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大器晚成

2017-06-05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的艺术珍品,是汉语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的固定词组。它产生于古代语言、历史事件、古代的诗文和当时的口语,虽然形式简洁,却形象生动和富于表现力,常常寥寥数字便能说明一个寓意深刻的道理。虽然它没有绘本的故事那样美丽的画面,没有那样曲折的情节,但是那其中的韵味是令人回味无穷的。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故事大器晚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成语故事大器晚成的典故

东汉末年,崔琰在河北袁绍处当门客。

当时袁绍的军队纪律很差,每攻陷一个地方,士兵们往往要掘开坟墓,抢夺墓中的财宝,而将尸骨弃于荒野,百姓们对此非常气愤。

崔琰见到这种情景,劝袁绍下令禁止,以免再有这类事情发生。

他对袁绍说: “古时凡是仁义之师,从来没有挖人家坟墓的残暴行为。

现在河北兵如此胡来,岂不惹得天下人共愤,这实在是自取灭亡啊!” 袁绍感到崔琰非常及时地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立即命令崔琰为骑都尉。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崔琰被曹操所俘获。

曹操看他是位人才,便留他在自己身边任职。

曹军几次狠狠地打击前来侵犯的匈奴人,最后匈奴派使臣向曹操求和,并送来大量贡礼。

匈奴使臣回国前,要求曹操接见他们,并说: “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来形貌一定威严,愿意一睹风采。

” 曹操听了手下报告,觉得匈奴使臣的要求合理,不好拒绝,便让有关人员安排会见的时间。

会见前,曹操觉得自己的个头太小,不够威武,很难令外国使臣敬畏,便让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则扮作贴身卫土,手扶配刀,站在一旁。

会见结束后,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询问对曹操的印象,匈奴使臣说: “魏王长相风流文雅,气度宽宏,可他身边手扶佩刀的卫士却很威严,令人望而生畏,有帝王之相。

” 曹操听了匈奴使臣的评价,觉得此人很有眼力。

实际上,崔琰不仅长得相貌堂堂、举止不俗,分析事物合情合理,而且知人善任,爱惜人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

崔林平时说话不多,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很少在亲友之间走动,特别是成年以后淡泊功名,一时没有什么大成就。

为此,亲友们谈起崔林,都会显出一副鄙夷不屑的样子,评价崔林说: “崔林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与崔琰比差远了。

” 崔琰却有自己的主见,他每次遇到亲友,都对他们说: “我与诸位的看法不同。

我以为人的发达有迟有早,我不过早作了几年官,哪里比得上崔林。

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

以他的见识和才干,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 崔琰的眼光果然没有错。

其实崔林非常有才能,他从小虽然默默无闻,但一直刻苦学习,注意天下大事的变化,暗中积累知识,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有用之材。

不久,崔林这个人才被曹操发现了,曹操先是任命崔林为主簿,后任命为御史大夫。

到文帝时,崔林竟官至司空,封为安阳侯,成为魏国的股肱之臣。

成语故事大器晚成的启示

凡大器晚成的人无一不是从小就刻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才获得机遇而成功。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将来才能有更大的作为。当然咋面对他人的成功要耐得住寂寞,真正的人才都是经历过千锤百炼的。

成语故事大器晚成的延伸

注音】dà qì wǎn chéng

【出处】 《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解释】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

【近义词】: 老有所成,奇葩晚放

【反义词】: 年轻有为,青年才俊

【歇后语】: 百岁挂帅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