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励志创业史
在中国,谈论房地产风云几乎不可能不谈到soho中国[5.15-7.04%]公司的潘石屹,他开发的楼盘占据了北京cbd地区将近一半的销售额,他永远不变的招牌形象不间断地出现在各种论坛、媒体、户外广告上。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潘石屹励志创业史 ,希望能帮到你。
潘石屹励志创业史篇一
英雄莫问出处
坐在soho现代城18层宽敞的办公室内,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像说书一样,描述着多年以前的那段落魄淘金史。
1991年下半年,海南的经济正遭受着第一次低潮。和许许多多的淘金者一样,潘石屹和冯仑几个人成天混迹于海口的街边排档,沙滩浴场,“无聊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绕岛一周,回来时已经满脸胡子。”有一段时间,一位女士和他们几个人走得比较近,大家自认为意气相投,常常一块喝酒聊天。直到有一天,这位女士来到潘冯注册的“万通公司”办公室参观了一番,从此不辞而别。多年以后,当潘偶然再次遇到这位女士时,不忘对此问个究竟。女士坦言,“你们惟一的一张办公桌上都是厚厚一层尘土,和这样的人交往,实在怕惹是非!”
在成立海南万通之前,冯仑、潘石屹等人的计划是承包一家叫做“大地公司”的国有小企业,双方约定,冯潘每年向原来的厂长缴纳数千元管理费,大地公司由冯潘经营。合同签订,冯潘接手了大地公司的印章,正准备开展业务,不料第二天,老厂长便骑车赶了过来,要回了印章,撕毁了合同。原来,经过一夜反思,想到冯潘的境况,稳重的老厂长还是觉得不妥,“不能因为几千块钱惹了大麻烦!”这也才有了后来重新注册的“万通”。多年以后,这位老厂长特地跑到已经发迹的潘石屹的办公室里叙旧,“早知道,当年就让你们干了,现在大地也成大企业了!”双方相视大笑。
听着潘石屹说书,大家的笑声不时在数百平方米的办公区内回荡。窗外的马路上、工地上,到处都是紧张忙碌的身影。谁又能知道,这其中的哪一位,在多年以后,同样也会在某一个奢华的地方,谈笑风生地讲述自己“当年的落魄故事”!
在清水:小潘拉粮等人帮忙
1963年,潘石屹生于甘肃天水农村,小时候父亲是“右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命运的第一次转变出现在1977年,这年秋天,父亲平反了,一家人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搬往清水县城。
回城之前,潘家必须将家里所有的粮食拉到县城粮站交公,换成甘肃省粮票,这个任务落到了长子潘石屹的肩上。200多斤粮食,一辆平板车,20多里土路,成年之后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几,对当年14岁的“小潘”来说,这趟送粮路的艰辛不言而喻,“两个坡道怎么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边等人帮忙。”
不久,潘石屹转学到县城高中,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从农村到县城,感觉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开始。一年后,潘接到来自省城兰州一所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在兰州:自我介绍引来哄堂大笑
由于通讯落后,潘石屹很晚才拿到录取通知书,当他一个人踉踉跄跄来到兰州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站在教学楼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应该找谁报到。
“赶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太累了,坐在楼梯口一会儿就睡着了,”潘石屹回忆说,中午时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过来。“你是我们班的,跟我来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师。
金老师将这个迟到的学生带到了教室,介绍给同学们认识。“我忘记当时自己说了一句什么话,印象很深的是我刚一开口,全班便哄堂大笑。”潘石屹猜测,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关,直到今天,他的西北乡音依然无改。
“那时候,整天都是低头走路的,从来不看天,到毕业了也不知道学校教学楼究竟有多高,不像现在,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楼。”潘说,那是一段埋头读书的日子。
两年后,在全年级600个学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三年大专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
在深圳:花50块搞“偷渡”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广州、深圳。“从冰天雪地的北方来到鸟语花香的广州,突然觉得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每个人都过得那么开心。”
春节一过,潘石屹便变卖家当,辞职南下深圳,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剩下80多块钱,这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创业资本”。由于没有边境通行证,这笔"创业资本"首先是花了50元请人带路,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偷爬进了深圳特区。
现实中的深圳并不像走马观花时看到的那么美好温馨。潘石屹为三餐而奔波,不久进了一家咨询公司,“其实就是皮包公司,电脑培训、给香港人当跑腿的、接待内地厂长经理旅游,什么能挣钱就干什么!”
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深圳的生活始终让潘石屹感到非常压抑。两年后的1989年,公司正好要到刚刚建省的海南设立分号,认为“不能错过历史机会”的潘主动请缨南下海南,迎来了他自认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阶段。
在海南:炒房炒出了胆量
“初到海南,感觉就是热闹。街道上谈恋爱的、作诗的、弹吉他的,什么都有,每个人都有梦想,就是没钱。”回忆这段历史,潘石屹眼睛发亮。
不久,公司在海南中部接收了一个砖厂,潘石屹出任厂长。这个厂高峰的时候有400多工人,少的时候也有100多号人,地处山区,管理起来并不容易。
“小偷经常光顾,夜里提供照明的小发电机一个月内被偷过三次,”潘石屹像讲电影故事一样:“人刚刚躺下,电灯突然灭了,那肯定是发电机被偷了,于是便狂追,直到小偷抬不动了、弃机而逃。”更麻烦的是民工情绪问题,有一天,潘厂长正在自己的卧室---一个废弃的水塔里休息,突然一块砖头破窗而入,水塔下面,聚集了上百位谈工资的民工。“想跑都跑不了,只能硬着头皮下去跟他们谈!”
半年后砖厂停产,潘石屹重回海口。随着经济低潮的来临,大部分淘金者都撤了,潘石屹决定留下来碰碰运气。“理个发两块钱还要砍价砍成一块。晚上睡在沙滩上,还要把衣服埋在沙堆里,生怕被人偷了。在别人房间看春节联欢晚会看了一半,便被人家赶走了。”
1991年8月,潘石屹与人合伙注册成立万通公司,高息借贷1000多万元炒房,随着海南经济第二波热潮的到来,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万通积累下了超过千万元的资金。"虽然后来又赔掉了,但让自己找到了胆量。"1992年8月,预感到海南房产泡沫不能持久的潘石屹撤离海南,北上京城。
在北京:汇报工作时汗珠如豆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的潘石屹,无意中听旁桌的人讲,北京市给了怀柔几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
潘石屹抓住了这个机会。很快,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进入设立程序。正在潘石屹暗自欢喜的时候,却接到了有关部门的一个电话:“你们捅娄子了,几个部委领导要联合听你们汇报工作!”潘石屹来到国家体改委。“一进门,几十位‘大人物’排成一排,我在前面讲,一边念一边豆大的汗水不停地滴在材料上。”
一位领导提醒潘石屹:"小伙子别太紧张,我们只是来听听新政策的实践情况的。"最后,一位司长拿着潘带过来的"股权证"样本称赞道,北京人做事就是规范,一张股权证都这么正规,外地企业有的就拿收据代替,这算是对北京万通的一点正面表扬。这一次,北京万通挖到数亿元的利润,潘石屹开始崭露头角。
1994年4月,潘石屹认识了在华尔街高盛银行工作的张欣,同年10月两人结婚。1995年9月,潘石屹离开万通与妻子创办红石实业,随后开创出soho中国的大局面。
潘石屹励志创业史篇二
曾几何时与挚友晚宴。笑谈中谁曰:“石屹,取石头屹立之意,乃铸房之才。”恍惚间明了 是在说地产界的风云人物潘石屹先生,但迷惑这名字和人生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果真如此,那霍去病先生该向上帝问个清楚。且不论人之姓名,授之父母,单 “中国地产英雄人物”,2003和2004中国房地产影响力人物,中国地产十大风云人物”,“博鳌亚洲论坛”主讲人,“世界经济论坛”主讲人等这些荣誉实 则令同行望尘莫及。
潘石屹自1987年起开始在深圳和海南开始自己的房地产生涯。1992年与人合作共同创建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开发出万通新 世纪广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大厦、北京万通理想世界(现改名为新城国际)等项目。1995年潘石屹与妻子张欣女士共同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自公司 创建以来,两人共同开发了一系列房地产项目,包括在北京CBD的第一个大型综合项目、50万平米的SOHO现代城;位于海南省,拥有115栋别墅的博鳌蓝 色海岸;由12位亚洲建筑师设计的长城脚下的公社,该项目成为中国首个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荣获大奖的建筑项目;以及位于北京CBD核心区域,70万平米的建 外SOHO,该项目销售额突破90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占地2.2公顷处在朝外商圈、建国门商圈和国贸商圈三圈交汇的黄金地带SOHO尚都 以及被称为CBD收官之作的朝外SOHO亦引起格外关注。时代周刊曾在2002年11月刊中这样报道潘石屹,“房地产商潘石屹给中国一贯单调的公寓和写字 楼带来了明快的色彩……潘石屹的楼盘在品位上已国际化。”
潘石屹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创新。在产品设计方面,当别人都在做毛坯房的时候,他最先想到做精装修房,当别人都在按照规定做面积多大窗台多高的 普通住宅的时候,他做了活动组合空间、落地大玻璃的SOHO。拿他的话说:“别人制造黑白电视时,我们能不能想办法生产带色彩的;当别人都生产彩电时,我 们能不能设计出遥控的。”在营销方面,当大家都希望通过霸王条款要求消费者只许买进不许退出时,他最先推出“无理由退房”,后来还加上10%的年息回报。
有人戏称“生子当如孙仲谋,做人当如潘石屹”,虽然说得有些过,但细想来也有那么点意思。从做房地产、炒概念、拍电影、出书、参禅、哲学、 慈善事业、奥运会助威、摄影,再到后来干脆正式进军“电视主持圈”,潘是越玩越时尚,越活越潇洒。同时,主业也毫不含糊,SOHO系列楼盘一直是京城名 盘,多年销售额位于北京前列,两不耽误的境界让其成为“最娱乐的地产明星”权当是戏称的见证。
古话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美丽光环笼罩的背后,透过潘石屹贫苦辛酸的童年,曾经风雨中的前行,也许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成功人士的灵魂里都镌着先贤的智慧。
童年的印记
1963年10月,一个生命悄然诞生,在那个偏远的地方,也许没人想到这会成为日后地产界的大鳄。金秋十月本是收获的季节,但那时上帝留给甘肃天水的人们只有无尽的贫穷,无尽的干旱,无尽的饥饿。从此,婴儿开始了人生漫长的旅程。
“小时候父亲是‘右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一年也只有7,8个月的粮食够吃。荒芜的田地和常年的干旱让我们村的老老小小在痛苦边缘挣扎。 为了承担起些养家活口的重担,我在上学之余尽量地帮家里做事,虽然没能改变为了全家都能活命而把一个妹妹送给他人抚养的现实,但那时的生活磨练我坚毅的性 格。”
谈起自己的小时候,潘总有些感伤,许是沉醉在过去的回忆中而忘了自己的眼神。其实过去的生活总让人留恋,不论快乐,悲伤,痛苦或幸福。曾经走过的路会在心里留下一些痕迹,偶尔静谧的时刻,拿出来回味和欣赏,发现的不只是风的追随,还有雨的希冀。
“我小时候的梦想——特别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是做医生,想当华佗和张仲景。当医生的梦想一是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另外整个村子里面缺医少 药。上初中时最大的梦想是做厨师,太饿了,饿得我没有办法。只要从学校食堂门口经过,就觉得里面的厨师是全世界最好的职业,天天待在厨房里,好坏能吃 饱。”
多么纯洁善良的想法,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但或多或少都给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刻上了深邃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