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

2017-03-29

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欢迎阅读!!!!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篇一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思想文化碰撞日趋激烈,人们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作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作为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这是非常必要的英明决策。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式、方法、路径有很多,笔者认为,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其着力点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几千年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即物质、行为、制度、精神,既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也包括传统节日、传统历法等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从“长太兮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直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林则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从舍生取义的英雄董存瑞、黄继光,直到当代英雄任长霞、牛玉儒等等,这些千百年来,无数的民族精英、国家栋梁,都是受传统文化的乳汁哺育而成,而华夏乃至海外每个炎黄儿女血管里流淌的也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血液。可以说,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魂魄。

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隐性的、间接的、长远的。在中国历史上,尽管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也无论哪一个封建王朝,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和《古兰经》文化那样,直接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但是,它却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动乱年代;无论是主流意识倡导,还是当政者极力抵毁,都没有阻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影响和左右人们思想、行为和习俗的力量,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内在力量,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有许多专家学者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过程中也多次遇到灭顶之灾,但凭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韧性,都能绝处逢生。从民族精神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有两种基本功能,即精神纽带和道德教化。这是一个民族的遗传密码,深藏在一个民族的血液中,内在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结构,虽然它不会直接产生GDP,但离开了它,民族就失去了凝聚力。可以说,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它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具有政治性、战略性、科学性和现实性等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来源于诸多方面,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会通”、“见利思义、诚信为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精神,通过改造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吸收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出来的“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仁则荣,不仁则辱”、“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等荣辱思想的精华。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就没有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无法建立。

三、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但并不代表它能高枕无忧,或者一劳永逸,它与万事万物一样,处处充满着竞争、时时面临着挑战。

一直以来,不少人有这样一个错觉,总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面临着新的困境和挑战。一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有一股思潮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障碍。2006年,北大教授张颐武就当今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发表了一个观点,认为“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大计,“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此观点一出,立即在媒体引发了一场“孔子不如章子怡?”的热烈讨论。尽管有许多有识之士对其进行口诛笔伐,但从这件事情中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文化语境的困惑,也暴露出了我国部分专家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观念上的微妙变化。二是我们的文化也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铺天盖地地袭来,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发展中国家要保有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就显得格外艰难。

不可否认,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随着西方文化的日渐渗透,在“哈韩”、“哈日”蔚然成风的时代风潮下,人们确实在经意或不经意地轻视、淡化,甚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从客观上来看,中国人越来越淡化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样的传统节日,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这样的洋节却无比热衷;甚至还有人想“请岳飞为我写歌词”、有不少小孩子不知道“雷锋叔叔是谁?”如此这般屡见不鲜的现象,无不反映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评价出现了偏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国人深深的忧虑和思考。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

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新时代,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个别内容、个别群体的凋敝零落和道德人心的“世风日下”,对待这一残酷现实,关键是怎样去把握,而最根本的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毫无鉴别的对古代遗留下来的东西兼收并蓄,实行简单的复古教育,而是要区分其良莠,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比如,那些宣传“愚忠”、“愚孝”的理论,那些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的主张,那些“三从四德”、“官本位”及“守拙”、“贵柔”、“无为”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中都有一定的消极意义,必须加以批判。

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国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和中西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交往中,形成了发展与流变的基本特征,即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多维与多元并存和碰撞。中西文化犹如大河的条条支流,全汇集到了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新儒家文化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交流、冲突和局部融合。学习西方,借西改制,是一百余年来中国学术与政治的最大特色,兼收并蓄,包容、借鉴、吸收为我所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如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请来了“德先生”、“赛先生”,启发了许多人的思想。引进西方文化,实际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进和更新,体现其包容、开放、发展的特点,使中国传统文化更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凝聚人心,激励人们奋进的思想武器。

三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好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文化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我们也应当承认,以欧美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较中国文化有长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不能因此而藐视中国传统文化,更不应当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客观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以开放包容的气度去对待,尽力做到让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固有文化精神真正的契合,应当寻求彼此双方共同共有的基础与契机,应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地上寻找到嫁接现时代普世价值的土壤,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一个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新的文化体系,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篇二

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而又宝贵的教育资源。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融入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开发实施学校传统节日课程,实现家校互动,倡导文明的过节风尚,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载体。为指导各学校深入开展好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赓续,根植传统,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建立系统完善、家长参与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课程体系,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倡导者、参与者、传承者。

二、活动对象

全市中小学生(含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长、教师。

三、活动内容

(一)开发学校传统节日课程

各中小学要抓住传统节日的关键时间节点,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开发传统节日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要遵循以下原则:

1.赋予时代内涵。要将传统文化深刻内涵和现代新思想相结合,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现代化、创新化的方式展现民俗民风,赋予大众普遍理解和接受的时代内涵,增强亲和力和感染性,激发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气概和豪情,实现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统一。

2.注重实践探究。课程设计要丰富形式,拓展载体,避免空洞讲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注重启发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故事、习俗、发展、传承,积极探究传统节日所蕴含的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诗词文化、戏曲文化、娱乐文化等内容。

3.亲子互动体验。国家对许多传统节日安排了假期,家长是学生假期文化生活的关键指导教师。课程设计安排时要充分体现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原则。

4.课内外相结合。需要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要结合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学校特色课程组织实施;实践性课程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安排在节假日期间完成。

(二)编写传统节日读本

市教育局将组织市内有关专家,编写面向中小学生、家长、教师传统节日读本,免费配发到各中小学校,作为活动和课程设计的参考资料,为各中小学校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意见建议。

(三)征集传统节日活动方案

面向中小学征集传统节日的活动方案。内容包括活动目的、活动主题、活动计划、活动保障、活动评价等。活动方案原则上不超过2000字,每县市区上报数量上不超过20个,直属学校不超过5个,相同节日主题的不超过3个。

(四)征集传统节日活动资源包

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传统节日资源包征集活动,为学校课堂教学提供素材。内容包括:PPT课件、微课程(不超过10分钟)、课堂实录(不超过45分钟)等。资源包以光盘形式报送,视频为MP4格式,每个资源包针对一个传统节日。每县市区报送数量不超过20个,直属学校不超过5个。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各县市区、各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具体活动方案,安排专人负责,明确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抓好骨干人员集中学习培训,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各单位要于5月20日前,对征集到的活动方案、传统节日活动资源包进行审核后,报市教育局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广泛发动,深入挖掘社会资源。各县市区、各学校要调动家长委员会、社区文化机构、民间组织等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当地传统节日研究专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社会资源,深入研究传统节日教育价值,为中小学开发传统节日课程提供智力支持。

(三)精心组织,认真做好评价展示。各学校要充分运用各种评价手段加强对学生、班级、家庭参与情况的评价,调动学生、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做好相关工作的组织和评价。市教育局将联合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对征集的活动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宣传、表彰。从2015年开始,将在市政府教学成果奖中体现对学校、教师开展相关活动成果的肯定表彰。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篇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华夏文明薪火相传,四大文明璀璨于世,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代的积淀、文化的“活灵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思想传统。

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华夏先祖所发明的方块字,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成为我们文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并在不断的创造和创新中传承和发展,让华夏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论述,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既然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如何从传统文化的灵魂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自觉的肩负起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已经成为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既要继承好中华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上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思想,同时还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环境,要把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融入到现代文化发展之中,用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精华指导和引领现代文化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认真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华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让中华传统价值观彰显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活力,成为我们发展和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成为滋润和统领现代人精神和物质生活的灵魂,努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维系民族传承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并将之发扬光大。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