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父爱的故事

2017-05-17

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关于那些体现父爱的故事你读懂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体现父爱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体现父爱的故事篇一

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陌生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看着他。

见我态度缓和,他一激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漂亮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这个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望着我。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他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地说:“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以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他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黝黑,身体结实,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怯的神情。

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的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原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他竭力地想向孩子描绘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著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

一会儿,这对父子看完了我的新居,他们几乎是一步步挪着遇到门边向我告别。突然,这位民工父亲一下子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进入城里人家,感受到了一种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睛里一片晶莹。

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就这一下子,我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我想,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好的房子,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体现父爱的故事篇二

虽然在同一座城市,周建湘已有大半年没见到儿子小轩了。儿子18岁生日那天,老周郑重其事地对他说“我只养你到18岁,从明天起,你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吧。”

儿子13岁那年,老周做出了一个全家人都反对的决定——让儿子退学。他对儿子说:“回去吧,咱们不玩这个游戏了。”让儿子退学的直接原因是,他常常被儿子的老师传唤到学校去接受他不该接受的教育,内容无非是孩子调皮、上课睡觉、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等。老周很难堪,认为自己是无辜的,认为自己的个人生活受到了不应当受到的骚扰。每次接受中学。一个聪明的孩子变得不愿听课了,变得调皮捣蛋了,难道老师不应该找找自己的原因:是不是讲的课没有吸引力?是不是老师缺乏人格魅力々老周说:“如果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是痛苦,是人格的扭曲,我宁可不要这种教育。”周建湘说他领着儿子走出校门时,心里甚至有一种奇妙的快感:不就是为了混那一纸文凭吗?老子不玩你们的这个游戏还活不成了?

做出了退学的决定后,周建湘和儿子进行了一次很严肃的谈话。他说:“我希望你早日成为一条汉子,成老周认为,只要孩子有兴趣,干哪一行都行。老周给儿子买好了飞机票,让他一个人去。儿子问”体校在哪儿?“老周说,”鼻子底下有张嘴,你不会自己问吗,“13岁的小轩背着旅行包只身登上飞机?自己去了几千里之外的武汉。虽然每年要两三万元的训练费和生活费,老周却无一句怨言,要想让小鸟自己找食吃,先得让它练习着飞起来。

小轩跟着教练训练了两年后不想打球了,因为老当板凳队员,他渐”教育“回来,恼羞成怒的发泄物自然是儿子的屁股。那天,老周又被请到了学校,老师背着手满脸不耐烦地看着他,不远处是低垂着头罚站的小轩。谈话不欢而散。临走时,老周终于说出了憋在心里很久的话:”您听说过一句教育名言吗?‘只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学生!“”谁说的?“老师有些激动。”这是一位教育家的话,他的名字叫苏霍姆林斯基。“说罢,老周拉起孩子的手就走,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头。

老周的学历是教育学硕士,当时是海南某大学教师。老周说让孩子退学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因为他对孩子当时进入的发展轨道以及预定的前程早已彻底绝望了。老周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是愚笨之人,不然,儿子小学毕业时不可能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这所高考升学率很高的重点才的路要靠你自己走。我只能为你提供教育机会,但你要记住,18岁之前,我会尽量给你提供学习的机会。我会养活你,但是18岁之后,你得自己靠自己。”

那时候,小轩喜欢打乒乓球,老周专门请了一位教练教他,自己有空儿也会陪儿子去练球。后来老周认识了武汉体院一位有名的教练,老周决定将儿子送到教练那儿练球去。为了孩子退学的事,妻子本来就对老周有一肚子埋怨,这时候就更反对了。可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小轩回来后,本来就反对孩子打球的妻子理由更充足了,她去找教育专家做了咨询,并对小轩的教育进行了专门设计。她对老周说:“儿子的事你不要管,我要送他上学。”那时,老周与妻子已经为儿子的事闹得很不愉快,既然妻子坚持要让儿子重新“归队”,他也只能让她一试了。可小轩在母亲为他挑选的一所私立学校只上了一个学期就上不下去了,毕竟他已“出队”了两年。小轩又从学校退学了。

老周决定专门请老师在家辅导他,虽然辅导费不菲,老周咬咬牙,还是大把大把从兜里往外掏钱。他认为不上学不等于不要知识。那时,妻子去了兰州,老周自己带着儿子。老周对儿子说:“咱俩分个工,我在外挣钱,你负责做饭。”于是,小轩每天听完课后要做两人的饭菜。老周认为这是公平的。因为儿子已经16岁了,他应该承担该承担的责任。

1999年初,北京的朋友邀请周建湘去一家企业任职。老周辞掉教职带着儿子来到了北京。老周又将儿子拜托给一位多年前的棋友——如今已卓有成就的量子物理学家。物理学家一不要钱二不图报,每周给小轩上两次数学课。为小轩补习数学是老周的主意,他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能培养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小轩对这种“思维的体操”似乎不感兴趣,他最感兴趣最想去的地方是网吧。他在网吧玩一种叫MUD的网络游戏,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他和在线的玩家已经幻化成虚拟世界里的角色,按游戏规则兑现著生活中得不到的光荣与梦想。有一次他居然玩了48个小时没下线。这个网络游戏玩家后来玩起平面设计如鱼得水。这是后话。

“思维的体操”只训练了一个月就停了,小轩不愿学的理由是自己不是那块料。老周后来说,小轩没上学并不等于他这一段的生活是空白,与同龄人相比,他也许失去了不少,但也得到了许多,比如说泡网吧,至少他比他的老师先进入网络数字化时代,至少他在BBS上发表的“大作”比学校里的作文训练瞪着眼睛说瞎话说假话要强。虽然老周老早就告诉儿子,成人之后自食其力。但小轩一直认为父亲只是吓唬吓唬他,并没往心里去。1999年11月8日,是小轩18岁生日,老周郑重其事地对儿子说“我只养你到18岁,从明天起,你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吧。”父亲不但要他另立门户,而且一个子儿也不给。

这让小轩恐慌和措手不及。小轩极不情愿地从父亲那里搬出来,在外面租了间小屋。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外出找工作,没想到处处碰壁。找不到工作,身上的钱所剩无几,小轩每天只能以方便面充饥。而在这期间,老周没有去看过儿子,连电话也没给他打过,儿子过得怎样,他似乎不闻不问。他说:“作为父亲,我愿意对孩子负起有限责任,但担负不起无限责任,在他18岁之前,我有义务养育他,给他提供各种各样的教育机会。正因如此,我一直没放弃对他应尽的义务。但是18岁以后,我的义务已经完成了,如果一个男人到了18岁还养不活自己,这一辈子就不会有多大出息。”

老周说他之所以对儿子如此冷酷无情,是受了老狐狸的启发。那是日本人拍的一部电影,名字叫《狐狸的故事》,里面有一个场景一直令他难忘,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刚学会走路和觅食的小狐狸被父母赶到洞外,小狐狸站在风雪中凄厉地哀鸣着,一次又一次试图回到洞里,可是每一次都被堵在洞口的老狐狸咬出去了。狐狸世界的法则是成年了就不能与父母住在一起,就不能靠父母养活,得自己讨生活去。老周感叹地说:“我们中国的父母不如狐狸啊。不但对孩子大包大揽地承担起无限责任,而且没完没了地尽义务,最后不是帮了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吃了半个月方便面,实在挺不下去了,小轩跑到山东烟台找奶奶求助。他说他想上学,奶奶满口答应。听说了小轩的窘况,他母亲也从兰州赶来了,于是,奶奶、母亲、姑姑结成了统一战线,一致愿意赞助小轩上学。她们花钱将小轩送进烟台一所高校

自费学外语。老周终于知道了这件事,他又急又气给母亲打去电话,说:“您老人家这样做是害了他,您管得了他今天,您能管他明天吗?”老母亲说:“求你不要管这件事了,他上学的钱我们出。他愿意上学是好事,我能不管吗?”老周认为儿子是将上学作为逃避生活逃避责任的借口。他说,现在有不少这样的年轻人,高考的,考研的,考托福的。一次考不上考两次,两次考不上考三次、四次,反正只要说是上学,老爸老妈就是砸锅卖铁也会毫无怨言地支持,只要将“上学”的大旗在老爸老妈面前呼啦啦地挥舞,那些下过乡进过厂的老知青们就会豁着老命去为他们筹钱。

没过多久就是春节,周建湘趁休假赶回烟台,他对小轩说:“我不反对你上学,但是如果靠快80岁的奶奶供养你,这是你的耻辱。你想上学可以,但必须是自己挣钱去上学,如果你觉得办不到,那你先跟我回北京打工去。”老周的不近人情遭到家人的反对,也有朋友劝他说:“既然孩子想上学,你就让他上,你让他去打工,他还怎么安心学习?”老周说:“他既然已经成人,就应该自己去挣钱,他自己挣来钱爱怎么上学都成,上一万年我也不拦他,但如果还想靠别人养活,靠别人的钱上学,我不答应。”春节后,小轩跟着老周又回到北京。老周将他介绍到一家平面设计公司拜师学艺,学徒期间公司不支付工资。老周对儿子说:“在你没拿工资前,我每个月借给你1000元,这钱是你欠我的,我永远保留向你索要的权利。”

小轩在平面设计公司学艺进步很快,也许这是当年玩网络游戏的意外收获。只要一坐到电脑前,他就有许多奇思妙想,带他的老师说他很有灵感。只学了半年。小轩就能独立干活了。小轩准备从公司出来自己干,他向父亲借钱买了一台电脑。一天,他说,“爸,你有那么多朋友,帮我揽点活干吧。”老周说:“我可以帮你,但只帮一次,算是我对你的支持,你的天下要靠你自己去打。”刚刚出道,靠自己打天下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文凭、没资历、没名气,小轩的路走得很艰难。有一段时间,他一直揽不到活干,没钱吃饭,没钱交房租。但这一次。他没有逃跑,也没去向父亲借钱,他到一家礼品店打工,活儿很累,一个月才挣600元,但他毕竟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下来了。

小轩对父亲的积怨终于在他20岁生日那天爆发了。那天,老周将儿子喊到住处,送给他一份生日礼物,是一双鞋。其用意不言而喻。开始,父子俩还能说到一块儿,后来气氛就渐渐紧张起来,小轩说如果当年没退学,说不定他今天也和同龄人一样念大学了,话中有埋怨父亲的意思。这话老周不爱听,“当初退学是你自己同意的,退学后我给你提供了那么多次学习机会,你自己没学出来怪谁!就凭这些年投入的教育资源,你也该有能力生存了。”小轩说:“别的孩子18岁不是在上学就是由父母养着,你却狠心地将我赶出去,一个子儿也不给,要我自己养活自己,你知道我吃了多少苦?天底下有你这样做父亲的吗……”

暴跳如雷的老周将儿子赶走了。赶走了儿子后,老周将自己关在屋里泪流满面,儿子不但不理解他的苦心,反而对他充满了怨恨,他不明白,一番良苦用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后来,小轩曾给老周来过一份邮件,说他恨过父亲。从那以后,小轩再也没有与父亲联系。但老周知道他在北京,知道他在努力地工作。在某网站的“老周论坛”里,周建湘以“退学”为题将父子间的这段恩怨进行了一次认真的清理,并道出了自己对儿子“冷酷无情”的理由。他说,他相信儿子将来会理解我的这番苦心。在“退学”的结尾处,老周写着:小轩,你小子想坏就抓紧坏,没路可走了该干啥干啥去,想学真本事了手放下,老爸支你两招:第一,站直了,别趴下:第二,找高手练,“打他的下巴”。不知经常呆在网上的小轩是否看到了父亲给他支的招。

体现父爱的故事篇三

一段骑行,拍下一个能够表现两代中国人的故事——

讲起故事的缘由,父亲孙立军这样开篇:“我50,女儿18,从来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原来这个可逗可玩可骂的姑娘很快会变成别人的女人,我应该送点什么给她,所以有了《18岁18天》,从北京和女儿骑行到上海……”

骑行的目的,不仅仅是拍一部纪录片,更重要的是父女之间的交流,潜移默化的影响。孙立军在途中为留守儿童们放映动画片,通过骑行的方式为老一辈动画人筹集出书的资金,一路留存下的,还有给女儿的精神财富。

2014年11月12日,首届加拿大电影电视节在温哥华拉开帷幕,这部时长85分钟的纪录片《18岁18天》拿下首届加拿大电影电视节水晶报最佳纪录片奖、地中海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评委的评语是:能够表现现代中国两代人的故事。

在忙碌的现代都市里,很多父亲是缺位的。他们忙工作、忙应酬、忙赚钱,忙得基本没时间跟孩子交流。孙立军觉得自己也是一位缺位的父亲,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动画学院的院长,他热爱动画艺术,他的生活里更多的是动画,他创作、制作了一部又一部动画片,培养了一批批国内动画人才,留给家人、孩子的时间却不多。回想起来,2岁前女儿孙佳跟着奶奶生活,2岁后送整托。转眼间,孙佳18岁了,刚刚拿到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孙立军忽然遗憾地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参加过女儿的家长会。

高中毕业前,孙佳的学校要举行一次成人礼,要求父母送一份礼物。送什么好呢?从来没有为女儿教育的事情多操心的孙立军第一次认真琢磨起来。他想起龙应台的那本《目送》,里面有一句话深深打动了他。“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这份“进不去”也许是很多父母与子女间的常态,如果打破生活的日常,也许会开启一扇“进得去”的门。

思考了一个多月后,在女儿成人礼的那一天,孙立军拿出了一份不一样的成人礼——一份用A4纸打印的薄薄几页活动策划案,策划案名为——《18岁18天》。孙立军说:“这18天,一天代表一年,18天,象征女儿成长的18个年头。我想父女俩共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比物质的礼物更能打动她。”

孙立军的计划是这样的:和女儿一起骑行,从北京出发,经天津、泰安、曲阜、济南、南京,最终到达上海,里程1668公里,用时18天。他想和女儿同享骑行的甘苦,更主要的目的是通过骑行完成一项公益筹资。

2014年初的时候,孙立军接到一通电话,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老一辈”动画人蒲稼祥打来的。蒲老在电话中说:“写了一部《动画笔记》,但没有合适的出版商和足够的资金,没法子出版。”孙立军对老一辈动画人怀着浓浓的敬意,所以一听蒲老的叙述,立刻就决定促成《动画笔记》出版一事,但出版资金从哪儿来呢?孙立军找到出版社,决定样书出来后通过骑行的方式向公众募集后续发行资金。他计划从北京出发,终点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表达他对老一代动画前辈的尊重与承诺。

女儿会怎么看待这样一件礼物?孙立军心中没有谱。但对于孙立军的计划,孙佳也没有拒绝。

长途骑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早在出发前,孙立军就进行了有计划的锻炼,他每天骑行上下班,周末有时间就在北京“环路”骑行。但孙佳没有经过任何骑行训练。因为孙立军原本设想的是让妻子开车,女儿跟着拍摄就行了。

但骑行计划在微博直播后,越来越多人知道了这个创意。孙立军的学生主动请求加入拍摄团队,准备把这个行程做成一部纪录片。这个团队已经很专业了,于是孙佳解放出来,孙立军希望和女儿一起骑行,但孙佳最初颇有抵触,孙立军只好随她。

2014年7月20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孙立军带着女儿观看完升旗仪式后,骑上了他的那辆山地车。车后面绑着沉甸甸的行李,投影仪、幕布、小音箱、给养,大概有六七十斤重。孙佳并不了解老爸为什么要带投影仪、幕布、小音箱这些东西,后来才知道是给沿途贫困村庄的留守儿童晚上放动画电影用的,就像她刚开始也不理解老爸为什么非得骑行找苦头吃一样。孙立军出发时,她没有跟在自行车后面,而是拿着一台小型摄像机钻进了随行的摄影车。她坐在车里,看着爸爸骑,父女之间总隔着一段距离,有时谁也看不见谁。

开始的几天,孙立军把行程安排得非常紧,最长一天,他骑了170公里,从早上5点骑到晚上7点。第二天早上醒来,孙立军感觉腿都张不开。骑行第三天,孙立军的身体已经疲惫不堪了,这好像变成了他一个人的路程,暑热、身体苦痛,还有孤独。

刚开始包括孙佳在内,大家都以为孙立军做个秀玩玩的,毕竟他年纪这么大了,没想到他是玩真格的。他让随行中中暑的人在原地休息,自己坚持每天5点半爬起来就走。

跟随在后面摄影的孙佳,感觉离爸爸越来越近,取景框里那个微躬的背影越来越清晰。她看着他一大早打包好行李出发,霞光披在他的身上,有种不一样的美;晚上在偏远的村子里,爸爸给留守的孩子们放动画片,他说:“我从小看露天电影,产生了做英雄的梦想。现在我们给这些看不到电影的孩子放映,哪怕只为一个孩子树立了信心,都值。”全村的孩子都来了,腿脚摸索着找到幕布前的塑料椅子坐下去,眼睛盯紧了画面,神情专注得让人心疼。可以想见,这些孩子平日里鲜少有机会观看动画片。有的地方放映很困难,有一次,住在一个待拆迁的村庄附近,周围没有空地,幕布支不起来。后来孙立军找到一面残破的墙,随行的人买来白涂料,把墙涂成白色当幕布放了一场……

第11天、12天,孙立军全身浮肿,骑行特别困难,但孙立军说:“就算爬也要爬到终点,我承诺了,就要做到。”

第15天,快到南京的前一天早上,大家准备出发了,一路都坐汽车的孙佳突然和孙立军说:“老爹,我和你一起骑车。”听到这话的孙立军愣了一会儿,心中已欣慰无比:“父女俩的感情还是默契,我当时就觉得女儿不再像城堡里的小公主了。”父女俩开心地骑过了南京长江大桥。

最后的4天里,孙佳骑行了200公里。一路上,有挥汗如雨的辛苦、走错路的不安、车胎扎破的无奈,但父女俩相互关心、相互妥协、相互感动,留下了一段记忆深刻的影像。

432小时后,孙立军和孙佳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门前。在上海美影厂门口,孙佳打量着斑驳的院墙,杂草丛生的院子,这里是爸爸表达敬意的目的地。看到孙立军骑着满是泥点的自行车,一点点近了,孙佳忽然叹息:“我爸爸真不容易啊,这么多年坚持着。”

那天,孙立军把沉甸甸的样书送到80岁的浦稼祥老师手上,孙立军、孙佳和浦老师在他家门口照了相,孙立军说这是一场最简单的新书发布会。看着孙佳采访浦稼祥,孙立军希望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女儿,能够理解自己为动画所做的努力和坚持,期待她能够意识到这代人的责任,接得了棒。

当晚,孙立军邀请美影厂老一代动画家相聚影城,观看自己的原创动画电影《小兵张嘎》,向老一辈动画人致敬,向中国动画致敬。这是孙佳童年回忆里最真切的动画片,她眼看着它从线条到上色到在荧幕上放映,她还是配音之一,曾经心心念念期待上映的日子。“这片子我至少看过几十遍,那天放映到中间,我走出去,忍不住大哭,为爸爸对原创动画艺术沉重而执着的坚守。”

骑行结束后,纪录片《18岁18天》剪辑完成后,在2014年11月12日的首届加拿大电影电视节获得了两个大奖。

其实送展前孙佳就看过了,纪录片制作组的一个叔叔问她:“你理解爸爸送你的这18天的礼物吗?”

“我觉得我是理解的。”从起点出发,18天看到终点的风景。孙佳觉得自己就是在第18天读懂了老爹的良苦用心,她唯一的后悔是没和老爹骑满18天。

不过,她等来的问题是:“当你爸爸60岁退休时,你愿意骑60天送给爸爸吗?”

孙佳卡住了,她想着:60天!那哪成啊!她老实地说:“60天太长了,我可以还给他18天。”

“所以在你看来,你只是要还给你爸爸18天?”这个问题又把她难住了。不过没关系啊,有了这18天的相互理解,一切的美好都可以拓展和延伸。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