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1500字以上3篇

2016-12-02

当今社会,家庭、学校、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学生不喜欢甚至厌恶读书。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正确地引导,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读书的快乐。下面是带来的读书心得1500字以上,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读书心得1500字以上篇一:

车胤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学者。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无法读书,非常苦恼。一个盛夏的晚上,他看见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发出晶莹的亮光。车胤灵机一动,心想:萤火虫的光不是可以利用吗?于是,他捉了几十只萤火虫装在一个网袋里,做成一盏“萤光灯”。以后每天晚上,他就借着萤火虫的光读书。

可想而知,车胤多么渴望读书啊,他对知识追求的热情,令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幼童时的读书片段:一天晚上停电了,但是我还是很想看书,忽然间想起车胤读书时的情形,于是我便跑到外面去捕捉萤火虫,然后用纸折成一个袋子,把萤火虫装进里面,借着萤火虫的光来看书。

我们不要做不学无术之徒,要知道开卷有益这个道理,因为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也是靠博览群书才把这个国家治理得整整有条。我们是跨世纪的新一代,犹如黎明初升的太阳,充满着光明,充满着希望。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不掌握各类新的知识,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为了我们的前途、我们的理想,我们必须要努力学习,增长知识,长大后更好地为国家效力。使我们的祖国迈向更加富强、文明的新境域。

记得省委书记张德江曾在2004年1月来阳山视察时对水井村小学的学生们说过:“你们的希望和前途就在学习中,就在读书中,你们一定要坚持读书,无论如何不要辍学,希望今后水井村的学生们将来都能够成为大学生,都能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有用人才。你们要记住一句话,读书是个人的希望,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

张德江书记语重心长的一席话,令我深有感触!当前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还有许多孩子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完成学业,读书成为了他们的一种奢望,家庭把希望寄托给孩子们,但却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也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们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谈以后有什么良好的就业机会。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较为优越,学习环境相对良好,为什么偏偏就有那么一些同学不懂得珍惜呢?可谓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读书对我们以及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有了知识,就等于有了在社会立足的资本。金钱不是最重要的,知识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读书不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

读书对我们而言是何等重要啊!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虽说知识的长河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我们也要尽力地去学好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才不会愧对自己,愧对父母,愧对未来!

读书心得1500字以上篇二:

前不久,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对它爱不释手,仔细研读,直到今天,我终于把它读完了。

这是一部凝聚了《史记》、《国榷》、《资治通鉴》等众多历史巨著的精华而编写成功的得力之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鸿篇巨制。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个个都有统治天下的雄心,因此发生了一场场不可避免的战斗。

书中大多的还是描写战争的:战场上,将士们以死相拼,血腥满天,不拼个你死我活就誓不罢休,真是让人惨不忍睹。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仓颉,他十分为人善良,从不剥削百姓。

以前,大家都以打结记事,但很容易忘记,仓颉见了,立即去寻找能让大家容易记事的“符号”,也就是现在的“字”。一天,他从三位老人的话中得到启示,从此便仔细观察万物,含辛茹苦的写了三个山洞的“字”,写好后,他也没休息,不辞辛苦的办学校,教大家认字。虽然是传说,可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却深深的感动了我。

由此我联想起一个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拉瓦锡于1743年8月26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家境富裕。不过,他并没有秉承父亲的旨意从事法律,而是爱上了自然科学。

拉瓦锡发现"燃素学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破绽。比如,既然金属在煅烧中逸出燃素,那为什么重量反倒增加呢?而蜡烛呢,燃烧之后,竟一无所剩,似乎全部消失了。

为了弄清事实的真相,拉瓦锡开始了严格的实验。他首先仔细地称量了装有空气和固态物质的密闭容器,然后用放大透镜将阳光聚集在物质上,或者用火加热。当物质燃烧完后,再重新称量装有反应物的容器。他用各种不同的物质反复进行实验,结果都表明,密封容器的重量在燃烧前后都不变。

这是什么原因呢?拉瓦锡的大脑开始了紧张的思索。后来他终于得出结论:原来在没有密封的燃烧当中,空气中有一种新的物质元素参与了反应,使得物质燃烧前后重量不一。最后,拉瓦锡推翻了流传多年的"燃素学说",指出:"由于人工的或天然的操作不能无中生有地创造任何东西,所以每一次操作中,操作前后存在的物质总量相等,且其要素的质与量保持不变,只是发生更换和变形,这可以看成是公理。"这番话体现了"物质不灭定律"的基本精神。拉瓦锡的思想超越了他的同时代人,因为他不仅注意到了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性质的变化,而且注意到了数量上的变化,从而使得化学科学割断了与古代炼金术的最后一根纽带,以一种崭新的面目蓬勃发展起来。

所以,我说:“世上没有学不会的事,除非你是半途而废的人。”

读书心得1500字以上篇三: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之美,美在积累;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读了《人民论坛》杂志“万名干部读书调查”专题,深有感悟,借广大读者热议和思考之机,谈几点个人体会。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是一代宗师苦读诗书至登峰造极时的感悟,让天下读书人感慨良多。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之美,美在积累;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厚望,不断提高理论修养、知识修养、品德修养,是一辈子的追求和目标。

高尔基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人类文明史伊始,浩如烟海的书籍记载了人类艰苦求索、认识自然、保护自然、揭示自然界奥秘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大多数智慧。宋朝大学问家朱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十分精通,开“程朱理学”之先河。其专心、专一和熟读精思,让后人备受启迪和教益。巴金的“回忆式”读书法、老舍的“三结合”式读书法、鲁迅的“随便翻翻”读书法等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不知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指引,同情也思正追寻。”唐宋诗人王贞白当年在千年古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苦读时留下的读书诗,充溢着诗人的灵性与悟性,千百年来,净化着亿万凡夫俗子的心灵。伟人毛泽东在庐山读书、用书的动人故事被传为美谈。1959年、1961年、1970年,毛泽东曾三上庐山,共居住135天。他在庐山芦林一号别墅、美庐别墅挑灯夜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演 绎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一页页发人深思、令人难忘的辉煌篇章。

读书之美,美在积累。季羡林大师说:“什么叫学问?学问就是大量占有资料,再对资料进行详尽分析,就是学问。”南宋诗陆游深明“读书与积累”关系的真理,他在《冬夜读书示事津》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积累,才有一部部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籍诞生;只有积累,才有书的传咏和文脉的兴旺,才有思想的升华。只有积累,才能以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只有积累,才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厚积薄发,超越自我。

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至今,人们仍铭记着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推动普通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建设强盛国家”的远大理想。蔡元培先生十分谦逊,他说:“我的读书的短处,第一是不能专心,第二是不能动笔。我已经经历了许多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短处。”由量变到质变,关键是读书者在人生进程中始终有紧迫感、责任感、负重感和自豪感。日积月累,“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终成硕果,才能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惊险的一跳。

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史子集告诉我们: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怀旧与创新,正是中华民族的秉性。温故知新,让我们可以在书中领略自然美、人文美、哲理美和创新美。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读书之美,美在延伸阅读,美在人类文明史进程中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读书,让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党员干部于浮躁中追求宁静致远,喧嚣里体味至真至纯。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