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ERP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探析
论文摘要:ERP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的引入有助于企业加快信息化的进程,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文章将基于理论基础,首先分析ERP的应用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进而提出ERP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评价思路和方法,以期实现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适应性转型。
论文关键词:ERP;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系统
ERP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不但要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环节,还要关注信息系统本身的内部控制。以往的研究成果,对公司的传统内部控制评价已有了深入详尽的研究,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在信息化管理基础上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命题。
一、ERP与内部控制概述
1.ERP概念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将企业所有资源信息有机集成在一起,有效利用企业各种资源,为企业决策、计划、控制、经营业绩评估提供全面支持的系统化管理平台。ERP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子系统,如财务管理、生产制造等。
2.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评价要素
2008年5月22日,我国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为“遵循、资产安全、报告、经营和战略”五方面。这个目标在第二点和第五点甚至超过了美国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要求,因而有一个很高的起点。而对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则是全盘借鉴了COSO的分类,即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措施、信息沟通与反馈、监督与评价。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评价都是按照这五个要素展开的。内部控制评价,是指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在评价内容上,要求对五要素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企业评价的结果,除了对内控整体目标是否有效下结论外,还需对报告中列示的问题进行改进,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ERP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
内部控制环境,原来是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的外部条件和因素存在的,企业实施ERP后,内部控制环境成为了控制手段、评价对象,和整个控制过程融合在一起。因此,ERP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与传统状态下的评价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由以纠错防弊为重点转变为持续优化
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及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要求日益提高,内部控制的目标由内部牵制时代简单的以纠错防弊为重点转变为在ERP环境下的持续优化,提高业务活动准确性、运行效率及企业整体绩效,并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扩大、内容更广
传统手工环境下,记录的内容多为结果性的内容,频率较低、数量较少;内部控制的评价也以此为对象;此外由于纸质材料传递麻烦,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受到地域的限制;在ERP环境下,记录的内容大大增加,除结果性内容外还增加了大量过程性的内容,在信息集成条件下内部控制评价由定期转变为实时,可以跨地域进行;同时,由于对系统审计的重要性增加,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除了传统手工环境下的所有内容外,还包括对基于ERP系统的业务流程的评价;对ERP系统中权限设置、流程的规范程度等的评价;对ERP系统本身的安全性、有效性、准确性的评价。
3.内部控制评价的手段发生变化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由传统手工环境下主要以部门为对象的模式转变为在ERP环境下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对涉及的各个部门内控措施的设计和执行进行评价;传统手工环境下的人工手段、纸质记录等简单模式转变为电子化的、基于系统的、即时的记录;零散的、依靠经验为主的评价手段转变为可以依靠系统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并迅速推广创新的模式。
4.内部控制评价的时效发生变化
由于传统会计系统的业务核算和数据统计不可避免的存在时滞性,对经济业务的控制实质上都是事后进行的,在实务中表现为对业务的单点控制。在信息高度集成环境下,控制活动是否有效、有效控制是否贯穿整个评价期间等信息能够实时反映到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因此,控制信息的实时共享为实施实时评价创造条件,同时为企业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和执行不力,及时控制业务风险和管理风险提供更加有效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