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公开课评课讲话稿

2017-03-08

公开课是在校内进行的,但它仍可以考察教师的综合能力。公开课能开阔听课者们的教学视野和激发灵感。而对于听课的领导们来说,又能物色和选拔一批心中有数的具有培养前途的教学骨干和业务骨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校领导公开课评课讲话稿,仅供参考。

校领导公开课评课讲话稿篇1

《年月日》是小学阶段“量与计量”知识板块中的一节概念课, “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中覃老师能抓住教材特点,层层深入,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重点突出。通过交流、练习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渡自然,教学中善于鼓励,真诚关注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了一种宽松、平等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几乎天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是有差异的。而且,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应该也是非系统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错误的理解,但是都为他们学习年、月、日打下了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时,覃老师首先通过播放图片,揭示课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让学生体验研究的乐趣

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课前预习,去发现知识;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产生思维的碰撞,去深化理解知识。。《年月日》一课作为概念教学课,由于年月日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老师在关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年历卡,在学生观察发现,找出大月、小月和2月特殊月份,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像数学家一样发现了用拳头记忆的方法,他们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课堂的生命活力来源于对事件或对事实的感受和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好奇和思考,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认同,来自于探究体验中的惊险和喜悦。老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的过程,使教学充满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生命的活力。

整节课都是通过覃老师的引导让大家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其中王老师组织大家通过观察年历表知道大小月的知识点,利用儿歌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了这一知识。整节课,王老师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特别是自编题大比拼这一环节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能更好的掌握了本课所学的内容。

3、及时进行激励评价,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恰当地运用赞赏、鼓励的评价,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充分地表现自我,不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情感逐步在教师恰当的评价过程中动态生成。教师恰当而充满激情的评价,不仅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探索活动中动态生成,而且学生学习情感也在探索活动中动态生成。

覃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较成功的导学课,使我受益非浅,也带给我一些思考:怎样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发展,怎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的课堂。

校领导公开课评课讲话稿篇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首先在这里非常的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在今天早上能来听我的课,在里我向大家很衷心地说声谢谢! 说句非常实在也不怕大家见笑的话,十三年了,用多媒体上课的我只有上过三节,应该算是媒体盲吧!

在今天的这节课上,根据本人的总结,在没有意识的过程中意识到了是一节失败的课,我上的是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的口语交际。习作!在整个过程中就本组的大自然的启示这课文中进行汇报,本人把它界定为汇报课,在备课过程中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导入,导入这部分主要是以回顾前面所教过的课,巩固学生的掌握能力和消化能力,让学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启示,大自然启示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感受大自然和生活的息息相关,怎样去悟大自然之道的“道”。在上课过程中就以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和一系列的图片让同学们悟启示悟其悟道,知道了飞机装上雷达是受到了大自然的启示。第二部分出示范文,出示范文是通过观察图片得出的启示,让学生去发现和老师的点评,由发现到了解到掌握。第三部分就是让学生尝试完成口头习作,教师指导。

那么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本人基本完成了课堂所设计的内容,但是在这里本人也知道毕竟对这个多媒体的知识的缺乏,所以在课件上弄得不好导致出现了一点点小小的失误,另外就是在界定这堂课时出有些懊恼,造成了在备课上面不够充分,就像导入我没有点明这堂课的课题是什么?就直接进入了。。。还有就是在上课过程中觉得有点乱!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课堂氛围,另外就是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时不够到点到位,解析得不够清楚,没有中心没有重点,课堂安排不当,时间显得比较紧,课上得比较赶,应该算是流水线型课堂吧!

有句话说得很对教师不能只固定自己只是一桶水,而是要像一条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不断地传授给学生,为学生释疑解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会更加的虚心,更加的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素养与能力,希望能把自己最好的教学态度面对学生,用最好的能力去传授给学生,用最好的知识感动学生,让学生学有所成。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领导和语文组的全体老师以及听了今天课的老师们对我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潘少梅老师、教研组长邱静双老师在本人备课过程中的指导。同时,本人非常的虚心恳请和聆听同事对这堂课的点评和指教!发言完毕!

校领导公开课评课讲话稿篇3

各位老师:

刚才各学校的老师都做了点评,谈了这三堂公开课很多的优点,也谈到了一些不足之处,我觉得点评地都很好,十分到位。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对这三堂公开课的感受。首先,从总体来说,这三堂公开课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生动,这个生动,不仅仅是指教师讲的生动,而是指学生的思维是动起来的,整个课堂是活起来的,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在教师的充分调动下,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能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设计的任务项目中积极参与,积极动手操作。这是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一堂好课的首要标准是生动,生动的课堂,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学生思维是灵动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是积极的,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获得知识、获得技能,用一些专家的话说就是如沐春雨,如坐春风,整个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不生动的课堂谈不上激情与活力。计算机课本身也应该是生动有趣有意思的课,特别是一些专业课,不像数理化那样枯燥,尤其是我们现在很多学生都来自农村,平时很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有一种神秘感,当教师演示出精彩动画、漂亮图片,并且告诉他们自己也能做出来时,他们就会跃跃欲试,想一试身手,这是计算机课的一个先天优势,如果我们教师利用好这个优势,利用好学生的神秘感、探索欲,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他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相反,如果把生动有趣的计算机课上的沉闷,上的让学生昏昏欲睡,那么这堂课就是一堂失败的课。按照这个标准,我觉得今天的三堂公开课都是一堂成功的好课。这是我的第一点感触。

第二点就是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大家都看到了这三堂公开课都是在机房进行教学,但与平时我们的机房教学不同的是,增加了投影仪,这样机房教学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生上机操作,而是讲授与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现在不少学校的计算机课可能还是一堂理论课然后一堂上机实践课,讲理论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偶尔学生上讲台用教师机进行一下操作练习,这时大多数学生只能静静地看,学到的知识不能马上付诸于实践,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等到能上机的时候,可能一些知识学生已经忘记了,还需要重新看书。讲授与上机合二为一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机房,老师可以立即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前一段时间,教育部下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征求意见稿中也建议采用机房教学模式,上课即为上机,讲授与上机合二为一,这是计算机教学的导向。所以,我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能将讲授与上机合二为一,尤其是像Flash、photoshop等专业课程尽量在机房上,这样边讲知识边练习,学生当堂操作,当堂巩固所学知识,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以上是总体的两点感受,下面结合三位老师的公开课谈几点问题。

首先说一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从三位老师公开课的教学目标确立看,我觉得李宝丽老师的教学目标制订的是最全面、具体、适宜的。新课改强调的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整合。手中有教案的老师可以看一下李老师的教案。三维目标列的很清晰。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目标很具体,而且还有量化,如遮罩的定义是理解,遮罩的特点及原理是掌握,能制作具有一定主题性的遮罩动画,提的很具体。很多老师在平时上课时教学目标可能就没有这样明确的要求,可能只是笼统的提出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在座的老师可以想想自己的教案设计,是不是存在目标不具体的情况。新课改与传统授课在教学目标上的最大区别就是“过程与方法”,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只要学生学会知识了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所以偏重于老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拿张永波老师的课来说,他讲元件制作、变形面板的使用,不是像传统的授课,先把知识灌输一下,然后做一个星星闪烁的实例,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步骤比着葫芦画瓢,这是传统的授课方法。张老师则是先展示星星闪烁的效果,然后让学生先想象怎样才能实现星星闪烁的效果,这种处理方式就有了点新课程理念的意味。新课改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先想象怎样才能实现星星闪烁的效果,然后鼓励学生尝试去制作,所需要的知识可以在学案上列出,最后教师评价学生的成果,做的好的表扬,做的不对的,教师再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都完成了,更进一步,还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想象,除了星星闪烁,我们利用这种方法还能实现什么效果,如霓虹灯的闪烁、舞厅灯光的闪烁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这就是先学后教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与传统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新课改提倡的则是学生主体。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李宝丽利用田甜的故事渗透了思想教育,渗透了坚忍不拔的道理,王娟老师利用神七飞天渗透了民族自豪感,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都用的很贴切。从优质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存在无限拔高的情况,一堂课就能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什么样的精神,明明办不到,还要写出来,这就显得太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最好符合课堂实际,定的要低一点。教学目标最能体现教学理念,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意味着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希望老师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多想想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是教材处理。教师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详略得当、处理科学合理。三位老师都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李宝丽老师通过自制的教具、与学生现场模拟遮罩效果,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望远镜看景,并现场表演,轻松地就让学生理解了遮罩的特点及原理,有效地突破了难点。这是李老师课堂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利用自制教具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方面,值得老师们借鉴学习。

三是教学方法。李宝丽老师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项目教学法,张永波老师主要采用了实例教学法,王娟老师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和学案导学法,也贯穿了分组教学。我这里谈一下分组教学的问题,从最近我听过的几十节优质课,我感觉分组教学有泛滥之势,不管什么专业,什么课题,也不管知识是深是易,为了制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很多教师都选用了分组教学。分组教学好不好?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新课改就提倡这样的教学方法。但如果只是形式上的分组,只为了通过小组抢答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了分组而分组,我觉得这就没有把握分组教学的实质。分组教学的实质是为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首先需要教师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压缩集体讲授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合作学习的时间,这是合作学习的物质保障;其次需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先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再小组合作解决“个体问题”,对于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间相互质疑释疑,当全班所有小组都无法解决时,教师再进行引导点拨,力争让学生自己获得正确的答案。除了课堂上合作学习外,还应包括学生课后作业的互批与练习的互查,为解决一个“研究型问题”而进行分工收集资料,合作完成。分小组教学主要是为了解决较难的问题,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来完成任务,所以有的也称“合作学习法”。分组教学要掌握好“小”的原则,一般四个人为宜,要设立小组长,小组长要帮助本组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对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长要及时与教师联系。分组教学还要把握好“度”,只有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才更有意义,对于一个大多数学生可以单独完成或是看书后就一目了然的问题,是无需进行合作学习的。所以,希望老师们能深刻把握分组教学的内涵,不要让分组教学流于形式。同时,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要根据不同的学情,不同的知识内容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包治百病,老的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这个道理。

四是从整个教学过程看,三位老师的导入都是通过Flash动画的形式,都很吸引人,也与课题内容相符。教学思路脉络比较清晰,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有易入难,梯度设计得很好,前面很多老师也都谈到了。我说一下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那就是课堂中三位老师经常挂着的微笑。教师应带着三样宝贝走进教室,这三样宝贝就是爱心、激情与微笑。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差,在小学、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方法埋头苦教,逼着学生苦学,可能学生就会更加逆反,拒绝学习,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要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喜欢与老师亲近,我觉得这三样宝贝必不可少。不知道大家看没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