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与人际关系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孔子谓之做人原则。那么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改善人际关系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庸是天下的根本
《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人的欢喜、愤怒、哀伤、快乐的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就是“中”;即使表现出来但是都合乎时宜和礼节,就是“和”。“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所遵从的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与地也就各在其位了,万事万物也就生长发育了。
由此我们得知,倘若一个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就会平静淡然,这就叫做“中”。喜、怒、哀、乐都是人们的正常反应,是人们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后产生的自然情感,之所以说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情感是被控制的,内心保持着平静和均衡,这是合乎正道的。然而,人的感情无法正常宣泄是不可能的,因此宣泄需要有个尺度,这个尺度就是:不要看到好的事物就喜形于色,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勃然大怒,极度悲哀或是过度高兴都是不合理的,而是情感表现得合常理、合时宜、有节度,这就是“和”。
在《论语·八佾篇》中记载,“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话表面上看来是孔子对《诗经·关雎》的评价,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一个人情感控制能力的重视。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体,在孔子看来,情感的表露应当合乎节度,即使是快乐或哀婉的时候,也不会乐而忘我、悲而忘形,这就人们常说的“喜怒不行于色”。同样,即使是控制情绪也不能做得太过分,那会使别人感觉你过于阴郁,城府太深,不容易交往,从而对你敬而远之。
然而,现代人往往只注重情感的释放和个性的张扬,在行为上忽略了对“中”的把握。所以,我们提倡“中庸”之道,当人们一旦达到了“中和”的境界,自然而然地就能心平气和地待人接物和做事处世,生活环境就会变得秩序井然了。
“中”与“和”是中庸之道的重要概念。中,就是不偏不倚,保持一种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合乎自然的中正之道;和,就是和谐,是指对待一切事物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无论是在自然环境还是人类社会中,只有在“中和”的和谐环境里,万事万物才能平等共存。所以说,“中”是我们人性的根本;“和”是我们必须遵从的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与地也就各在其位了,万事万物也就欣欣向荣地生长发育了。
中庸是无处不在的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意思是,孔子说:“鬼神的德行,真是很大呀!看它却看不见,听它也听不着,但它却体现在万事万物之中而没有遗漏。让天下的人,斋戒沐浴后穿上庄重服装,来祭祀它们,浩浩荡荡啊!祭祀时好像在人们的上方,又好像就在人们的左右。”
孔子的这段话通过对鬼神特点的分析来说明中庸之道是不可离的。我们现在通常认为“鬼”是不吉利的、可怕的,但是古代人却不是这样。他们认为,鬼神是祖先死后的魂灵,不但不可怕、可恶,还可以保佑他们的后代。古代人经常祭祀鬼神,以求得它们的佑护。鬼神处于天地之中,可谓盛大,虽然人们所看不到、听不到,然而人们却不得不对它们产生敬畏和谨慎之情,同样,中庸之道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大道”是无言无声、无形无相的。无论谁都没有听到过“大道”的声音,也无从知晓“大道”的形象。然而,世上万物都是“大道”创造的,都是“大道”的载体,都必须按照“大道”的规律去行事,顺道而行就有发展,背道而驰就必然失败,“大道”主宰着我们,就像老子所说的那样:“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也就是说,它寂寞无声,广阔无形,独自存在又永恒不变,循环运行而不会停殆,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易经·系辞传》中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意思是说,观察天下的造化之道,四季周而复始,圣人仿效自然造化的万物之道教化人民,而使天下信服。这说明圣人也是以自然运行法则作为统治管理天下的依据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有形的、看得见的东西,比如我们的身体、树木、动物等,也有我们无法看见的东西,比如各种规律、自然法则等。看得见的东西,我们很容易把握,但是对于看不见的东西,人类就无法用直观的方法加以认知了,这时就需要运用智慧的思考,总结和归纳它们。中庸之道就是这样无形无相却又真实存在而不离我们左右的。中庸之道就是“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中庸的“大道”就是这样,虽然我们看不见它,它却可以通过“无所不存”的形式使每一个人都心悦诚服。我们常常以为看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在违反规律做事时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殊不知规律会暗中考察我们的行为,然后做出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所以,我们为人处世只有真诚地遵循“中庸大道”,才能不招致灾祸,取得最终的胜利。
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翻译过来是:“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德行了吧!人们很少能长久地实行它。”’可见,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德行,原因就在于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去履行它,我们这些平常人往往不明白其中的真谛,甚至居于高位的人同样也不能按照中庸的道理行事。所以中庸才显得最高,行中庸之道才显得难能可贵。
那么,为什么“中庸”这种智慧曲高和寡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还有更多的欲望、有更多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然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果无节制地膨胀下去,就会变成贪婪的欲望,即使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变得丑陋了。人们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社会地位更优越,得到更多的赞誉和尊敬,就产生了追名逐利的欲望。于是,人们不再仅仅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与利去拼杀,欲望贪婪的人,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他们没有满足的时候,于是就违背事物的规律做事,在恰当的时候做不恰当的事,渐渐偏离了事物发展的正轨,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做事“过了”。这样的人自然无法依照中庸之道立身处世。古今中外,那些恃才傲物、好大喜功,不明白见好就收,不知道“水满则溢、月满则盈”道理的人屡见不鲜,这恰恰就是中庸之道不容易施行的最好证据。
与此同时,我们趋利避害的天性催生出了另外一类人。这类人与那些为了达到目的而肆无忌惮的人不同,他们甘于平庸,不思上进,凡事都偷懒拖拉,做事“差不多就行”,根本无心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类人做事就是所谓的“不及”,他们同样也不能以中庸之道来待人处世。这样说来,中庸之道确实是很难施行的,所以更应该把它当作一种行为规范,加以提倡。我们来看一下球星舍甫琴科和鲁尼的对比。
舍甫琴科一直被认为是足球运动员的典范,他的行为恰恰体现出了古老的“中庸”智慧。在球场上舍甫琴科威风八面,但是走出球场,他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非常“正常”:为人低调,绝对不会让绯闻、丑闻缠身。与舍甫琴科相反,曼联队的前锋鲁尼却显得“少不更事”,他在球场上辱骂裁判,恶意报复对手,在赛场外打架、招妓,被评价为“一个爱使小性子的愚蠢男孩”。前英格兰队长希勒就曾经指责鲁尼,说他把本该属于足球运动员的天赋用在了歪门邪道上。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实质上就是要行当行之事,不做不及或者过分的事情。除此之外,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得体的待人接物,也能体现“中庸”的道理。说话时,既不出言不逊,又能直指主旨;遣词造句既符合当时的场合,又符合自己的身份,能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既妙语连珠,又不会给人夸夸其谈的坏印象。倘若能做到这些,就达到了“中庸”的境界。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些演说记录。
在历史上记载了一次冗长的演讲纪录,一位美国参议员为了使“私刑拷打黑人的案件归联邦法院审判”的法案得以通过,竟然在参议院高谈阔论了5天,据说他在讲台前踱步75公里,做了1000多个手势。另一次长得过分的演讲是一个众议员用马拉松式的演讲来阻止美对英的宣战,直到战火烧到家门口,形势迫在眉睫了,这位议员仍在喋喋不休。时至半夜,听众席上鼾声四起,最后一个议员忍无可忍,把一个痰盂扔到演讲者头上,才终止了他的发言。
这两位演讲者都忽略了“中庸”的做人做事原则,不知道做事恰到好处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
中庸之道虽然看似平常普通,但是越平常普通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极致。不过,即使中庸之道“民鲜能久矣”,但却绝对不是不可能做到之事,只要按照上面提及的原则去做,相信你一定可以成为贯彻“中庸”之道的典范。
中庸是可以达到的
中庸之道是真实存在的必然性规律,然而它却是无言的、无边无际的,它孕育了天地万物,并使天地万物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力量。对于如此高深的中庸之道,普通人并不是注定要望“道”兴叹,无所作为。因为中庸之道不仅涵盖了难以把握的宏大哲理,还包括了普通人也可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智慧。我们举个例子来看。
如果有人问我们“太阳系的早期情况是怎样的”?一般人都说不出“一团云状的星际气尘,也就是太阳星云,由于自身的重力而混乱崩溃,随后中心不断升温并且压缩,热到可以使灰尘蒸发掉的程度……”之类的话,但是如果有人问我们“晚上看到月亮的周围有一圈圆晕意味着什么”?人们却可以说出“这是第二天会刮风的征兆”,我们也因此可以安排好第二天的生活。
中庸之道常常高深得连圣贤都把握不好。比如说,天地是最以正道行事的,可是也不可避免地发生水旱灾害。所以说,即使是有德行的人讲到中庸之道的高深境界时,也不可能全部精通。因此,中庸的道理是“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说得再具体一些,我们人类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认识与实践两部分。认识指导实践,实践产生认识,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就是“知行合一”。通常来说,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实践。从认识的角度来看,有智慧的君子拥有主动探索中庸之道的能力,所以可以认识中庸之道的精髓,并且在行动中体现中庸的智慧;然而,我们普通百姓虽然不具备自觉探索其中奥妙的能力,但是由于中庸之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可以在日常实践中模糊地感受到它的存在,然后根据这种实践得到关于中庸的经验,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因此,“中庸”这一大智慧,我们这些普通人是可以知道,并且实践的。君子所行的中庸之道,开始于普通的男男女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能达到整个天地。举例来说:
客气话是我们用来表达恭敬和感激情绪的常用语言,恰当地说客气话,可以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是如果客气话说多了,就会流于形式,显得虚伪,反而事与愿违。比如有人递给我们一杯茶,我们说一声“谢谢”也就够了,说多了反而不正常,就好像姜昆说的一段有名的相声《踩脚》中描述的那样:一个人踩了另一个人的脚,这原本是一件小事,可当事人却从网络到科技,从国际新闻到政治形势,天南地北地乱侃一套,本来只说一句歉意的话就可以了,却让此人说得令人生厌了。
中庸至德既可以供有德君子研究探讨,也可以供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去认知和实践。我们普通人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所能理解的浅显的道理;那些智慧高人一等的人,则可以从中获得广大的真理。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都已经离不开电脑了,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得开发软件、编写程序以及电脑的原理,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使用电脑,我们仍然可以打字、上网,而专业人士则可以从事高深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工作。
所以,虽然我们并非君子、圣人,可是只要人们去认真理解、实践中庸之道,就一样会有收获,在立身处世之中处于不败之地,从而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