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教研组长会议讲话
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建设的核心,是教学研究的关键。只有不断强化教研组长在学校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不断学习、思考、转变观念,才能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最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期末教研组长会议讲话,仅供参考。
期末教研组长会议讲话(一):
今天把各教研组长聚在一起开个短会,今天的会议内容主要是以课程改革为工作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研究核心,以教研组教研方式的改善为抓手,促进教师课改实施的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改课改的实施。
一、抓好抓实常规工作,开创教学新局面
在我们这样的山区学校,学生基础不太好,没有搞花架子的优势,只有努力抓好抓实常规工作,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本学期我们将继续进一步明确职责,严格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一)、加强常规工作
1.严格教学秩序。教师必须严格按课表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擅自调课,坚决杜绝旷课现象。有早自习和辅导课的相关教师应准时到岗到位,完成本职工作。
2.各教研组应根据学校及上级教育部门的意见制订好工作计划,并严格按规定统一进度教学,教研组长对此要定期进行协调,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非统考科目在期末结束前两个星期结束,统考科目要留出两周的时间进行期末复习。特别是本学期的两届毕业班安排教学计划时,要从紧安排,留出足够的时间复习。
3.细化教学常规管理。
(1)严禁无教案上课,要严抓备课要求,青年教师要求详案,并要写好课后反思,所有老师不准用现成教案。(没教案的要有教师的导案且导案上要有教师的笔迹)
(2)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坚决杜绝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和课堂组织失控现象。上课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上课状态,不一味追求速度和进度。课堂内容体现多活动、勤反复和高效率。教导处将会同教研组继续推进随机听课制度,加强对平时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
(3)对作业的设计和批改必须做到“四精”(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和“五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差必补、有错必就纠);切实减轻学生过多的课业负担。
(4)加强考试管理工作,严格监考制度(月考或中期考试)。认真做好各种考试的命题、批阅及试卷分析。重点要把好命题关,命题老师要把握好试卷的三度:“信度”、 “难度”、“区分度”以及得分率和错题所占比例,使好中差三类学生都有成就感,为检验教学效果提供合理而可靠的依据。
二、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1、我校教研氛围不浓,还需要更好地发挥组长的学科引领作用,各教研组每周要开一次教研组活动,每次活动要围绕主题进行分析且要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促使每位组员健康成长。加强每个组的战斗力,凝聚力,及时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工作。教研组长要在学业上,以人格魅力去感染组员,切切实实地做出成绩,使各教研组的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公开课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要上一节,教研组要协调各位教师,要开设不同类型的课,在制定教研组计划时,要按周次安排好组内公开课的教师,同时要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多开设一些示范课,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开设研究课,对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效率开展研讨。每个教研组要安排组内教师交流,说课、评课,研讨课堂模式。
3、每位教师要经常听课,每学期教师听课至少15节以上,新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20节,,听课要有记录。教研组长对组内教师的公开课情况要做好记录。
4、培优补差,真抓实干。根据我校学生的现状,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必须重视分层教学,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培优要做到集中辅导与平时“添料”相结合,灵活辅导,让尖子生吃得饱,吃得好。补差工作要求教师思想重视,情感投入,及时激励和指导,对优生和进步显著的差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5、关心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教研组长要经常深入到青年教师的课堂中去,教研组长除了组内的公开课外至少还要将组内教师的常态课听一节。通过课堂观察,及时了解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促成新教师尽快成长,新教师要挤出时间,主动听课。
总之,各位教研组长,你们都是各学科的佼佼者,是学科教学的引领人,望各位组长在做好自己教学工作的同时,为自己的教研组的建设多下力气。谢谢大家的配合及支持!
期末教研组长会议讲话(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就在前天,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董老师说我们的语文考的成绩很好,想让我在这个会上代表学校就新课程改革推进中的经验、措施、打算、想法与大家做个交流。
受命之后,心情有些激动,又有些莫名的惊惶。这么多年,在语文教坛上的摸爬滚打,对语文教育多多少少有点感悟和认识了。于是乎,不揣鄙陋与浅薄,与大家谈点个人发自内心的东西和不成体系的模糊感受。
在这里,我要谈论的题目是《从平时严格抓起,与中考无缝对接》。
一
回顾课改历史,感觉语文课改的园地里热闹非凡。既有全面开花的轰轰烈烈,也有一枝独秀的卓然而立。从早期的洋思经验到杜郎口模式;再到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式;然后是三案六环节、建构式生态课堂以及当下的建模塑型,我们看的是热闹,学的是教学流程,悟的是自圆其说的精髓。很多人在一波又一波的课改运动中用顶礼膜拜的态度,充当了时代的弄潮儿和马前卒,可是在亦步亦趋地践行课改理念,中规中矩地实施一种流行模式之后,自然在结果与过程、从前与现在的比较中会产生一些反思与反省,其中我们自然离不开用考试成绩这把锋利坚韧的尺度去衡量我们教学成果,就考题来说,虽然形式有所创新,但所考的无非还是那些知识,所考查的能力无非还是那些能力。这些不变的因素都在决定着、牵引着我们,让我们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转,就像我们从来都长着两条腿,这就注定服装设计师再怎么创新,也得做两条裤腿一样,因而我们其实并未也不敢走得太远,常常是走走停停,然后回头,难道不是吗?近来欣赏到的某些公开课、观摩课、展示课、研讨课等课例不再冠以一种模型的名称,似乎又回归到了非常传统的‚对话式‛教学中去了,似乎几十年前的教学方式,现在又成了时髦的玩意儿——这便是明证!
于是,我开始反思,也开始反省我们曾经走过的教改之路,这条路走地直接还是弯曲?走地容易还是艰辛?走地简约还是复杂?当一种教学程式新鲜出炉,然后全民喊着号子纷纷上马,在自己的课堂上淋漓尽致地涂抹流行的元素之后,另一种先前的模式便黯然退场,然后悄然沉寂,再也无人问津了。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不禁思考,当我们还带着懵懂、惶惑和迷惘的眼神面对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面对着呦呦待哺的单纯学童之时,是盲目地、囫囵地、不假思索地随大流,还是坚守自己的独立思考,坚守朴素而有效的真理,坚守自己的合理选择?在这种被迫做出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不能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
我们的语文课究竟怎样上才算完美?
怎样的语文课堂才算是最有效的课堂?
究竟哪一种教学模式才是最佳的上课形式?
——谁能告诉我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我突然想起了著名学者易中天教授的一句话‚这是一个‘专家辈出’的时代,却又是一个出不了大师级人物的时代‛。
二
不论教学花样如何翻新变化,但是课程标准没变,语文学科的本质规律没变,语文教学评价中最有血性的考试机制没变。
从个人的体会来看,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独特自我‛,而是按照既定的程式一板一眼地尝试着各种所谓的‚新教法‛,那么效果又如何呢?我怎么就感觉到我的语文在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程式化、曲折化了呢?我怎么感觉到纵向相比之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水平并不见得有大面积的提高呢?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则又显得更虚更玄,没法定量评价了。
每次考试过后,面对学生的考卷进行分析,总有许多的疑惑、感慨和郁闷。看看参考答案,似乎题目很简单,所运用到的知识和方法也都不止一次讲过,可为什么不少学生明明应该做对的题目而做错,明明应该得到的分数而失去?究其原因,学生答题不精确,不规范;不到位,不全面;不标准,不完美,而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和缺陷。为什么会这样呢?归根到底,是因为知识巩固不牢、不准、不熟,方法运用不当、不会、不全;能力层次不高、不强、不善。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的不精;二是老师教的不当。从教的方面来说,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多都是高耗低效、大而失当的,这个‚大‛是指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学目标多、课堂容量大,很多方面都涉及到,但往往每一个专项知识点都开掘得不深刻,不全面,不到位,不透彻,且存在着严重重复的弊端,这种多点出击、片面求全的快餐式教学,一定会令学生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知半解、消化不良,从而造成了教学精力的白白流失与浪费。就像一个导游带着游客同时游览了一系列景点,结果游客们累得要命,却对每一处景点都印象不深,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些细节来。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课堂教学的无效劳动,达到效果的最大化呢?这恐怕是我们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语文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夯实‚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这三者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其中前两者是后者的基础,知识又是基础的基础,而现在的语文教学有轻视知识传授的倾向,殊不知没有雄厚知识的铺垫,别的都是空中楼阁。语文知识虽然庞杂,但总归是有限的,例如,修辞方法、艺术手法、情感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人认为,语文学科有个与众不同的显著特点,那就是它是螺旋状的,因而是重复上升的,其年级段界限并不分明;而数学是线性的,梯度明显,级段界限明显。那么如果我们能打破这种语文的特点,而像数学那样,设法把语文知识理清头绪,形成有序性的知识体系和网络,循序渐进,一点一点落实到位,落实深透。从而让学生扎实深入地掌握知识,迁移知识,立竿见影,效果明显。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个例子将知识穿插进去,但如果学生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那么书本知识也就成了死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也就叫做死学习。要根除这一点,我觉得首先应该嫁接课本上的例子,系统地、全面地灌输有关知识,还要相应地进行后续拓展延伸性的强化训练,而不是简单地介绍一下就停止。例如,‚标题的内涵和好处‛作为一个知识点就常会考,今年的连云港中考语文第22题: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而这样的知识点早在初一第一篇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就有,我们在上课时对标题的含义和好处作了详细分析。如果我们能结合课本上的这个例子全面深入细致的介绍有关标题方面的知识,并相应的进行拓展性的训练,在以后的课文中再遇到这方面的标题,就用不着再重复介绍了。
再如,对于‚设置悬念‛这个由上面派生出来的知识点,很多学生根本就不懂,什么叫悬念,设置了什么悬念,在写作中怎样设置悬念,如果彻底讲透彻讲清楚,那么学生也会理解得彻底。
这样坚定不移地从平时严格抓起,总比一带而过地点拨一下效果要强得多。
以上是一位普通语文教师的一点不成熟的感悟和认识,不管对与错,是与非,真诚地希望能引起各位的一点共鸣与思考,时间仓促,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海涵,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期末教研组长会议讲话(三):
各位领导、各位组长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坐在一起研究学校的教研组、年级组建设问题。从教以来,我没有当过教研组长,没有当教研组长的经验,没有体会过教研组长的酸甜苦辣。但在多年学校管理的实践中,我深深的感到学校教研组长这支队伍太重要了。 你们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落实者,是本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青年教师的指导者、榜样。在很大程度上,你们的观念影响着学校某门学科发展的方向,你们的科研水平决定着学科教科研的高度。你们的工作水平直接关系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和生命。今天借开会之机,我简单说说我的教研组建设一些想法,一些思考,说出来供大家参考。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 教研组长任务:
归结起来,作为一个学科的教研组长,肩负着三大任务:第一、提高本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本组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提高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第三、积累本学科教学经验,形成本学科教育教学特色。这三大任务是相互联系的。组织全组教师不断地学习、总结、探索、反思、积累本学科教学经验,才能持续地提高本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本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共同提高了,专业发展了,才能可持续的实现本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研组组长的角色与定位
1.教研组长不应是学校的传声筒和事务员。
教研组长的工作不能只是传达学校布置的工作,组织一下例行的公开课、进行各项检查以及考试的拟题与阅卷等工作,至于教学研究,则似乎无须过多地去思考如何开展,也无须努力地去提高水平。但是,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是一项具有研究性质的系统工程,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式。作为学校一门学科的带头人,如果教研组长的研究水平有限,素质不强,那他怎么引领其他教师针对本校实际把课程改革的工作开展起来呢?因此,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必须紧紧抓住教研组长这一关键环节,要对他们进行大力培养和指导,让他们有热情、有水平、有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引领者。
2.教研组长应是业务专家。
教研组长是组内业务的“权威”,在本学科领域内是该校的“领衔人物”。教研组长的工作性质客观上要求其业务精湛。教研组长不仅是学生的老师,他还
是教师的教师,他要和教师共同成长,他要负责听课、评课、督导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他要能从较高的角度俯瞰教师的教学实践。这就决定了教研组长要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那样:“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唯有此,我们的教研组长这个没有权力的“官”,才能在组内“威风八面”,才能靠智慧点燃智慧,才能领起你的教研来!
3.教研组长应是课堂教学的潜心研究者和改革者。
教研组长要根植课堂,痴心课堂教学改革。他的课堂中永远荡漾着时代鲜活的春水,他有前卫的课程意识,他不仅明晰教什么,更重要的是明了为什么教。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每位从教者:如果你想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走上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这种研究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是在成功的经验中凝结生长点,在现实问题中探寻突破点,在教育理论中寻觅支撑点,在教育发展趋势中捕捉拓展点,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教研组长才能用行动感召着周围的教师在研究状态下教书育人,研并快乐着,教并成长着!
4.教研组长应是终身学习者。
教研组长应把学习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永不停息的学习,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也无涯。信息时代知识成级数狂增,新课程改革又催生出诸多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加之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勤学不辍。学习是打开每个人通向未来成功之门的钥匙。学习的方式很多,诸如:向同伴学习,向网络学习,向书本学习等。尤其是多读书,除了本学科的专业书籍,那些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都应该是阅读的内容。不仅如此,还要读一些政治的、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学的等与教育教学看似“无关”的书,以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除了阅读,向书本学习之外,还要向他人学习,既要向专家学习,也向身边的教师学习。即使是水平和能力比自己低的人,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总结他人的失败,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教研组长的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会激励着周围的教师远离浮躁,走向课堂,走向网络,走向大师,与经典为伍,与时代同步!
5.教研组长应是一个合作者。
教研组长上有众多中层干部,下有众多教师组员,处于“中间受挤”的位置,这就意味着:对于不同、差异、甚至另类要学会尊重和接纳,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要学会很好地与学校领导合作、与同事合作、与学生合作、与家长合作,在合作中多赢共进。也正是教研组长的精诚合作,才使整个教研组内可以互通信息,交流体会,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其乐融融。
6.教研组长应是一个无私者。
关注组内教师的利益重于己、关注学校大发展,通过教研组长的努力能使青年教师迅速走向成熟,中老年教师可以不断地消除“职业倦怠”,焕发青春,迈向“专家”的行列。教研组长要脱掉俗气,洗去浮气,除掉匠气,要有厚积薄发的底气、愈挫弥坚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地充实自我、升华自我、超越自我。
7.教研组长应是一个服务者。
具有服务意识。教研组长属于不是“官员”的领导,却要与领导一样,具有“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工作中,不但要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还要甘为“孺子牛”,成为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们的服务员,在理论武装、实践准备、行动调整、总结提高等等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中,为广大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帮助与服务。
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建设的核心,是教学研究的关键。只有不断强化教研组长在学校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不断学习、思考、转变观念,才能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最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三、 对教研组组工作的建议: 1.要在精细化管理上要质量
我认为教研组的工作方式是: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奖惩分明。全体教职工各负其责,分工明确,人人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配合默契。工作步骤是要从小处入手,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要制定计划,逐步推进。 第一步是完善各项制度,从教研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制度从网上一找一大推,但可不可行,适不适合学校实际,必须重新审视,逐条核对。第二步是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评比细则,否则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管看不管用。第三步是重过程管理落实每一细节,这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如上课讲的例题难度,如上课的要求,如布置练习多少、每次考试试卷有什么优缺点、如何改进等等都可以进行研究。
总之,在教研组管理中,在教学中要想细、做细,认真落实要求,研究课堂教学,向教学要质量要效益,
2.要在创新上要质量
从新课改来说,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新举措已经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教师们也在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教师难以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科学课程的教材编排体系;课程资源不足;科学课程内容的广博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往任何课程改革都高。因此,实施课堂教学时不管新老教师都觉得困难较大,甚至一下子难以适应新课程要求,尤其是一些年龄稍大一些教师,多年来形成的一套适应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要改显得比较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创新
从学校实际情况来说,学校大,教师多,教师组成成分复杂,能力水平差距悬殊,教研组大小不一,当前教研组存在“教”多“研”少、教研活动浮于表面的现象。教研组活动往往停留在布置常规工作、听课与评课等简单的工作层面等。都需要改进,需要深化。怎样改进?怎样深化?创新。如听评课,新的东西就很多,如课堂观察,如同课异构,主题研讨,这些都需要去思考,去研究。(物理组,DIS实验课)
总之,教研组的活动、建设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发展,有质量。
3.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在我们学校教研组工作中困难很多:如事务性多,教研功能萎缩:如布置常规工作、安排活动内容、传达会议精神、进行试题命制等等,而缺乏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活动性多,活动内容空泛:在现实中一些教研组工作看似井井有条、轰轰烈烈,其实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往往是“活动目的不明确,活动主题不具体”,从而出现了活动过后收效甚微甚至一无所获的状况,分散性多,集体备课处于应付状态:在现实中,组员之间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分散性单兵作战的现象比较普遍,而教师之间合作交流、集体备课的立体性的协同作战比较少见,即使有集体备课,也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还存在互相留一手的状况。教师情况复杂,容易得罪人等等
只有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顽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做好工作。 总之,一句话教研组长任务重,责任大,需要我们去做精细的工作,要有创新精神,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才能有利于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