了现代散文创作的实际情况。有些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当代散文理论界的各种分类法,也大体不出其境。佘树森先生在《散文创作艺术》一书中,综合各种散文现象,分为:

(1)抒情类,包括:暝想、描写、记叙和谈论; ①

② 转引自佘树森《散文创作艺术》第1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参照佘树森《散文创作艺术》。

③ 参照佘树森《散文创作艺术》。

④ 参照佘树森《散文创作艺术》。

(2)随笔类,包括:随感、短论、知识小品;

(3)纪实类,包括:人物记、风物记、生活记。

总共三大类,十小类。①

这种分法较细致,但有交叉处。如抒情类中的谈论与随笔类中的随感、短论就很难区分;纪实类中的人物记、生活记等与抒情类中的记叙也是种概念与类概念的关系,不好并列来分。

陈佳民主编的《文体写作》中,把散文分为三类:

一是记叙散文,包括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小类;

二是抒情散文,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等小类;

三是议论散文。②

这种分法综合了多家说法,粗略简约。只是抒情类的叙事抒情、借景抒情与记叙类中的叙事、写景类的区分不容易把握。

借鉴各家说法,依据目前散文创作的实际情况,从方便于把握的目的出发,我们按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将散文分成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写意、议论随笔等四大类。并分别予以定义和论述。

一、记人叙事类

记人叙事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记人叙事以抒情写意的散文。这是散文中的一种基础文体。初学者大多从此类文体起步,中小学生的写作训练、阅读训练也是从此类文体入手。许许多多专业类作者或非专业类作者也大都能无拘无束地写这类散文。在散文大家族中,此类散文作者最多,作品最多,所反映的范围也最为宽阔,可选用的题材最广泛,所包含的内容也最丰富。

1、 记人散文

记人散文以记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它可以记一个人,记一个人的一生,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也可以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写这类散文,可以借鉴小说的表现技巧,对人物肖像、心理、语言和行为进行细致的描述、刻画。但是不需要像小说那样以事件为中心构成情节,来全息性地反映生活、刻画人物,追求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完整性。只须用二三件事,几个片断,写出人物的某个侧面,常用描写、抒情配合叙述,明确传达作者对人物的某种感受、某种情意。郭云梦的《彭总在囹圄中二三事》,就是作者从自己心理感受的角度,写了彭德怀在惨遭厄运、身①

② 见佘树森《散文创作艺术》第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见陈佳民 主编《文体写作》第134-137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陷囹圄时的几件平凡小事。透过交党费、送开水、守纪律、话别等事的描述,为我们展示了这位老帅铁骨铮铮、刚直不阿而又自尊自重、平易近人的高尚人格。同时,也真切地传达了作者对他所表现的人物的一种深切崇敬与爱戴之情。

记人散文像通讯、报告文学一样,记述的是真人真事,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但散文表现的真实性没有通讯、报告文学那样严格和准确。它可以改名换姓,有的还可以做些细节加工。同时,它不需要像报告文学一样具有新闻文体所必须的时效性,它可以表现任何作者想表现的人物,不一定是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人物,也不一定是有重要社会价值的典型人物。在表现手段上,记人散文和通讯、报告文学一样,都可以运用各种文学手段来刻画、表现人物。记人散文可以在细腻的、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中抒写感情,比较偏重于主观抒写,这一点,也与通讯、报告文学的偏重于客观描写,偏重于表现人物的客观性特征与价值不同。巴金的《怀念萧珊》,艾青的《忆白石老人》,吴有恒的《元帅的侧影》等都是这类记人散文。他们写真人物真事迹,通过一桩桩小事件,细细地写出真境遇真性情,写得让人过目难忘。

2、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展示事件过程和情景为中心,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组织行文的散文。其特点在于:一是有相对完整的事件和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但它不是像小说可以虚构故事,并且在叙述故事过程中运用一些偶然、巧合、悬念等技巧,特意设置、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性、新奇性,以情节的离奇、意外来引人入胜。叙事散文只是展示一个真实事件的真实过程,它可以取舍、删简、组合,可以有意安排叙述信息的详略、疏密,可以在叙事的同时倾注作者的感情色彩,进行评说褒贬。但它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拟情节、细节,追求一种艺术的完整性。另外,叙事散文的目的是通过所记事件来表现作者的写作意愿,抒写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像小说那样借助于故事叙述来刻画人物,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从而反映社会生活。目前散文界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越来越讲究叙事的故事性、情节性,读起来像小说。这只是为了追求一种叙事的艺术效果,并没有泯灭它与小说的基本界限。

二是叙事散文叙述的是真实事件,这一点与通讯、报告文学相同。但散文写的事情可大可小,可取新鲜的,也可用陈旧的,而且比较常见的是一些琐碎的、平凡的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叙述来传递作者的主观情感。它不像通讯、报告文学选材要求是新闻题材,讲究事件本身的时效价值与社会价值,并以此达到作用于社会、人生的目的。而且,叙事散文叙事也不要求像通讯报告文学那样叙述事件的全过程,它可以作杂记、散记、侧记等,可以记一件事,也可以记多件事。像茅盾的《脱险杂记》、杨绛的《干校六记》那样,写得随意、灵巧。

三是叙事散文侧重叙事,行文以事件发展为依据,不集中笔墨写某一个人,某一群人,所涉及的人物比较零散。但并非不写人,不显现人物,而是通过写事来表现人,表现文章题旨,表达作者感情。冯亦代的《向日葵》就是围绕购买梵高名画《向日葵》的复制品这件事展开叙说,通过这事、这画,传达作者的一种人生体验。

其实,记人叙事往往是相依相伴,人靠事来显现,事是人之所为,有的文章还真难截然两分。而且无论是以记人为主,还是以叙事为主,都是为了写情写意。

二、写景状物类

写景状物类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其实,在记人叙事散文和小说、报告文学等文体中,都会有写景与状物,但那只是辅助性的运用,只是充当“配角”。在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文体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特定物件也只是“道具”和陪衬,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提供依据、创造气氛,为推动情节发展提供条件用的。在记人叙事散文、报告文学等纪实性文学文体中,环境是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背景,是特定社会、时代、场景的展示,也是作者主体情感产生的真实依据。而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则不同。在这类散文中,景、物是主角,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也是一个能独立承担作者情感的艺术载体。它具有独立艺术审美价值,还具有独立的思想、情感等内涵价值。

另外,写景状物类的散文与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的虚拟景物、为人造境、为事造境不同,它写的是真景真物,真社会,真自然。作者其所以写它,是为了有所寄托。其景其物所蕴涵的灵气、情意是作者赋予的。所以,虽然这类散文的题材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如异域风情、建设新貌等。但它一般不从新闻的角度着眼,而是通过描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异域风情等来反映社会,反映时代,抒写作者的感物情怀。无可否认,目前有些写景状物散文或者是主观上有意追求新闻效用,或者是实际上产生了新闻文体的作用,但只是这类散文中的一部分。

1、 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传递作者情意,并吸引人、感染人的阅读目的。如果说散文是美文,那最能充分散文美质的,恐怕要算这一类了。这类散文是最具美景美意、诗情画意的,因而也是最受读者青睐的一类。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大多是这类写景散文。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直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谁都可以屈指数上一大串,谁都可以随口诵出一大段。仔细品味,这类散文由于表现手段不同,也可以分成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写实景物的。这种以对自然的、人工的景观的精确描写见长,实景实写,不隐喻,不象征,一切意义都从描写对象本身的形态中显示出来,几乎看不见作者留下的主观痕迹。在文中,花鸟虫鱼,山川风物,村野民俗等等,都是自然地、原形原貌地再现。如同小说中写景一样,让作者的主观意图从景物、场面的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作者就像是一位摄像师,一路摄来,风景次递呈现,不加修饰,不加评说。但写得细腻,写得真切。作者的个性、气质,从用语遣词的习性与风格中显现出来,因而景物也显得生动而有灵气。读起来就像是在随着作者行踪往前走,看到什么,感受如何,全是作者自己的事;也像是欣赏一幅有禅意的风景画,要反复品味,掩卷而思,才能有所得,有所感。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沈从文的《春游颐和园》等都属这一类。

第二种是写感觉化景物的。从主观感觉层面对环境物象进行描写,不再是对景物进行纯客观描写,而是用作者的特定心境、特别感觉去扫描景物,使景物出现一种主观化、感觉化了的变异。像郭建英写《秋潮》,调动各种感觉、感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描写秋声、秋色、秋风秋叶,把这一切都依据自己的感觉全都归入一种波涛汹涌的秋潮中,潮涨潮落,或惨烈,或欢悦,全由作者文笔流泻而出,完全是一种感觉化了的秋景。

第三种是写情意化景物的。这是一种在比较深厚的情感层面上对环境物象进行描写的散文。这是用比较传统的写景抒情法写作的,属于大众化的一类。作者用有情的眼光去观照景物,让景物浸染上作者的主观感情,从而又通过所描述的景物来感染读者。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景物不产生变异效果,景还是真景,物也是真物,只是变得含情含意,或有情有意。在写法上,有的用触景生情的方法,先写景,再写情,写得情景交融。有的是移情入境,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情感自始至终与所写景物相和相融。也有的是边描摹景物,边站出来抒情,让抒情与描写相伴相随。还有的是全篇写景,适时点化。无论用何种方式,这类散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让诗情画意强烈地、直接地作用于读者,达到情丰景美、怡神悦目的境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张秀亚的《在雨中》等就是这一种。

2、 状物散文

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传神写貌,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的。这类散文的所写物件很宽泛,可以是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类的各种生物,小猫小鸟,红花绿草之类;也可以是人类世界的各种器物、用物,车船犁耙,铅笔篮球之类。它可以是写一物,也可以是数物合写。这类散文一般以描形摹态为主,但也可以叙述一些物件的“故事”,写得有情有态,借此言志述怀。

这类散文写作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以给物件写形写态为主,侧重于表现物件的本原状态,用工笔描画,以细腻逼真取胜。写出物件的特性特貌,让人长见识,开眼界。铁凝的《我有过一只小蟹》就是这种写法。作者以非常细致的观察、细心的体验、细腻的笔触写小蟹有一只蛋黄大小,棕红颜色,透明的身体玛瑙,纤细的茸毛像丝绒,凸起的乌黑眼睛总是盯着一个地方,还写它吃食、躲避的神态、举措等,写得特可人、喜人,读来很有情趣、情致。

这样写物,还可以写得另有寄托。像杜宣的《狱中生态》,写了四只蚊虫、一只红蜘蛛、两只小鸟,并不完全是只为写生态,而是为了写出自己在死寂的牢房中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命的执着,以及乐观的精神状态。通过对小生物的描画,写出自己对一种生命哲学的领悟。

第二种是寄情寄意地描摹物件,让物件也有情有意,可喜可爱。冯骥才的《珍珠鸟》、《书桌》之类就属于这一种。同时也可以描述有关物件的故事,或是睹物思人,或是托物喻人,通过写物来写人,写得人与物共悲欢,同哀乐。或者是通过写物的命运折射人的命运,从而写出人情世态,反映某些社会现状、社会特征。像巴金的《小狗包弟》、严阵的《水仙》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审美功能。

第三种是写人格化的景物的。这类散文在写景时,是把景物作为一种人格象征体来描写的。作者笔下的景物,既不是原生形态的景物,也不是感觉化、情感化的心理景象,而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形象出现的。郭沫若的《鹭鸶》、赵玫的《你的栗色鸟》当属这类。郭沫若笔下的鹭鸶无论形貌还是情态,都美得那么谐和,那么恰到妙处,就像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这是寄寓着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一种意趣追求的物像。

第四种是理念寄托,通过写物来写出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理性体认。在写法上,可以借物寓理,也可以借物明理。徐迟的《枯叶蝴蝶》、贾平凹的《丑石》等,就是这类散文的代表作品。作者借助于物件本身所原有的特质特性,充分展示,深入开掘,使之升华为一种哲理意蕴,然后适时评说,让人们在观物、赏物的同时,能解读物性,品评物美,进而从物件的审美特性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三、抒情写意类

抒情写意的散文在内容上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在表现手段上则以抒情为主,并辅之以描写、记叙和议论。这类散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让读者走进作者营造的情境中,产生不由自主的感动。其实,散文本来就是为了写情,叙事、写景、状物也都是为了抒情,情感是建构文本的基础。在散文作者笔下,都是“情化”了的世界。即使是议论类散文,也是因为其情理兼备而显示出文学特征的。抒情散文与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文本构成的主体,更加突出情感的激越与强烈,以图激发起读者心理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振,写得诗情洋溢。其抒情方式与诗歌接近,以诗人的个性化的直接感性状态和诗性的激情对现实进行折射。但它比诗歌更灵便自由,它不受字数、句式、韵律、节奏等局限,任情挥洒,把主观感受宣泄得更强烈、更鲜明。它可以多角度、长镜头地摄入生活,表现情感,因而可以写得比诗歌更厚实宽阔。但这类散文的抒情效果、文辞美感确实和诗歌有异趣同工之妙。

在我国古代,人们强调“文以载道”的社会功用,作为纯文学的散文概念不明晰,但用散体文章抒情,无论创作者还是阅读者,这种意识却是很自觉的。所以,古代的抒情散文也很发达。《中国散文学通论》一书,把古代的抒情散文分成四类:

(1)辞赋体抒情散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用华丽的辞藻,托物写志。如王粲《登楼赋》、庾信《哀江南赋》之类。

(2)哀祭体抒情散文。这类散文或者直抒胸臆,长歌当哭;或者触类伤怀,寄托慨叹。代表作有韩愈的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的《祭十二郎文》以及《祭柳子厚文》等。

(3)书牍体抒情散文。这是一种不受任何体例、格局拘束的自由抒情文。有被称为“天下奇文”的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还有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等。

(4)序跋体抒情散文。或依伴议论抒情,或借助叙事写景抒情。如柳宗元的《愚溪诗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类。①

以上是依据文章体式来分类的。

在现、当代散文研究界,有的按照所抒情感内容,分为感伤、欢乐、愤怒、瞑想等类。佘树森先生则按其抒情方法分为: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谈天说地、记人叙事、瞑想或象征、议论或讽刺等类。②陈佳民主编的《文体写作》把抒情散文分成叙事抒情与借景抒情两类。③

这些对抒情散文的分类,都是依据对抒情散文的比较宽泛的定义来进行的。我们在这里企图对抒情散文的内涵界定得狭义一些,更强调情感化一些。

1、直接抒情写意的抒情散文

直接抒情写意的散文不依附,或较少依附于写景叙事,即使依附,也是比较虚而不实的,或者是简略的,而主要是依靠直接抒情方式,让情感不加掩饰地倾泄、流淌。这是一种最能充分展示出抒情主体的个性美的文体。叶圣陶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在对“五卅惨案”的简略描述中,将那凛然正气与无比愤怒的情感尽情宣泄,如汹涌奔腾的长江、黄河,一泻千里。整个文本就在这样一种强烈的情绪驱动中一气呵成,声情并茂。赵冬的《一世情缘》全都是用洋溢着充沛情感的诗性语言,倾诉诗一般美好的情愫,如泣如诉,如歌如诗。全文抒写的是“我”与“你”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情爱。因一生都无法实现这种情缘,使“我”一生都在想念着“你”,祝福“你”,守望着“你”。文本全都是用一种与其强烈的情感倾诉十分谐和的排偶韵律句式,抑扬顿挫而又奔涌酣畅。行文中,全凭情绪驱遣,所述情景画面虚幻而充满诗意。这是这类散文中较常见的一种。

还有一种是短章短篇,信手写来,将自己特定时刻、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感受和情绪写下来,三五百字,全无依傍。就那一瞬间感觉,就那一缕情丝,细细地、静静地倾吐①

② 朱世英、方遒、刘国华 《中国散文学通论》第493页至第50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佘树森《散文创作艺术》第2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③ 陈佳民主编《文体写作》第13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出来,有情趣,更有意趣。看起来,读起来都像是散体的诗。如汪国真写的散文大多是这类短章。他写《有一份孤独》,写《感受青春》、《一番感慨》等,就像他写诗一样,洋溢着一种诗性的激情,充盈着一股青春的热力。但又不像写诗,不像诗那样依托想象来形成画面,不像诗那样借助画面来组织意象,也不像诗那样借助音韵组织语言。他只是有什么情绪就写什么情绪,是什么状态就表现什么状态。喜怒哀乐,烦闷孤独,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他却写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让你感动,让你认同。席慕蓉也是喜欢用短章来抒写胸臆的。她的《夏天的日记》就是抒写她对日常生活的感受,抒写她的一种忆旧的情怀。在一种极其恬静的、诗化了的情感氛围中,让自己的感情像潺潺流淌的溪水,撩动读者心往神驰的的情弦。

还有一种是用诗的体式,诗的语言,夹杂着散章散句,以诗为文,以诗情诗笔来写散文,直抒情怀,写得诗味浓郁,韵味悠长。周彦文《唱给大漠的歌》,就是一支“我爱大漠”的情歌,是一篇“文与诗的混声唱”。全文用一组句式重复推进,“我爱大漠,因为她是我的故乡”;“我爱大漠,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爱大漠,因为她埋着我童年的梦幻”。①反复咏叹,递相翻进,逐步将情感推向深沉,也推向情绪的峰巅。徐刚的《黄山拾美》,②则是用“诗化”的建构,“诗化”的语体,紧紧扣住一个“美”字,写出作者对黄山美的感受,对黄山美的赞叹。他把黄山变成了一首抒情诗,他的《黄山拾美》也写成了一首抒情诗。

2、依附性抒情散文

依附性抒情散文是指依附于其他表现手段和表现对象来抒写情感的这类散文。如果说直抒胸臆的散文是以情感抒写的真率直白、酣畅淋漓来感动人、吸引人,那么,依附性抒情散文则是以情韵悠长、涵蕴无穷来感染人、陶冶人的。根据依附手段和依附对象的不同,依附性抒情散文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依附于叙事、记人来抒情的。这类散文与记叙类散文的区别不容易把握,但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区分:一是记叙类散文记人、叙事细腻,可以借鉴小说等文体技巧作深入细致的刻画,即求传情达意,也求写神写态。叙事抒情类散文的记叙相对来说要粗略些,更在意情致一些。即使描摹形态,也是为了强化主观情感、主体心态,为了达到感染人的目的。就如朱自清写《背影》,不在于写出父亲的背影的形态特征,让人过目难忘,而在于写出在儿子眼中的父亲的背影所承载的情意,在读者心中留下一个永恒的“心影”。

二是记叙类散文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段,一般都会铺叙出一个事件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即使是写几件事,写几个片断,或写一个人、一群人,它也是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叙述线索,或以人为线,或以物为线、时空为线,能给人一种完整感。而叙事抒情散文则①

②见王彬 范希文主编《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第253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 载《十月》1983年第2期。

不太在意记叙的完整性、连贯性,全由情绪驱动,围绕主体情感的抒写需要,可以把不相干、无关联的人和事组合起来,全以情绪、意绪的发展为依归。王英琦的《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粗略地记叙了几桩事:一个叫井上靖的日本人出了一本以我国西域为题材的小说选。一个青年画家有感于我国西域的画,“都让一个叫平山的日本画家包了”,气愤不已。在我国西域发掘出来的文字,要清外国人来破译等等。作者叙述这些事件,其目的不是要展示这些事件的具体情况,让人了解。而且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以及由这种强烈自尊心引发出来的痛苦的呼喊,诚挚的期盼。

三是记叙类散文也是为了抒写情意,但其情意的表现、表达要含蓄些、隐藏些,显现得淡一些。而叙事抒情散文的情意显现则鲜明、强烈、浓厚得多。它往往让强烈的情感伴随着记叙的全过程,或者是边记叙边抒情,还带上适当的议论,或者是用一种饱含情绪的叙述,写出来的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情化”“意化”了的人和事。张秀亚的《杏黄月》就是以一种“怏怏的情怀”、“淡淡的轻愁”来叙说一个有着坎坷生涯、有着丰富阅历的女子在蓬漂萍寄生涯中的离恨情愁,给人“一读一缠绵”的感觉。

第二种是依附于写景状物来抒情的。这类散文构思新颖别致,抒情强烈而又富于感染力。它与写景状物的描述性散文比较,有如下区别:从运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情况来着,它更少些客观性的、细致的、能真切地摹形写态的描写,而是比较多地运用情绪化的抽象描写,不刻意求真显真,而更在意景物最切合主体情感的神韵、意象。因而它更多的有运用渲染、烘托等写意性表现手段。而且其描写对象也不是单纯的客观外物,而常常伴随着对主体心态、情感状态、表情状态等的着力描写,把抒情主人公也当作表现对象。从抒情技巧来看,它更多些主观性的直接抒情,而且这种抒情方式运用得更大胆,更普遍,常常是贯穿始终,而且渐进渐浓,看得出明显的抒情线索,也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氛围。同时,抒情与恰到妙处的议论交互为用,升华情感,使文章的情趣与意趣相伴,交相辉映。马丽华的《渴望苦难》就是这样一篇极富哲理意蕴的抒情散文。作者用大写意的笔法,从“雪封雾障,莽莽苍苍”,绵绵千里,屹立万年的唐古拉山写起,写出它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荒凉与痛苦的呼喊,展现出一幅藏北高原的“苦难图景”。然后抽象地、粗略地描述高原牧人、古往今来的中国知识分子、陕南农村的老农妇、学者等等,由自然而人类,由人类而自我,抒写一种渴望苦难、感受苦难,而后战胜苦难,获得幸福的抒情思辨。 航鹰的《亭亭白桦 依依白桦》也是以饱含深情的笔墨,用独特的审美眼光来描写白桦,感受白桦的。全文以“我惊奇她的洁白”、“我惊奇她的秀美”、“我惊奇她的挺拔”等直抒情意的句式铺展成段,串连成文,反复渲染自己对白桦树的初恋式的情感。在文中,白桦已不是一种客观意义上的树,而是饱含作者青春激情的一种个体生命。作者是借赞美白桦树来赞美青春与生命。

第三种是综合性地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来抒情写意的。在这类散文中,抒情是占主导地位的,但它却可以同时获得激情洋溢、形象鲜明、意蕴深厚的多重艺术效果。这类散文叙事时粗线条勾勒,像做雕塑。描写时或者是浓墨重彩,像画油画;或者是轻描淡写,像作国画。无论记叙、描写,都伴随着抒情进行。而议论、意蕴或是在描述的意象中象征、蕴含,或是与抒情相伴的点化、宣示。那家伦的《沃土》就是这样一篇将叙事、抒情、描写和议论等表现手段有机地融和在一起的、以情感人的散文。文中对沃土的描画是象征性的形象描绘,是通过对一组感人的场面描画来实现这种象征性意义的。如浴血战士在收复故土后,亲吻大地的情景;游子归来,手捧“沃土”,泪流满面的场面;身陷囹圄,获得重生后拥抱原野的场景等等,作者都是以情写景,以情叙事,所以景也好,事也好,都特感人。

当然,我们在这里研究依附性抒情散文的特点只是与记叙类、写景状物类散文相对而言的,其间没有可以作为明显标志的分界线,只是大体如此,依文依意而论罢了。

四、议论随笔类

议论随笔类散文是用来表现作者思维成果、显示出一种理趣与哲思的这类散文。“散文的艺术焦点在于作家开放的意识和心态,在于作家生命意志的亢奋和冲动,在于一种出自于自我经验世界的真诚的情感契机,一种对生活与人生的深层感悟――或者是生活的‘瞬间性’和由此在头脑中的令人沉思的‘瞬间印象’,或者是对于各种世态人事的洞察和由此引起的心灵颤动。”①如果说抒情类、描述类散文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亢奋”“冲动”勃发的“情感契机”、这样一种“瞬间印象”的话,那么,议论随笔类散文表现的就是作者对生活与人生的“深层感悟”,是基于作者对世态人生的洞察并由此而获得的一种灵感和才思。

对于这类散文的范畴认定,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在我国古代的散体文章大家族中,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而且还特别重视“载道”的论说类文章的正宗地位。不用说漫长的科举制度下,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一篇文章,而这文章就是议论文。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唐宋散文八大家”的大量文章中,各种“论”、“说”、“原”、“辨”、“议”为题的议论文成了主力军。还有很多的奏、疏、檄、移、序、跋等,蔚为大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首先是从变革文章观念开始的。“载道”的议论文的正宗地位受到了挑战,个性的、抒情的纯文学文体的自觉意识空前增强。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议论类文章并没有因此而衰弱,相反,从文章的数量、质量、表达艺术等角度看,确是显现出空前繁荣的态势。从其产生的社会功用看,也显示出空前巨大的力量。涌现了以鲁迅、茅盾、瞿秋白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议论杂感文大家,他们用精彩的议① 曹明海《文学解读导论》第3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10 / 14页

论类小品文为“思想革命”、“社会革命”和“文学革命”披荆斩棘,鸣锣开道。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创作,使得议论类文章开始从散文这个大家族中独立出来,与标志“个人的文学”的冲淡的、温柔的、唯美的等各种散文分道扬镳,一时间成了五四散文的主潮。究其原因,大概有三点:

一是时代使之然。内忧外患,“国将不国”,从志士仁人到平民百姓,无不怨怒,无不慨叹。

二是知识分子的传统的忧患意识,先知先觉者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驱使他们勇敢地站出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用笔来做匕首、投枪,与恶势力抗争,以实现其救亡图存、强国强民的理想。

三是基于人们对议论类文章的文体意识确定。在这些文学先驱们看来,作为中国旧有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的弊病主要是所载之“道”的封建性、腐朽性内涵。这是他们冲击的主要对象,而不是对以文载道的功能的彻底否定。正好相反,他们正是创造性地利用了这种文体的优势,使之服务时代,服务社会,使其逐渐成为一个特征性非常明显的、独立的文体――杂文的。另外,他们对“文以载道”旧观念的批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基于散文文体的一种文学自觉意识。他们认为“文以载道”把“文学的界说放大了”。因此,传统的议论文也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从作为文学文体的散文领域里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文体。

我们今天在这里谈议论随笔类散文,有必要先将其与已经独立成体了的议论文、杂文作个比较,使其范畴确定更明确些。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分种类分别加以比较。

1、论题类议论散文及其与议论文的区别

论题类议论散文是指在一个相对集中的话题,或者是论题下,比较系统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见解的散文。这类散文常常是引经据典,海阔天空,将上下数千年之故事,纵横数万里之见闻,交汇于一篇文章之中,聚集于一个论题之下,随手写来。既让人长见识,又让人明事理。它没有学术论文的严谨与系统,它强调的是根据感知的事实直接说理,除了事实与逻辑以外,追求的是一种艺术性、形象性的说理效果。它常常运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手段,甚至文学形象来说理,将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结合运用,将抽象的议论与艺术的形象结合起来。当然,这类散文是一些有学问的、见识广的作者的拿手好戏,也是应时而兴的时代产物,当一个时代崇尚高品位文化,厌倦了政治说教的狂热,喜欢在休闲与轻松中享受艺术与文学,追求情致与理趣时,这样的散文就会应运而生,就会大有市场。新时期以来的所谓“智性散文”的蓬勃兴起,也就证明了这一点。何满子的《皇帝与文人》、金马的《荒谬——一个古老的命题》、张中行的《酒》、《机遇》等都是非常精彩的论题式议论散文。

这类散文与学术论文,与社论、评论等大块文章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即使与一般的议论文比较,也有如下不同之处:从思维方式和行文技巧来看,一般的议论文的表达对象是事理,其写作目的是通过已知的本质和规律去认识新的本质和规律,帮助人们从理论上去掌握世界。所以,它是用抽象思维方式,进行逻辑说理,强调思维的逻辑力量,强调论证的严密性、推理的逻辑性。在行文中,它讲究科学的论证方式、方法的运用,讲究作为论据的事实的客观性和理论的可靠性。在用语上,它既追求表意的直接性,直接而毫不隐瞒地发表自己合乎逻辑的主张和见解。也呈现出表述的概念性特点,它不追求用语言去唤醒人们的表象记忆,启发人们去想象、联想。它的行文有一个严谨的论证过程,有完整的论点、论证与论据三个构成要素。

2、随想类议论散文及其与杂文的区别。

这是用随想随议的方式发表自己在所见所闻中获得的一种感悟。它常与叙述、描写相伴,但叙事是次要的,主要是谈自己的看法、想法。事是平常事,但见解却是独到的、深刻的,能发人深醒的。巴金的《随想录》系列就是对人生荣辱、民族兴衰的深刻反思,震聋发愦。叶君健的《在“海的女儿”铜像面前》提出了一个关于生理的“人”与灵魂的“人”的重大命题。作者站在丹麦哥本哈根市“海的女儿”铜像前,想到安徒生的那则著名的童话,想到丹麦人为什么要在首都的港口入口处立这么一尊铜像,把一个小人鱼当作一个高茎女子,甚至当成他们国家的象征,因而引起作者的进一步思考:

“海底的这位小公主,由于她不是‘人’,由于自己是一个低级的动物,她感到很痛苦,很忧郁。因此她就决心要改变她的处境,向一个高级动物的境界追求:她必须变成‘人’,而且只是在生理上变成‘人’还不够,她还得要获得一个‘人’的灵魂。”她为此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也经受了痛苦的磨难,都没有成功,最后在爱与恨、报复与宽容、生与死的决策中,她选择了“死”——变成咸水泡沫,因为她选择的是爱和宽容,因为“她不愿摧毁别人的幸福,最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种胸怀,这种精神境界,已经改变了她的性质。她不再是一个低级的动物,而成了一个具有灵魂的人”。“安徒生通过她的形象,提示我们应该如何珍视我们这种‘人’的地位,应该如何排除低级趣味,而真正具有值得‘人’的称号的一个高尚的‘灵魂’。„„丹麦人把安徒生的这种理想也当成他们民族的理想,我想也正因如此,丹麦人把‘海的女儿’当做他们国家的象征。”这是一篇有着思辨色彩的随想类散文。既是一篇解读“海的女儿”童话、赞美‘人’性的议论散文,又是一篇关于展示人性美的新的童话。

像这类随想类散文与杂文的区别在哪里呢?追本溯源,它们是同宗同根。杂文也是随想随笔类的议论散文衍生出来的。现代散文概念是涵盖了杂文的。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有些边缘文体逐渐从散文文体中分离出来,报告文学、通讯、特写等已经独立为新闻文体,史传文学与科普小品也日趋成熟,渐渐地形成了比较独立的文体特征。杂文的理论概念还有点与议论类散文难以断然判分,但在实际写作与阅读中,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杂文是针对带有某种普遍性现时意义的社会现象来发表议论,无论是赞誉类的,或是“针砭时弊”的,还是晓喻性的,强调的是对于现实社会的直接干预,具有现实性的特点。而随想类议论散文则强调根据作者感知的事实来直接说理,这种说理并不一定从针对性目的出发,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性的现时意义,或许是个别的、偶然的事物。

杂文和随想类议论散文都讲究议论的形象性,但杂文是从明确的论题出发,寻求切合论题内涵和写作主体的气质风格的形象化的论证方法,如“取类型”、“照丑像”、含沙射影之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用一种特别的幽默讽刺笔调,形成杂文特有的“杂文味”。随想类议论类散文或其他类散文的议论也追求一种形象化的议论方式,但只是一些物事随想、随笔杂感,或是夹叙夹议,情理相生,在形象化的描述或情感化的叙事中说理写意,述志言怀,以此来显示作者机智,启迪读者心智。

3、哲思类散文

有一类散文,它没有议论,却有哲理;它不由杂事、杂物而起,却有感有思;它或许有些描述对象,但那已不是客观的外物,而只是作者借用过来谈论哲理与思想、承载哲理与思想的象征物。它常用短章短篇的形式,像汪国真写《走出孤独》、《转念一想》、《我喜欢出发》、刘再复写《奔驰的生命》、《春的脊梁》等。当然,也有长篇,二、三千字也常见。如刘再复《读沧海》、《爱因斯坦礼赞》等。

这类散文不同于抒情散文,因为它抒写的不只是停留在情的层面,而是一种哲思,而是具有真理性质的理的层面。它也和一般的杂感、随笔有别,因为它的文辞很美、意象很美,它是靠美丽的意象给人美感的,是把抽象的思、理置于美丽的意象之中的。而且它更多关注的是自我心志,是人们常说的“内宇宙”。如刘再复的《春的脊梁》:

时光很美,白的吐蕊,绿的抽芽,赤的播香,连紫的也在山坡原野里吐撒出数不清的嫩蕾。唯有根,在看不见的地下,紧张耕耘,为了那缤纷竞彩的花朵。

在白的不吐蕊、绿的不抽芽的时节,他也在耕耘。那时没有明媚的景色,没有绵绵的雨丝,只有雪的狂歌,风的咆哮,然而他仍在坚忍地奋斗着,抗争着。

因为他,春才保持她的美貌。因为他,白的才有吐不尽的蕊,绿的才有抽不尽的芽,赤的才有放不尽的芬芳,紫的才有漫山遍野的娇艳。

花,是春的环佩;根,是春的脊梁。

这里作者所描述的是一种主观化、哲理化的外物,实际上是物理、事理,是用来传达作者对社会、人世的一种哲理性体认。只不过他不是用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直白的说出来,也没有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严谨地论证为什么是这样,或为什么这么说。而是直观地呈现给你看,让你明白这样一个理:繁华和荣耀的背后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而且这种奉献才是真正支撑社会的脊梁。

另外,议论散文中还有一个特别的种类,即寓言小品。借助于对物象的生动描述,意在此而言寄于彼。在写法上,一般都有比较生动有趣的情节或细节展示,绘形绘色地描摹比较完整的寓意形象,来寄寓一定的义理。

散文园地,姹紫嫣红,万艳竞妍。要想将其确切分类,实在难之又难,只好勉强作如上所述的大致划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