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开学育儿知识

2017-06-19

每年暑假过后,步入开学期,不少孩子们再次出现哭闹现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月份开学育儿知识,期望对培养您的宝宝的成长有所帮助。

九月份开学育儿知识:如何再次帮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

每年长假过后,不少孩子们再次出现哭闹现象,原因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一、孩子本来就还没有适应幼儿园生活,经过一个星期的长假之后,孩子以为因为他的"哭闹",家长已经放弃了让他上幼儿园的打算,没想到,刚刚疯玩了几天,家长又蛮不讲理地把他往"那个他还不熟悉的地方"送了.

二、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可是一个长假之后,他的生活习惯又恢复到入园之前的状态,"乐不思蜀"了.

三、看到别的孩子哭闹嚷嚷,受到影响,觉得自己也应该那样.

四、孩子本身属于敏感类型性格,长假之后再开学,情绪会有反复

出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烦恼得不得了,以为孩子这样反复地出现各种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情况,是不是幼儿园不够好,老师不够好或者是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

其实,经过国庆前一个月的适应,国庆后孩子再出现这种情况,相对来说会比国庆前的不适应症状更好缓解.

属于第一种情况的孩子,家长们一定要有更大的耐心.要配合老师,多和老师沟通,尽量做到"家园同步"比如吃饭习惯,作息时间等.在家中一定不要出现关于孩子入园的负面评论,不要提起孩子在幼儿园哭闹的事情.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大家并没有把他的哭闹当成一件严重的大事的重视.

属于第二种情况的孩子,家长可以拿一些假期孩子外出玩耍或者在家中玩耍的照片,和假期中买的新玩具,吃到的新食物拿到幼儿园里去,让老师帮着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假期的快乐,孩子会把注意力转移到"炫耀"自己假期生活这件事情上来.甚至,孩子会盼着下一次放假,下一次开学后的"炫耀".家长在此时也要多注意引导孩子,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假期生活.

对于第三种情况的孩子, 家长要提前跟孩子打好"预防针",多夸奖孩子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不会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哭哭闹闹.每天早和上送孩子上学时,可以早一点去,多让孩子看看大班中班里的小朋友是如何上学了,多看看别的孩子玩耍的场面,放学时,可以拉着孩子的手,让孩子带自己去参观幼儿园,并且称赞幼儿园如何美,有那么多的玩具,那么多可以一起玩的小伙伴,有那么多会讲故事会唱歌的小朋友......

属于第四种情况的孩子,平时家长要注意,只要一有时间,就要和孩子多说话,多陪孩子玩耍,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孩子的交际面大了,所注意到的东西事情多了,自然敏感的性格会改善.

有时候,有的孩子的不适应症状会表现得比较强烈一些,家长们也一定不要焦急,要有耐心地找到原因,适时地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帮助孩子.

九月份开学育儿知识:测测您的孩子是否脊柱侧弯

开学有段时间了,街上又能看到背着大书包的中小学生了。尽管人们担心中小学生背过重的书包会影响其骨骼发育,但是目前无直接的证据证明它对学生骨骼生长包括形状会造成危害。家长需要担心的是孩子的脊柱是否会发生不明原因的侧弯,也许一个简单的弯腰实验就能检查出来。

观点

沉重书包对学生骨骼影响不明显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中小学生背书包较重会对骨骼造成多么明显的影响。就我本人从医的经验而言,也很少接触因为背书包发生骨骼变形的学生。”郑州市骨科医院主任医师宋相建说,家长有时候会担心,孩子书包太重了,会不会“压个儿”,影响孩子发育,或者会发生骨骼变形。目前来说,没有这方面的例子,家长不用过于担心。

学生背书包的时间毕竟较短,只是在上下学的时候背,而中小学生骨骼处于生长的“旺季”,是个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过程,所以对骨骼的成长影响并不太大。

需要警惕的倒是一些不良的行走姿势,如喜欢弯腰走路等。

“当然,这并不是说书包过重就没有不良影响,毕竟中小学阶段骨骼还没有定型,还是建议减轻书包的重量。有些书可以留在学校或家中,尽量轻装上路。”宋相建说。

症状

约1.06%的中国人脊柱侧弯

家长也许更需要关心孩子的脊柱是否侧弯。有数据显示,中国有大约1.06%的人有脊柱侧弯现象,这是一个惊人的比例。

“较轻的脊柱侧弯不需要治疗,如果脊柱弯度超过20%,那么就需要及时治疗了。如果弯度超过40%,就只能通过手术来矫正了。”

宋相建介绍,脊柱侧弯根据病因不同,有特发性脊柱侧凸、先天性脊柱侧凸、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等情况,其中以特发性脊柱侧凸最为多见,占到了脊柱侧凸的80%。

“由于外伤造成脊柱侧弯的情况很少,事实上,经过了大量的研究,我们目前对脊柱侧弯的具体原因仍不是很了解。就拿最常见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来说,它就可能是由遗传因素、激素影响、结缔组织发育异常、神经——平衡系统功能障碍、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等原因造成。”

因此,家长需要多注意孩子脊柱是否有异常弯曲情况,如果能提早发现的话,那么治疗就会容易很多。

九月份开学育儿知识:什么样的环境培养出小天才

很多成就卓著的人物属于天才。在他们幼小之时,智商即已超出常人许多。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另一个事实:天才人物也需要后天培养。凡人经过悉心栽培也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材。研究了世界上120位名人(包括第一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记者)以后发现,他们当中许多人在少年时代并非出类拔萃,有的甚至被认为是“智力低下”。然而只要他们一经激发起来,其创造力就如火山爆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他们。

只要有恰当的条件,遇到合适的机会,许多儿童能够成为天才人物。他强调说,人类的潜力实际上要比我们在智商测验中所得到的数据大得多。同时,那些有天资、可造就的孩子也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

孩子的生活环境,孩子幼小时期所受到的知识的熏陶,以及父母对孩子所持的态度——这些加起来,便是一个平凡的孩子走向出类拔萃所必需的条件。

再伟大的人物在其童年时期也需要得到大人的鼓励,这一点做父母的需要明白。譬如,当你两岁的孩子用小手在玻璃上“创作”了第一幅画时,你的一句 “真不错”就有可能决定他成为未来大画家的命运。当孩子长到六岁时,用他稚嫩的语言向你谈了他对一件事物或者对一本童话书的看法,你专注和微笑的目光,加上鼓励他“说下去”的慈爱口气,就有可能使这个孩子在不久的将来显示出卓越的思辨和想象才能。

伟大人物幼时的生活环境同样重要。一位钢琴家弹奏练习曲时总是把她出生不久的婴儿放在身边的摇篮中,孩子的父亲则茌一旁静静欣赏或读书,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为了出色的艺术家。他回忆说:“正是家庭那种温馨安宁的艺术氛围塑造了我。”这话如此朴素,但却意味深长。

我身边一个爱好绘画的朋友,以前常常带着年幼的儿子去美术馆或是一些搞艺术的朋友那里观摩或玩耍。现在这个美术爱好者的儿子,已然成为国内杰出的画家。

专家们认为,杰出人物幼年时的天资可能各不相同,但他们经历中的某一点却极为相似,即所谓家庭和父母在他们智力启蒙阶段所起的重要作用。专家发现:家里经常播放音乐并不意味着孩子将来一定成为音乐家,但是如果家里根本就没有音乐环境,那么孩子则不可能成为音乐家。所以,可以认为:家庭是伟大人物的摇篮,父母是天才矿藏的开掘者。

很多父母都急于开掘自己身边这块宝地,从小就为孩子安排了“博览群书”计划或“专业主攻”方向。这非但不能达到他们“望子成龙”的愿望,到头来反而会“恨铁不成钢”。专家们提醒家长,“如果父母决计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超级明星,他们大概不会如愿以偿”。

一些有经验的父母,能够适时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来合理地创造一些条件。

首先是早期发现和鼓励孩子的兴趣。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影响,要比那种强制灌输的方式更有效果。要知道,有些事即便是费尽苦心也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而你随意做的一件小事,却有可能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这需要父母能够“慧眼识珠”。

第二阶段是适当的“投其所好”,也就是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此概念,父母一般都理解为对孩子学习上的投资。有些父母宁愿花上千上万元给孩子买钢琴、电子零、游戏机,也难得给孩子买他渴望已久而在父母眼里不那么重要的东西。例如,孩子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飞机模型,要求大人给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材料,而做父母的却跑到超市给孩子买回电脑,以为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更有好处,殊不知,正是这东西抑制了孩子某方面才能的发展。

不能说穷人的孩子更有意志力,但有些家境不太富裕的孩子却更具有成材的条件。这些孩子更刻苦、更专注,而且更有毅力。在专家看来,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专门人才或杰出的人物,从小就应具备坚定的信念和面对困难的勇气。父母们应该懂得,人人都有失败的时候,失败孕育着成功。失败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是父母在这时更需要给孩子以鼓励,也许一句“再来一次,你不可能总失败”,便会坚定孩子的信心。

父母须知:人人都有可能是伟大人物或超级明星,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以鼓励,让他们不停地干下去。而作为父母,首先应该想到:

当你埋头工作时,时不时回头看看,你那可爱的孩子在干什么。

孩子提出的每一个要求,都有可能被你引导到“天才”的路上去。

孩子需要你的鼓励,要知道,连伟大人物也需要这些。

创造条件,并不一定要斥以“巨资”,也许一张小书桌,就能使这“未来的伟大人物”开始征程。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