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人际关系差异
由于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人际交往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
1.地域文化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中西方的文化因此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比如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由于受到岛国和来自大西洋暖湿气候的影响,语言上也就有了与大海和西风相关的特定性。
2.历史传统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熏陶,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相比之下的西方传统文化则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以“伦理与契约”为主体,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3.习俗礼貌的差异 习俗文化是形成并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并在某种程度上收到本民族的风俗的影响。中国式的礼貌交际最大的特点“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与人交际一种美德,同时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会很高兴地说一声谢谢并欣然地接受。
4.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思维方式表现于语言形式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文化由于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识异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和诗化想象。而西方文化由于倡导“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科技意识发达,抽象思维突出,注重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由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语言的不同也是中西方交际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汉英语言在造字、句法特征、话语组织、语篇结构等方面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
5.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非语言交际指语言、文字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包括手语、体语、面部表情、空间利用、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比如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比如中国人喜欢轻拍小孩子的头部以示喜爱,而西方妇女却对这种抚爱毫不领情,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对中西文化交际差异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6.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的差异在中西文化交际差异中占据着典型的地位。中国式的人际关系是典型的人本位思想,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宗教,所有的宗教都是外来的。中国人只崇拜自己的祖先,而不去拜什么神,中国人不是在拜神、拜佛,而是礼神、礼佛。西方式的人际关系是神本位。西方人认为上帝高高在上,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并存在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众多的教派,西方人们把每个星期天去教堂膜拜作为生活的一种必要方式。
7.人际地位的差异
中国以家庭为单位,而西方以个人为单位,中国重视合理的不平等,而西方则重视人人平等。在西方,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而在中国,这样做就是不孝,是忤逆。中国不认同西方那种“人生而平等”的观点,而认为人一出生就不平等,而且是合理的不平等,并且这种合理的不平等大家都能接受,人与人之间合理的不平等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人的伦理。
8.权利与义务的差异
中国重视道德,而西方重视法律。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是靠法律约束的民族,中国人一般不遵从什么戒律,但是提倡典范,重视道德。道德是看不见的约束力,中国式的交际关系主要是依靠道德素质来维护,通过道德彼此约束,约束别人,也约束自己。而西方则重视法律,而且法律规定很明确,执行得很严格,完全没有人情可言,也没有任何弹性。
9.为人处事的差异
中国人之间充满关怀,通常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之间相互了解,再到亲密无间,而西方人之间则存在陌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距离,彼此之间保持着戒心。中国式的交际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靠的是心意的传递,靠的是相互的了解,而西方式的交际建立公平的基础之上,靠的是法律的保障,比如双方在合作前会签订合同,受到法律的保障。
10.利害关系的差异
中国式的人际关系一大突出的特点是人情之间存在着典型的势利关系而西方式的人际关系存在的是利害关系。在中国,近亲则相互照应,而且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较劲的力量,在西方,国与国、组织与组织之间完全是利害关系,没有任何道义可言,个人之间也是如此。
11.文化等级观念 在文化等级上,无论是中国亦或是西方,等级观念都非常强烈。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西方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
当然,中西方文化交际的差异还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习惯产生了不同的交际习惯。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贸易的不断增加,我们不但有必要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前往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而且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礼仪意识,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还能在现在社会的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取得良好的结果或效益。
中国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以重人伦为本,是“亲缘”关系的扩展。“人情”是维系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主要纽带,“面子”是具体地调节中国人际关系的方向和程度的杠杆,“信任”与“和谐”是中国人际关系建立的心理起点,“整体主义原则”在处理人己、群我关系中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1.家族主义取向
家族主义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不论是在传统的中国社会,还是在现代的中国社会,家族主义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甚至人认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功能单位是家族而不是个人,并且它的盛行与中国农业社会的特征有关。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教育就是中国家庭制度。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本质便是血缘根基关系的扩散,是家庭关系的引伸和发扬。中国人的家族主义体现在对家族的认识、情感和意愿三个方面,从认知上讲,中国人的家族主义强调家族延续、家族和谐、家族团结、家族富足以及家族荣耀;从情感上讲,中国人的家族主义则包含一体感、归属感、荣辱感、责任(忠诚)感及安全感;在对家族的意愿方面,中国人的家族主义则包含繁衍子孙、崇拜祖先、相互依赖、忍耐、顺从、为家奋斗、长幼有序以及内外有别等。正是在此基础上,使得中国人的生活在运作上处处以家族为主,家族的荣辱重于个人的荣辱,家族的团结重于个人的自主,家族的目标重于个人的目标。
2.和谐主义取向
中国式的人际关系通常具有一种“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熟及生”的人际关系特点,这种关系网幅散串联,无形而易觉,混沌而清晰。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每个人都似乎是无制约的,可以自己决定与领导、与下级、与同事的卑亢与疏密,但是又都无法超越其内在统一结构。人们在考虑人际关系时,往往就是网络中的一个点,立足于此,瞻前顾后,再三权衡,唯恐有失。中国式的人际关系模式中,和谐性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人强调天与人、人与人的和谐性甚至到了不求理由的地步,如果有人破坏了这种和谐,不论他是否有理,都是不对的。为了维持关系的和谐,个人要去做符合他人期望的事情,并且在做人的时候要处处小心,要注意给他人面子,尽可能地避免冲突,做到和谐至上。
3.情感主义取向
中国式的人际关系的一大特点就是考虑人情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情感法则。人缘关系的最高准则便是融洽,即孟子所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一种具体的道德标准。要达到“人和”,其形式是情感的沟通与回报。“父慈”子便应该“孝”,“君惠”臣便应该“忠”,就比如当年诸葛亮平南蛮,便是在“七擒七纵”中找到情感的沟通,获得了孟获“终不反矣”的回报。
4.他人主义取向
他人主义取向是指中国人在心理上与行为上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对他人的意见、标准、褒贬、批评等特别敏感且重视。在中国式的人际关系网中,中国人对他人的意见通常都非常敏感,往往花很多时间打听别人的观点,尤其是对自己的看法,而正是这种敏感的他人主义取向给人们带来了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有利于人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尽早的改正达到与他人的和谐,相反也会使人产生对他人的意见甚至偏激的想法。
西方式的人际关系
在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中,既存在简单的一面,也存在复杂的一面。在亲情和友情中,既存在淡漠的一面,也存在温暖的一面。就人际关系的基本内容而言,在各个国家是大体一样的,只是各自的处理的方式不一样。西方社会是以一种“简化”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所以其人际关系就显得比较简单。相对于中国式的人际关系而言,西方式的人际关系相对单纯,主要以“论理与契约”为中心,建立在个体主义与利害关系之上。因此,西方人际关系具有可选择性和契约性,就事论事、公平是西方人际交往的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