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守住传统文化最后的一片净土,我们的文化才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中国的文学才能够传承,否则我们永远就只能读读鲁迅,张爱玲,林语堂等一批老作家的名作了。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守住传统文化作文素材,欢迎阅读!!!!
守住传统文化作文素材篇一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守住传统文化作文素材篇二
天山的雪莲在高寒雪域保持那一份孤傲,坚守着生存的最后一片净土;高原的黄羊奋力的奔跑和追逐,只为坚守生命拼搏的最后一点尊严;文人们挥动着手中的文笔,只为坚守文化最后的一片净土.......
中国的文化与文学,如今已是死水一潭,再也看不到生机和活力。如今的文学,已成为歌功颂德,娱乐至死的作秀场。真正的文学品味与内涵早已灰飞烟灭。残存的纯文学已经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
曾记否,一篇《听泉》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寄托生命的夙愿。一篇《背影》让我们感受父爱与人间真情。一篇《春》早已让我们陶醉于自然的青春与活力。《秋光里的黄金树》让我们感受生命的淡然和静默。思考生命,时代的变迁早已使人们遗忘了那种精神的食粮,如今的我们灵魂似乎早已空虚;时过境迁的我们都在为生活而疲于奔命。我们都是那“匆忙的赶路人”,有谁会去品味那一杯茉莉的清香,汲取精神的食粮?
都市的霓虹让人们早已沉醉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之中;城市里蜗居的人们还在为生存而奔波劳累。华灯点缀下的夜空早已被都市的浮华所弥漫,谁还能感受夜的宁静与温馨?谁还会在夜色中静静地思考,品味人生的内涵?
人们似乎早已忘却那些曾今虽不富裕却很温馨的家庭,为了追逐更富裕的生活而失去了美好而幸福的真谛;留守儿童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生活似乎对于他们失去了光彩,或许他们的物质条件能稍好一些,可是他们失去的是一个幸福而温暖的家,一个美好的童年。——本该在夜色下亮起的那一盏温馨的灯却不属于他们。似乎那一份该有的关爱与关怀早已失去了光泽。
品读文化所蕴含的那一份真谛,谁还能在闲暇之时,品味书的馨香,感受文字的韵律?去坚守那文化最后的一片净土?
生活似乎夺走了这一切,文化的底蕴和文学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屑一顾的毫无意义的“奢侈品”。守住文化最后的一片净土,金钱可以孵化人们的精神,却无法摧毁文化本身的内涵和品质。如今,已没有人来歌颂雪梅的高贵品格,屋檐下雨帘给人们的晶莹,朴实无华的情感的伟大。没有谁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歌唱山河壮美。而更多的是趋炎附势的什么研究论文,铺天盖地的新闻评论......
守住文化最后的一片净土,我们的文化才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中国的文学才能够传承,否则我们永远就只能读读鲁迅,张爱玲,林语堂等一批老作家的名作了。
守住文化的最后一片净土,我们才能成就文学的梦想;守住文化的最后一片净土,我们才能感受文化带给我们的真正内涵;守住文化的最后一片净土,我们才能散发文学的馨香,共同品味这杯百年的佳酿......
守住传统文化作文素材篇三
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须要求。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进行文化的创新,就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好这湾源头活水,用其蕴藏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行文化创性,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进行文化创新,要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发掘其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觉性与文化的自信,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按照时代发展需求,对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中华的传统文化永远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辉,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