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通背拳的传奇
洪洞通背拳是流传于山西省洪洞县一个古老的、土生土长的地方拳种,是现代社会的文物,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独树一帜,成形于唐末宋初,传承于当今盛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洪洞通背拳的传奇。欢迎阅读!
洪洞通背拳的传奇
山西洪洞,一直流传着一个神秘的拳种——洪洞通背拳。相传此拳种不好看却管用,不为外人所知也从不传给外地人,甚至连山西人知道的也极少。相传当年师父教拳,弟子之间要以布相隔。如今,以封闭著称的洪洞通背拳登上了武林大会,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洪洞通背拳的一代宗师,乃清代乾隆皇帝御赐“神拳”郭永福。郭永福是河南温县人,原系镖师,因打死恶霸逃入山西。郭永福的技艺由此生根发芽,成为洪洞通背拳。通背拳是以108个动作组成的母拳套路,又以数十个子拳套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原始风貌。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因为它的封闭,保持了它的纯粹,与其他拳种很少有交叉的地方。
如此拳术,为何只是久藏深山,不被外人所知?第九代传人史小白分析,最大的制约因素,还是保守。当年有个日本弟子来学艺,想用录像机把招法全部记录下来,但遭到师父的断然拒绝。即使同一个师父带几个弟子,徒弟之间都要用布隔开。另外,基本上不传授外地人,只是洪洞本地人才能学习。这样的苛刻要求,在史小白的记忆中,学成的徒弟不足10人。
另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影响发展的还有一个武术界的通病——派别之争。在洪洞,通背拳存在徐、秦、樊、陈四大分支。四派长久以来,在为一个问题争执不休,谁是正宗?争来吵去,不可开交。这种内部争端解决不掉,也直接影响了拳种的向外推广。
如今,曾经拒绝录像的洪洞通背拳,在开放与融合的现实世界,也不得不思考自己的未来。走上电视,这是一条与过去背道而驰的道路,却是社会发展的应变之道。洪洞县委宣传部长晋廷瑞,对于洪洞通背拳的挖掘与发扬,初拟了一个三步构想:申报省非遗、上武林大会、申报国家非遗。
2008年12月,洪洞通背拳入选了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3月,与有关方达成协议,作为一个拳种的比赛进入武林大会。下一步工作争取今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洞通背拳,也期待有名动天下的那一天。
洪洞通背拳拳术
此种拳术共有九个母式套路(俗称108势排子)其中内含顺缠、逆缠、顺绕逆绕,得手而缠,随手而绕,以缠绕求进求化,以小力胜大力询四两破千斤之法。它象“数理化”中的定义公式一样凯称此拳万变之母。另有行拳诸类;二十四势套手,缠手套手,四大名手(即扳搂扶挒)套手,“八大金刚”(即扳八着、搂八着、扶八着、挒八着、肘八着、炮八着、掌八着、腿八着。”套手,七十二拿,三十六跌等套手,还有气功,以及多种传统器械等,乃为“108”大势九排之子。此拳108大势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轻沉兼备,内含刚柔,周身相随,气势贯通,练拳时须平心静气,身神意念专一,时快、时慢、时进时退,切忌死硬亦不可无力,招数清晰节奏分明。似太极而快于太极,若长拳而慢于长拳,高低相辅,左右旋转、前后攻守、时喜时怒。正如拳论所曰;演时起伏翻江海,波澜状阔会风云。重如泰山轻如云,劲功撼山玄通神。”此举的演练风格与战略要求止在此中、久演自可省悟其中玄妙,而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而行拳之类的演练风格,则要求显然不同,“俗称快拳。”它删去了108势中的付势、而招法清楚、连贯实用,动作紧凑,拳脚密集活泼,要求攻敌不露形、露形不为能。它即讲究后法制人的内家拳法,更重视外家拳的主动进攻。拳论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俗名叫做:“彼攻打主攻。”而“虚实配合,诱彼轻进而制彼”的连续进攻,俗名叫:“主攻打破攻。”拳论歌诀中云;彼若守门不出征,虚实并用引彼行敌若不识此中计,连环攻敌定成功。拳论又曰;缠缠绕绕是正宗,侧身而进是根本,臂如藤条刚柔共,闪警巧取快如风。这就是无极通背缠拳的战术指导思想。毛主席教导我们: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无极通背缠拳除了有它以上所说的战略和战术思想之外,另有它势法多变、招数系统,临阵善用的战术手段,其歌决如下:远用手、近用肘、不远不近使按手、高棚低搂平扶手,不低不高丘挒手。另有内四法,外四法之说。外四法即:手眼、身步法。内四法为气功。拳论曰:气沉丹田为玄功、气通百会为轻功,气通涌泉为重功、气行两臂为静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