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主要内容_培根随笔主要内容简介

2017-06-15

《培根随笔》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培根随笔主要内容,供大家阅读!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著,分为《论美》《论善美与性善美》《论真理》《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述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论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培根随笔艺术特色

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在凸显人性追求的同时,所采用的构思手法也值得后世借鉴:第一,培根立意的思想深邃,长于议论。作者谈论问题往往单刀直人,一语中的。如《论善》一文开篇就是:“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第二段紧接着说:“……在性格中具有这种天然倾向的人,就是‘仁者’。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因为它是属于神的品格。”由于作者对事物有透彻的理解,因而谈论爽劲,切中肯萦。第二,作者在论述中非常善于旁征博引。无论是欧洲古代的历史典故,名人事迹,还是宗教经典《圣经》,作者都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十分耐读。第三,作者善于推论说理。读培根的文章,总是很习惯于顺着作者的思路走,它让你处处感到严密的思维,严谨的结构,精彩的议论,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第四,精妙的语言。在培根的论文中,语言无不充满哲理,充满形象的比喻,说理层层深人,精辟警策,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有诗一般的艺术效果。第五,行文自然流畅。由于是随笔小品,作者下笔时当行则行,当止而止,文风清新自然,如行云流水,决无拖沓冗赘之感。

培根随笔作品主题

《培根随笔》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

《培根随笔》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中获得熏陶指导,如:“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许多重要的人生命题,举凡真理、善、美、求知、革新、健康、习惯、幸运、厄运、时机、勇气、赞扬、爱情、家庭、友谊、青年与老年、自私、猜疑、嫉妒等,培根皆有精辟的论述。它让人思考自己所走过的路,提醒自己要善于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开创丰富的人生。

在这些对人的性格和行为具体的阐述里面,《论说随笔文集》独具慧眼地分析了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人的行为是如何被其自身第一性(即天性)、环境、习惯、教育所决定的;人是通过“教条和言语”,即通过不断的“以习惯和习俗为表现形式的实践”而达到自身的完善。

关于人性,《培根随笔》承认人性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在“论天性”中,培根揭示出:“天性常常是隐藏着的,有时被征服,很少会被消灭。”人的天性,无论它是可被感知还是不可被感知,总是存在并试图控制人。《培根随笔》认为,当人独处,拥有完全的隐私时,他的天性就能最完全地得以显现,因为他没有必要像在其它社交环境下,矫揉造作地伪装自己;当人正拥有强烈的情感,如愤怒、激情、兴奋等时,他的天性就会显现,因为激烈的感情使他忘记了控制自己。然而,就像天性总是想控制人,人反过来同样也总是“追寻着战胜自己的天性”。人在与自身天性的斗争中,因失败而感到沮丧,因胜利而倍受鼓舞。对于培根来说,人战胜自己的天性并不是通过暴力或“教条与劝说”,而是通过持续的“在帮助下进行的实践”来完成的。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人应该不断地自省,以免“实践”自己的错误。通过有自省的“实践”,人能不断战胜并改善自己的天性。这正如其所说:“一个人的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草,又能长成毒草,因此人应当时时浇灌前者而铲除后者。”

《培根随笔》同样清楚地解释了人的性格和行为受外界环境、习惯和教育的影响。例如,在“论残疾”、“论旅游”、“论婚姻”、“论学习”等文中,培根把人的性格和行为与其所在的环境联系起来。对于残疾人而言,他们所忍受的并努力挣脱的公众歧视能帮助他们获得巨大的精神动力,从而成为杰出的人。在这种情况,以及其他的许多情况下,人的性格和性情被视为环境和习惯的产物。同样的,婚姻被描述为能约束人,使人残暴的性情变得更加温和的一种力量。在“论婚姻”里土耳其人的例子中,正是他们对婚姻的厌恶致使“粗俗的土耳其士兵变得更加卑鄙”。培根认为:“缺乏对妻子和儿女的责任,单身男子会更加残酷无情,尽管他们会因钱财的宽裕而更加慷慨。”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有的人很坚定而有的人却不,答案在于他们的处境不同,因为坚强是逆境所赐之福,而脆弱是顺境所招之后果。“论逆境”得出结论:“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这是因为无节制的富裕与幸福只会挖掘出人的恶性,而逆境最能发掘出人的美德。”

关于习惯和教育,“论习惯和教育”强调:“行为则多半依从于平日的习惯”。习惯与教育被培根定义为人的“第二性”,同人的“第一性”一样影响着人性格和行为的形成。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做某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先天有这种倾向,而是因为他们已形成了这种习惯。

事实上,在《培根随笔》中存在着一种人的“第一性”与“第二性’之间的斗争,虽然人的第一性时不时地战胜“第二性”从而控制着人,但是一般情况下,“第二性”,即人后天的习惯和教育,在决定人的行为上还是处于主导地位。在“论天性”一文中,培根主张:“习惯就是能改变和制约人的天性。”在争夺控制人行为的斗争中,人的文化、习惯和后天的实践通常成为胜利者,而并不是人的天性和任何形式的言语与劝说。因为人们生长于不同的环境中,包括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社会活动实践中采取不同的方式,以及不同的教育及经历,就塑造了不同的性格,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因此,正效应的一面,习惯可以赐予人以坚强而具美德的性格,“使人能忍受极大的苦难艰辛,接受许多牺牲”;负效应的一面,习惯能导致软弱而充满缺陷的性格,诱导人做出一些残忍且非人道的事。因此,问题并不在于人的天性与习惯之间的斗争,而在于以“习惯对付习惯”。

培根认为,尽管习惯要比其他影响行为的因素作用大,但通过知识、实践和新习惯的力量,人能够根除那些使性格和行为扭曲的旧习惯,并用新的习惯将它们替换掉。在“论习惯和教育”中,培根认为:“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仲裁者,人们应不惜一切地获得好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能通过学习和练习而趋于完善,人的习惯同样也能这样。很明显,培根非常重视后天学习和实践在改善人天性和旧习惯中的作用。好习惯的建立依赖于一个长期知识的积累和对新的正确做事方式的不断练习的过程。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