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知识
随着高考考试的来临,你做好历史的复习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历史复习知识以供大家学习。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走自己的路——提出的背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抓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领路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口号的提出: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
提出者:邓小平。 作用: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前提”,是立国之本。 贯彻不力导致的后果:1989年的一场政治风波。
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1.十三大(1987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坚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还规划了实现现代化目标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2.十四大(1992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我国规划了本世纪前进的航程,确立了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行动纲领。
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十五大(1997年9月):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为我们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吹响了号角。
2、中共十六大(2002年):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3、中共十七大(2007年):提出“科学发展观”。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提出(1953)
(1)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2)时间:1953年。(3)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特点:实现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5)实质:使生产关系的公有制成为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1)时间:1953年~1957年,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布局上集中在东北地区。(4)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①工矿业成就突出,建成了500多个重要项目。鞍钢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②农业生产任务也按计划完成。③交通运输业,铁路(宝成、鹰厦);公路(康藏、青藏、新藏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武汉长江大桥。④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⑤劳模-工业(王崇伦、赵梦桃);农业(李顺达)。
(三)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三大改造——①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原则是自愿互利;方法是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形式是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实质是把生产资料个体农民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致同农业。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是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发展为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政策是赎买政策。
2、历史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年秋北京)——(1)内容:首要任务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③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意义)。(3)影响:人大召开表明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政协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发挥作用。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1984年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发展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⑴背景:①反右派斗争的影响,党认为反右派斗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一些领导人误认为完全有可能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建设。②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为尽快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⑵提出和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⑶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客观上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追求高速度,也改变了八大坚持的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在总路线指导下中央开展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后果。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1)原因: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⑵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2)发动: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主要是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了高潮。这样,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3)影响:“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特点是“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制程度高)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评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但在探索中,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二、“反右倾”斗争(纠“左”中断,左倾错误继续发展)
⑴背景:1959年庐山会议(目的是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纠正“左”倾错误),彭德怀上书毛泽东,指出“大跃进”运动以来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毛泽东认为彭德怀的上书实际上是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右倾的表现。⑵标志:八届八中全会上开展了对彭德怀的批判并通过《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会后在全国开展“反右倾”斗争。 ⑶严重后果:①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②使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不良倾向在党内进一步发展。③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的时间更长,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
三、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后来的“反右倾”斗争。加上自然灾害严重及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四、左倾错误的纠正
(1)措施:①、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带头作自我批评;会议前后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但是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2)作用:党中央的这些,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五、十年建设成就(1956~1966)
成就:⑴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等大中型项目500多个。⑵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到1965年我国石油已经全部自给。⑶新修铁路八千多公里,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⑷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成功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结晶牛胰岛素。⑸1956年召开全国知识分子大会,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编制了科技发展规划。⑹涌现出王进喜、雷锋、焦裕录、向秀丽等英雄模范人物。原因:顶住国际反华势力压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