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作用

2017-03-01

陈氏太极拳的养生功效不仅在国内成为潮流,在国外也有很多人喜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氏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作用。欢迎阅读!

简述陈氏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作用

陈氏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拳种之一,也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陈氏太极钱是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创编而成。

因此,练习陈氏太极拳可以平和阴阳,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全面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各项生理机能。

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实践证明,练习陈氏太极拳对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 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显著的作用。那么,练习陈氏太极拳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第一,练习陈氏太极拳要重视动作技术的规范性

可以说陈氏太极拳在防止疾病、健身的功效直接是来自于陈氏太极拳的动作本身。所以练习陈氏太极拳一定要做到动作正确,这样才能有效果。

大家知道,陈氏太极拳的动作要领是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坠肘、以腰为轴、肢体沿弧线运动;劲力要求是:缠丝劲要节节贯穿,周身一致。那么这些要领和要求对防病、健身又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不妨作以下分析。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坠肘”,那么我们的颈椎、腰椎、尾椎就会相对拉长、舒展。

而我们的中枢神经就是贯穿于我们的脊椎中间从大脑连接于我们的肢体各部的,因为颈椎、腰椎、尾椎相对拉长、舒展,神经传导就会更加通畅、大脑和肢体的神经反射速度就会加快。

颈椎和腰椎疾病大多是由于相邻的椎间盘长时间处于受力不匀的情况造成的,因此,在练习时要保持身体平衡,这样身体才能受力均衡。

再加上“以腰为轴”的旋转运动,就会改善它们之间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防治关节疾病的功效。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我们的颈椎、腰椎、尾椎被相对拉长的同时。

我们的胸、腹腔也就会相对扩大,那么胸腹腔内的心、肝、肺、脾、肠、胃、肾等内脏器官就会恢复到相对原始的状态,再加上“从腰为轴”的旋转运动,就会对这些脏器起到有效的按摩作用。

从而使呼吸系统、微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因此也就达到了防病、治病的健身效果。其次演练陈氏太极拳的劲力方法要正确。

只有演练的劲力方法正确,才能真正体现陈氏太极拳的拳种特点,也只有演练的劲力方法正确,才能真正达到防病、治病、健身的目的。陈氏太极拳以“缠丝劲”为主要表现特征,并要求劲力要节节贯穿、周身一致。

可以说,“缠丝劲”也是使陈氏太极拳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主要原因之一。“缠丝劲”是一种螺旋式的劲力方法,这种劲力方法可以使血液循环加快。例如:我们用手握住一根塑料水管一端,里面充满水,然后抢摇水管,让它成螺旋式运动。

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水管里的水会加大对水管壁内侧的压强,并加快向远端流动。其实我们在练习陈氏太极拳的时候,“缠丝劲”所产生的效果和上述例子是一样的,只是速度不会那么快,效果不会那么直观而已。

在陈氏太极拳中,弧线的肢体运动和螺旋式的“缠丝劲”相结合,使劲力节节贯穿于周身各部,不仅可以使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快,而且可以加大对血管内壁的压强,从而增加血管弹性,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血液供养以及加快微循环代谢。

所以练习“缠丝劲”可以达到健身的效果。练习陈氏太极拳的人大多数会遇到这种情况,练拳会出汗,甚至会大汗淋漓,但不会气喘嘘嘘。这就是血液循环供养加快、微循环代谢加快并通过汗液把代谢物排除体外的结果。

这也是陈氏太极拳防病、治病、健身的一个具体体现。“以腰为轴的肢体沿弧线运动”和“节节贯穿的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防病、治病、健身的基础内因,因此每一个陈氏太极拳爱好者都应该特别注重这两方面的修炼。

第二,练习陈氏太极拳要注意因人而异

过去有人认为老人和体弱多病的人不适合练习陈氏太极拳。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就其防病、治病、健身的效果来讲,陈氏太极拳适合于各个年龄段和各种体质的人来练习,而且效果显著,只是要注意因人而异而已。

因人而异的两大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因势因时因地而异

练习者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和体质情况来决定动作架势的高低和动作幅度的大小;年龄适当和体质较好的人可以尽可能把动作做得能高即高、能低即低,动作幅度也要符合常规要求。

例如,在做“雀地龙”的时候,腿要仆地;在做“金鸡独立”的时候,手要伸展充分、膝要提至足够高度;在做“转身摆莲”的时候,腿的外摆幅度要到位等等。年龄较大和体质较弱的人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但一定要注意动作的正确性。

在做“雀地龙”的时候,腿可以不仆地,但不要低头撅臀;在做“金鸡独立”的时候,手要尽可能伸展、膝可以提得不那么高,但不要弓腰弯背;在做“转身摆莲”的时候,腿的外摆幅度可以适当减小,但不要千腰够脚等等。

其次,为了防病、治病、健身、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些单独的动作架势来练习。例如,老年人为了提高腿部力量和身体的协调性,可以选“前蹚拗步”和“倒拳肱”等动作来做单独的或连续性练习。

为了防治颈、腰椎疾病的人可以在原地或配合步法连续做“云手”动作,并且可以适当加大“云手”和转身的动作幅度,这样不仅可以防治身体各部位的关节疾病,还可以通过身体的协调转动,对内脏产生按摩作用。

从而改善内脏器官的各项功能,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另外,在现实生活当中,有的人有比较固定的锻炼时间,但也有一些人因为工作等原因并没有相对固定的锻炼身体的时间。

那么,对于那些练习陈氏太极拳的人来说,如果可以在公园、广场按照参加晨练当然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那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来安排自己的练习内容或动作架势。

例如:在办公室,就不可能随意练习,但是可以根据当时的地点情况,把单个的动作作为练习内容。在工作间隙,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站起来做一做“金鸡独立”来锻炼一下自身的腿部力量和控制平衡的能力;也可以练习一下“双手缠丝”或“云手”。

这样既可以消除疲劳,又可以防治颈椎和腰椎疾病。在和朋友聚会的时候,可以探讨一些太极拳理论也可以练习一下推手,这样既可以促进思想的交流又可以提高拳术技艺,可谓是一举两得。

练习陈氏太极拳贵在坚持,只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就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并达到防病健身的目的。

其次要注意因目的因能力而异

也就是说练习者还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和自身的能力等因素来决定练习中的个人标准。有的人是为了比赛,有的人是为了健身;有的人拳龄时间长,有的人拳龄时间短;有的人身体素质好,有的人体质差;有的人身体健壮,有的人身体有病。

这样,各人在练习能力方面就存在个性的差异。我们知道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松活弹抖、蹿蹦跳跃是陈氏太极拳的一些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比赛、技击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健身来讲,适当地淡化一些这方面的要素也是可以的。

有的人只练习陈氏太极拳拳术套路,有的人兼习器械,也有的人偏爱于推手。在练习过程中,有的人发劲干脆、蹿蹦跳跃、节奏明显;有的人不发劲、不做跳跃动作,动作柔和、缓慢缠绕。有的人整套练习,有的人只是选一些动作反复演练。

在拳术功力和目的等诸多方面各人之间彼此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内容选择、难易程度和动作规格、动作量多少等方面,大家不要有强求统一的想法,只要力所能及、符合本派技术要求就可以了。

只要演练的拳架动作正确,缠丝劲力顺畅、能够符合阵式太极拳拳理、拳法的基本要求,那么就应该给予肯定。

第三,练习陈氏太极拳要注意量的适度和量的积累

练习陈氏太极拳,运动量一定要适度,既不要过大,也不要过小。陈氏太极拳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运动量过大会对身体产生伤害。

即使是为了比赛,运动量也不应该过度超量。除了整体运动量不要过度以外,还应该注意身体局部运动量的适度,特别要注意下肢受力不宜过度,以免膝关节形成运动性损伤。

健身者更应该注意运动量要适度,一般情况下,练习时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练习后以感觉不累为原则。另外,练习陈氏太极拳还要注意量的积累,在注意每一次运动量适度的同时,还要注意运动量的长期积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该长期坚持。

只有量变才能有质变,太极拳健身也是一样,只有长期的运动量积累才能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第四,练习陈氏太极拳要注重养生

养生是指全面提升生命的存在质量,它不仅包含防病、治病、健身的内容,还包括修身养性的深层涵义。学练陈氏太极拳,不仅要注重防病、治病、健身,还应该注重个人的修为。在陈氏太极拳的传统理论中,包涵了许多优良哲学思想。

其中,一些哲学思想不仅对提高技术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可以超出指导技术的范畴,延伸到个体指导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的现实生活当中。例如:“立身中正”、“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等。

陈氏太极拳独有五大特点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一种,根据自身的拳法将呼吸和吐纳结合到一起的拳法。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

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什么是经络呢?它其实就是遍布在我们的人体内的气血的通路。

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

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

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什么是推手呢?推手就是一种综合性的使用的技击手法。

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

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

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4、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创的成就之一。

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 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5、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

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

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推手技术水平。

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陈氏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作用相关文章:

1.陈氏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2.太极拳的养生健身八大功效

3.陈式太极拳的健身功效

4.陈式太极拳24式的健身养生作用

5.马虹陈式太极拳养生作用

6.陈式太极拳小架健身养生的作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