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66个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田间抗性的评价
摘要:通过田间自然诱发鉴定了66个中稻品种对稻曲病[病原物为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的田间抗性水平。结果表明,66个品种中高抗稻曲病的品种只有3个,达到抗级的品种有30个,达中抗级的品种有14个,中感稻曲病的有17个,感稻曲病的有1个,高感稻曲病的1个。
关键词: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田间抗性评价;水稻
水稻稻曲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绿核菌属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引起的水稻穗部真菌性病害,以前在农业生产上一直被作为次要病害防治。
近年来由于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种植,稻曲病的蔓延十分迅速,世界各地都曾有稻曲病危害猖獗的报道[1,2]。一般年份稻曲病病穗率可达10%~20%,严重的年份可达100%[3]。2004年湖南省中、 晚稻稻曲病发生普遍,尤以中稻发生严重,发生面积达63.3万hm2,损失稻谷 1.37亿kg,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4]。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稻米的产量和品质,而且稻曲球还含有对人畜有害的毒素,长期食用含稻曲病毒素的稻谷可引起动物的肝脏、肾脏及其他组织器官的病变和中毒[5]。稻曲病已成为中国水稻优质高产的巨大障碍。
本研究通过自然诱发抗性鉴定,旨在初步明确湖北省目前中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水平,为生产上综合防治水稻稻曲病提供参考,也为稻曲病的抗病育种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68个水稻品种(含2个对照品种)详见表1,所选材料均为华中地区近几年的主要栽培品种。
1.2 方法
试验在湖北省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梅家墩试验农场附近选择稻曲病常年发生较为严重的水田。66个水稻品种每10个品种设抗病对照(IR28)和感病对照(晚籼98)各1个,播种时间分3期,每期相隔10 d,每期均设3个重复,整个田块周围保护行种感病品种。田间管理按当地常规管理进行。全生育期内不使用任何杀菌剂,杀虫剂视各时期虫害发生的种类和数量适量使用。
稻曲病调查方法。在水稻黄熟期选取3个播期中发病最重的1期调查稻曲病发生情况,每品种调查20株,取3个重复的平均值。根据供试品种每穗稻曲病粒数确定各品种稻曲病发生等级[6,7]:0级,未发病;Ⅰ级,每穗1粒稻曲球;Ⅱ级,每穗2~3粒稻曲球;Ⅲ级,每穗3~5粒稻曲球;Ⅳ级,每穗6~9粒稻曲球;Ⅴ级,每穗10粒以上稻曲球。计算各水稻品种的平均病级。
1.3 气候
中稻生长季节天气干旱,插秧以后温度适宜,比往年同期降雨量偏少。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稻品种稻曲病的发病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66个水稻品种中高抗稻曲病的品种比较少,只有3个,概率为4.55%;高感稻曲病的品种也比较少,只有1个,概率为1.52%;抗-中抗的有44个,概率为66.67%;感-中感的有18个,概率为27.27%。
2.2 不同类型水稻稻曲病的发病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市场上的品种以三系和两系杂交稻为主,常规品种较少,发病级别较重的也是杂交稻,从Ⅱ级到V级都只有杂交稻发病,常规品种不发病。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自然诱发方法测定了66个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田间抗病性,结果显示,在66个水稻品种中,中抗以上的品种占71.21%,可能的原因是稻曲病的发生与其侵入时期的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如果能够将自然诱发与人工接种鉴定和在温室内进行稻曲病的人工辅助接种等方面研究相结合,进一步排除田间不确定因素,就能更好地弄清各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真正抗感程度。潘波等[8]采用水稻头季稻和再生稻连续接种的方法来排除因为气候、地域以及设备等因素对试验数据造成的误差的方法也是值得一试的。
稻曲病的侵入可能与水稻的品种特性有关,比如株型、穗型、有效穗等。李友荣等[9]发现籼型杂交晚稻穗部主要性状与稻曲病抗性关系密切,抗病品种每穗总粒数少,每穗总枝梗数少,着粒密度较稀,感病组合则相反。杂交稻一般植株高大,生长优势较强,有效穗多,穗子较大,总枝梗数多,着粒密度较大,可能也是发病重的一个原因。
稻曲病的侵入还可能与水稻的栽培方式有关。王疏等[10]的研究表明,单位面积总施氮肥量越大,稻曲病发生越重。在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水稻生长后期(穗肥)氮肥用量增大,其稻曲病的发生机率也随之增加。插植密度越大,稻曲病的发生也相对越重。
参考文献:
[1] RUSH M C,SHAHJAHAN A K M,JONES J P, et al. Outbreak of false smut of rice in Louisiana[J]. Plant Disease,2000,84(1):100.
[2] 郭跃华,姜 慎.3O个水稻品种抗稻曲病的田间抗性评价.[J]植物医生,2010,23(4):32-34.
[3] 宰素珍.杂交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162-164.
[4] 姜 慎,唐春生,谭志琼.35个水稻品种抗稻曲病的田间抗性评价[J].热带作物学报,2010,31(5):849-851.
[5] 胡定汉,龚德祥,潘熙曙,等.优质中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07,46(5):749-750.
[6] 唐春生,高家樟,曹国平.稻曲病病情分级标准的研究和应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6(2):122-124.
[7] 王连平,董明灶,郝中娜,等.浙江省水稻品种抗稻曲病自然诱发鉴定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7):73-74.
[8] 潘 波,杨春晓,杨志富,等.不同水稻品种(品系)对不同来源稻曲病菌株的抗性反应[J].湖南农业科学,2012(9):71-73,76.
[9] 李友荣,唐善军,高杜娟,等. 籼型杂交晚稻新组合穗部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相关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1):234-238.
[10] 王 疏,秦 姝 ,刘明霞,等.不同栽培方式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J].植物保护,2010,36(6):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