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氨教学设计

2017-03-20

氨或称“氨气”,氮和氢的化合物,分子式为NH₃,是一种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高一化学氨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氨教学设计(一)

一、 教学设计(思想及创意)

氨的性质:通过一则新闻和演示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氨的物理性质以及产生喷泉的“动力”是烧瓶内外有一定的压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再结合问题,“空中生烟”实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氨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作学习、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1、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

2、 教学地位: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同时它又是水溶液呈碱性的惟一气体,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它在工业上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掌握氨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有着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的重要用途,为学生将来参加工农业生产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另外,氨是氮族元素重要的化合物,是化肥工业制铵盐和硝酸的基础。氨的学习还对后面的铵盐、硝酸、合成氨的学习起铺垫作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本节内容。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氨的性质的理解,理解喷泉产生的“动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的能力;

② 掌握氨、氨水的主要化学性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 学习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探究方法。如通过对氨的“喷泉实验”和“空中生烟实验”的全面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新知识,让学生体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② 通过对液氨和氨水的性质对比、讨论,使学生了解对比这一重要科学方法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③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推理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由表及里,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

④ 利用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和交流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培养学生形成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 通过安排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活动与任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团结合作的精神。

4、 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

5、 教学难点:实验原理及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的能力。

6、 教学方式: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7、 学生情况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中学生在学习化学中表现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但部分学生具有兴趣不稳定,对化学学习有畏难情绪,逻辑思维不成熟,观察不全面、不细致等特点。教师要运用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内驱力,需要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感性材料等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和全面观察,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重难点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8、 教学方法设计:

①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导向,通过观察 实验现象,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新的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

②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博采众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获得更丰富全面的知识体验。

9、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新闻网》2004年2月26日消息: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

2004年2月26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

[设问]从这则新闻中,你了解到了氨气有哪些方面的物理性质?

【过渡】本节课我们着重来研究氨的相关物理和化学性质。

高一化学氨教学设计(二)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讨论:自然界碳、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2、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氨 硫酸 硝酸》选自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四章第四节,隶属课标中的第三部分“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这一节之前学习了《硫和氮的氧化物》,而本节的硫酸、硝酸是硫、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很好的巩固了前面所学内容。而非金属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等构成某一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紧扣本章主题。氨有大多数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所具有的性质,同时它又是水溶液呈碱性的惟一气体,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本节既是对本章的总结也是对初中所学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延伸,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内容

氨的主干知识是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容易与酸反应生成盐。教科书对于这些主干知识采用实验进行建构,用图示进行加深,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强化。而对其他一些基本知识,则采用“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等形式来呈现。此外,教材还重视环境教育,对于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科书采用图片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旨在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4、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

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掌握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知道氨的用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培养

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态度,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及和本单元《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心内容联系起来,《氨》这一课时的重点,可以确定为“氨的化学性质”。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对氨的性质有所了解,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教学资源。教材中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当不断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全面的思维材料,从而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的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来看,教学难点应该是“氨水的组成及其性质”。和以前所学的水溶液的性质不同,氨不是简单的溶于水,而是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并且氨水显弱碱性,这些对同学来说都不易理解,故定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并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心理情况分析

从学生心理情况看,由于本课时知识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方式呈现,学生的情绪与心理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探究欲望,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将会大有帮助。

3、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基本上没问题,但是处理信息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等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实验教学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先从氨的结构来理性探究氨的性质,后实验验证,边实验、边讨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动手、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对于不便于操作的实验,利用观看视频的方法更为适宜。

四、学法指导

1、读——善于读书

教材是我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个基础,既指导了我们的实验探究,又为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总结。教材内容的安排正是我们学习和探究的思路,善于读书是我们学习的第一步。

2、思——感思会思

学生在课堂上要勇于思考,积极配合教师,改变“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既活跃了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必要与快乐。

3、做——高效合作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集体荣誉感。通过学生小组实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探究欲和操作能力。

4、议——学会交流

让学生多多参与讨论,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5、乐——乐于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