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的名人幽默励志故事

2017-02-23

有很多朋友都喜欢经常抽空看一些短篇的名人幽默励志故事,那么短篇的名人幽默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短篇的名人幽默励志故事:侯宝林生病不忘幽默

侯宝林是全国人民公认的相声大师和表演艺术家,毕生都以“把笑声和欢乐带给人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侯宝林生性开朗乐观,语言诙谐幽默,晚年的时候,即使身患重病,也能乐观幽默对待。

1991年4月,侯宝林被确诊患有胃癌,协和医院医生立即对他实施了全胃切除手术。手术后,侯宝林与一个年轻医生聊天说:“小伙子,你猜我躺在这床上想到了什么?”年轻小伙子说不知道,侯宝林说:“那天去做手术的时候,他们让我躺在一个窄的小床上,那床下有轮子,他们推着我,我望着楼道的天花板,走呀走呀,我没什么害怕的,感觉就和坐火车卧铺一样。”随后,侯宝林语言一转又补充了一句:“有一点不同,坐火车卧铺不用脱光衣服呀。”侯宝林幽默的话语把在场的每个人都逗乐了。住院治疗期间,亲朋好友纷纷去看望侯宝林,他却笑着说:“这下可好了,我把胃全部割掉了,看胃癌往哪里长。”

1992年8月,侯宝林肿瘤复发又住进了医院。食管手术后,造成进食困难,为了使他有进食的可能,医生在他食管里放置了一根金属管子,手术时引起了他撕心裂肺的呕吐和痛苦。可术后他却风趣地说:“以后我是不能坐飞机了,身体里放条金属管子,海关是通不过的。”

侯宝林住院期间,著名漫画家方成前往病房看望他。侯宝林看到方成的牙齿不好,他便十分幽默而又认真地对身旁医生说:“你给他看看吧,镶好一点,他这么大个名人,又有钱,不能让他成为‘无齿之徒’!”

1993年2月,侯宝林生命垂危之际,他主动提出安排在京的相声演员进行一次生前告别。病榻前,众弟子安慰侯宝林,说您的病会好的,大家还希望听到您的相声呢。这时,侯宝林挺了挺虚弱的身子,微笑着和大家“砸挂”说:“上什么舞台呀,顶多再当一回布景,让你们在八宝山我的照片前边儿照相。”

大师的一生,幽默的一生,其笑对疾病的事迹更是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短篇的名人幽默励志故事:郑板桥的幽默轶事

枷上贴画

郑板桥曾在山东的潍县当知县。潍县有个盐商,捉到一个贩私盐的人,请郑板桥惩办。按当时的法律,盐是不能私下买卖的,贩私盐是要惩办的。

郑板桥为官一向很清正,特别同情平民百姓。他知道,那个盐商虽然是个官商,做生意的牌子“正当”,却一向哄抬盐价,利用官商的牌子坑害百姓。至于那个贩私盐的,一看就知道是个做小生意的人,郑板桥反而很同情他。

但郑板桥毕竟是个吃朝廷俸禄的知县,必须按当时的法律办事。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

郑板桥对盐商说:“你让我重重地惩办他,这还不好办,把他枷起来示众如何?”

盐商说:“好,好,贩私盐的活该被重重地枷!”

郑板桥又说:“你说要重重地枷他,我给他戴上数丈长的长枷如何?”

盐商越发得意了,也不加细想,就连连说:“好,好,就给他上长枷!”

于是,郑板桥令衙役找来一张长8丈、宽1丈的大芦席,中间挖个圆洞,做成了一副“芦枷”(其实,这样的枷分量很轻,带枷人根本不致吃苦)。郑板桥又拿来十几张纸,用笔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草,贴在“芦枷”上。贴完画,他命衙役把戴着巨大“芦枷”的私盐贩子押送到盐商的盐店门口“示众”。十来个衙役抬着“芦枷”,吆喝着走过大街,看热闹的人把盐店围得水泄不通。这一天,盐店一笔生意也没做成。

郑板桥枷上贴画的事一传百,百传千,城里的人,乡下的人,都拥到盐店门口来看热闹。这样,一连十多天,盐商的生意全都给搅没了。盐商感到真心疼,连忙赶到县衙里,恳求郑板桥把那人放了。

“奉旨革职”

郑板桥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赈济穷人,被皇帝撤了职。于是,他雇了一条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

一天,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一面旗子,上书“奉旨上任”,所有民船见了,避之唯恐不及。郑板桥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有啥了不起?我也是奉皇上的旨意才革职的。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

于是,郑板桥用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4个字,也挂到桅杆上去。

却说那官船上的“上任”者,是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这时见了“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很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

郑板桥听说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百姓之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送他:

有钱难买竹一根,

财多不得绿花盆。

缺枝少叶没多笋,

德少休要充斯文。

这是一首嵌字诗,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读是“有财缺德”。姚有财见了,当即昏了过去。

短篇的名人幽默励志故事:徐渭的快乐哲学

一代奇人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居士,与解缙、杨慎并称明朝三大才子。他的自我评价是“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徐渭的人生是以“神童”身份起步的。他六岁就开始读书,过目不忘。十岁就模仿西汉扬雄的《解嘲》,写了一篇《释毁》,受到山阴知县刘昊的欣赏。每个知道他名字的人,都相信他能金榜题名,出将入相。徐渭自己更是做如是想。

然而,谁都无法预料,他的科举之路,在起始阶段就碰了钉子:十七岁那年,第一次参加绍兴府童试,居然落榜!徐渭心情如何?简直要“负石投渊,入坑自焚”。二十岁那年,徐渭再上考场,勉强考上秀才。此时的徐渭锐气未消,踌躇满志,然而他不知道,他漫长的受难史才刚刚拉开帷幕。

以后每过三年,徐渭就赶到杭州参加乡试。前后八次,每次都铩羽而归。仆仆风尘,空化作凄凄一笑,这个自幼就梦想借助科举之力平步青云的人,却成了被科举制这条皮鞭反复抽打的陀螺。

徐渭的苦难深重之处在于:折磨他的,远远不止是功名。在分外难挨的二三十年里,除了乡试屡战屡败之外,他还经受了五花八门的苦难,依次是:二哥徐潞因病,撒手人寰;大哥徐淮逝世,家产被恶人霸占;第一任妻子潘氏夭亡,与第二任妻子王氏离婚;托身幕府,寄人篱下;入狱数载,苦不堪言。对徐渭来说,苦难的降临方式是隔三差五,是雪上加霜,是屋漏偏逢连阴雨,是迫击炮,是伏击战。难怪有史料暗示徐渭患上了后世所谓的“抑郁症”,而且程度不轻。

徐渭毕竟不是庸常之辈,他没有沉沦,居然在监狱这种地方,开始潜心研究养生之道,于是面色转为红润,抑郁渐渐消退,精神逐渐健旺,多年来颇似枯藤的心灵,复活为“青藤”。这个前半生极缺乏快乐的人,在后半生终于感到了快乐。百转千回的命运,使他的快乐体验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富于文采的徐渭,把这种哲学总结成了一副对联:

乐难顿段,得乐时零碎乐些;

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大块的、整段的快乐,在生活中是很难获取的,然而,快乐又是极重要的,所以要把快乐视为一种值得争取的宝贵机会。不能因为机会的有限、零碎就不屑于捕捉。一旦有了高兴的事情,就要赶紧高兴。这就是徐渭用半生坎坷换来的快乐哲学。

靠着这种哲学的支撑,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中国,徐渭活了七十二岁,并且在文学艺术的多个领域取得了罕见成就,成为文化史上一座绕不开的里程碑。在人生的苦海里,是他的快乐哲学救了他,使得他做到了“反抗绝望”,做到了“与往事干杯”。如果没有这种哲学,我们很可能不会知道曾经有个人叫徐渭。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