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a论文格式是什么_什么是mla论文格式
我们在留学写作业和论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外教要求用MLA格式写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一些mla论文格式,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mla论文格式范例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
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
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关于养生的论文范文
动静之道话养生
摘要:生命到底在于运动还是静养,二者不可偏废。运动可以焕发活力,宁静可以净化身心,养生之道在于动静相宜。阐明动静之道对现代人获得健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适度的运动和心神的静养,方能真正提高生命质量。
关键词:养生;运动;静养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04-02
运动和静养究竟在养生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如果仅作单方面的思考而不辩证地审视这个问题,就会陷入片面的认识和无谓的争论,难以探寻到深刻而正确的养生精髓。《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就指出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离不开物质运动。而阴阳又是生命之根源,万物皆负阴而抱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互根互用,生命在物质与功能、静止与运动中生生不息地演绎发展,因此呵护生命,动养和静养不可偏废。
一、动养生命,焕发活力
从古至今,不乏以“动”为主的养生流派,他们主张运动能养生,坚持得长寿,如《吕氏春秋·尽数篇》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强调重视运动锻炼。华佗亦谓:“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身。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当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生命在于运动”的格言,更是一语道破运动对于养生的重要性。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运动能够有力地促进体内代谢过程,使生命焕发活力。新陈代谢的进行,需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运动使呼吸功能增强,心肌舒缩有力,每分钟从心脏泵出更充足的血液,将更多氧气运往全身各器官、组织;运动促进消化吸收功能,提高消化酶的活性,使食物营养素更充分消化吸收,向各器官组织提供更充分的养料,延缓细胞衰老;运动能使骨骼、关节、肌肉保持良好功能;运动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对预防各种疾病以至癌症都有重要作用。可见,生命在于运动,使生命之树常青。
二、静养生命,康寿绵绵
通过静养得长寿者也不在少数。很多以静为主的职业,如作家、书法家、画家和科学家等,活到八九十岁者却不乏其人,自古以来,禅师、道士大多健康长寿,这与他们经常坐禅入静不无关系。在动物界,被视为长寿象征的龟与鹤,也是好静而不爱动的动物。由此可见,静养与长寿关系密切。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力倡养生贵养神,主张以“静”为主的养生法,认为静能养神,可致长寿。道家养生注重自然恬淡、少私寡欲的生活情趣,通过精神修炼,摒去利欲,收心习静,做到处物而心不染,以合于健康大道。庄子提出的“恬淡虚无”、“任其自然”,老子提出的“清净无为”、“返朴归真”的静养理念,既是一种长生方法又是一种人生境界。他们在养生实践中提倡“导引”、“吐呐”、“养静”、“至虚极,守静笃”等精神内守、顺乎自然的养生方法。生命在于静养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静,是指无身体活动性,物质上的静止。像庄子的静坐功,要求静坐,调息入静,暂时关闭一切的信息通道,将呼吸调节为纳唯绵绵,吐唯细细,使自己达到宁静的境界。二是养,休养心性,也是指心理上的平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从容。静养重在“养心”,《内经》要求人们“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显然也提倡养生重在养心,“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其意也是强调养心。现代心理学中心理神经免疫学已经认识到,一个人如果能常常使自己保持宁静祥和的精神状态,就能够影响自己的免疫系统,提高其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疾病和健身的作用,因此积极培养这种心理状态,就能使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
三、动静适度,道法自然
运动和静养都是养生之道,我们需要全面审视、中庸平衡、掌握法度、善加利用,防止偏颇的观点所导致的弊端。静与动皆不宜太过,所谓物极必反,过久必有所伤,过强必有所害。劳与逸,静与动,一定要适度而有节。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以其运动故也。”“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可以明显看到他重视运动的度,指出劳作行动过度则有伤身体。同样,静养也需有度,若一味地练静功,不与适当的运动相结合,也会引起机体功能的衰退,甚至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质疏松。孔子也主张动静结合、劳逸结合的养生法,《孔子家语·五仪解》云:“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宇宙间万物的存在都是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动静的把握还应遵循自然之道,如春夏二季气候温和,万物生机勃勃,最宜伸展形体,以动养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秋冬二季气候开始变冷,万物开始凋零,则应宁心静身,以静养阴。经曰:“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四、时代意义,身心兼养
运动和静养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应当有相应的调整和取向。青年人应当七分运动、三分静养,而中老年人则应当三分运动,七分静养。因为动养能促进生长发育,青年人正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新陈代谢率,促进自身的生长,符合生理规律和自然规律;中老年身体状况不如青年,各项机能逐渐处于衰退期,静养能降低体内的新陈代谢率抑制衰老,利于中老年的养生。动静适度的养生之道对身处经济时代的现代人尤其有特殊的指导意义。身为现代人,不得不应对各种压力,紧张忙碌的工作、节奏急速的生活、不断更新的知识和信息、繁复琐屑的人际关系都紧紧束缚着人们的身心。因此现代人相对而言更需静养功夫,以宁静致远的气度化解身体的疲惫和心灵的浮躁。不知静养,则耗散生命本真之气。中国古代四百多位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四十多岁,短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七情六欲太过,各种干扰太多,生命一直处于躁动和物质耗损的状态下,导致气机紊乱,精血亏虚。反观老中医看病把脉要调整呼吸,书画家写字作画要全神贯注,精神内守,其实就是静养生命的具体体现。故老中医多得健康长寿,历史上有记载的四百多名中医,平均寿命在八十岁以上。
总之,养生保健的“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不可把两者截然分开,所谓“心神以静为宜,躯体以动为主”。适度的运动和心神的静养,此二者相互为用,只有懂得协调这二者的关系,动静结合,身体才能更健康,生命质量才能够更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王淑美,林丽珠,张文亮.中医文化与健康励志教育[J].高校教育研究,2009,17(9).
[3]卢梅生.生命力医疗有疗效自然有魅力[M].广东: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9.
[4]冯泽永.中西医学比较(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通讯作者:王淑美(1969-),女,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疑难病症和身心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和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