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人才管理艺术
导语:领导者的用人艺术,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择人艺术和人才管理两个方面,也就是“知人善任”了。要“知人”,首先要对所需、所用之人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在“知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择”合适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讲,“知人”即为“择人”了,因而“知人”就成为领导者用人的第一要素与前提。
领导者的人才管理艺术
“知人”—领导者的择人艺术
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曾说过:企业或事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既然人才资源是如此之重要,那么作为一个领导者就必须有择人艺术。如何能在有效地“知人”并“择人”,笔者认为至少有两点是领导者应该掌握的。
首先,领导者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的长处。只关注人才的短处,是很难发现企业所需的合适人才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即这个道理了,一个人即使是“寸”也有“所长”的一面,领导者必须将其发掘出来并加上合理的运用,才算是艺术地“知人”和“择人”。
其次,伯乐虽然在“择人”的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毕竟个人精力有限,伯乐再尽心尽力,其相中的人也是有限的。因此,企业更需要的是制定出人才的机制。
正如《基业长青》中提到的,领导者应是一位优秀的时钟设计师,而不仅仅是报时者。企业领导者建立和完善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择人”机制,让一匹匹千里马自己亮相也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大师、GE前CEO韦尔奇对择人艺术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挑选最好的人才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领导者的工作,就是每天把全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延揽过来。韦尔奇提出了著名的“活力曲线”:一个组织中,必有20%的人是最好的,70%的人是中间状态的,10%的人是最差的。
这是一个动态的曲线,即每个部分所包含的具体人一定是不断变化的。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随时掌握那20%的动向,并制定相应的机制在70%的“中间者”中发掘出有特长的人才,从而使20%的优秀者不断地得以补充与更新。可见,韦尔奇在择人艺术方面更为注重在制度的保证下,从公司内部发现优秀的员工。
(一)识人先识己
1、克服求同弃异的排他心理
有这种心理,只喜欢与自己兴趣爱好,志向相同的人,无形之中,在对待人才的使用上,给领导者自己拟下一个圈子,这样既阻碍自己的视野,同时容易形成一切以领导者兴趣,爱好为主,以工作为人人的现象,不利于领导者的工作的顺利开展。
2、要克服狭隘的嫉妒心理
害怕“功高震主”,对有才能的人见贤思妒,视而不见,这是领导者对自己驾驭能力信心不足的一种表现,一方面不利于领导者自己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不能人尽其用。
3、工作出发,增加相容性,贵和不贵同
收集人才一切应从工作的角度出发,由于各人水平,阅历年龄所教育程度不同等原因,其性格、爱好,看问题的角度及工作方式、方法等均会多样性,在这一点上,领导者应有宽广的胸怀和客观的态度,只要在原则问题上,工作目标上一致,就不应排斥对人才的使用。
(二)识人要识心
事物是旁观者“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考核领导者事业的成败,首先用事实来检查他所用之人是唯贤、唯亲,是人才、奴才,还是庸才,就可以推断领导者的贤或愚,或别有所投,善于选贤任能,为人才登上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这才是一个领导人应有的气魄和品质,也最衡量领导者一个重要标志。
在人才选拔上任人唯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都有过行政组织领导者任人唯亲,导致行政组织内部近亲繁殖,帮派林立,最终导致行政系统内部严重危机以致灭户的结果。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科学的领导者,必须摒弃私心,惜才爱才“亲贤臣而远小人”唯才是举,选择出最优最佳的人才,使下属的作用发挥更充分。
(三)识人要领
事在人为:做事之前要先读懂人
成大事者先识人;人际交往先读人;努力摘掉有色眼镜;见树木更要见森林。
人为主:从第一印象看人;从笑容来断定你的心;以发型来判断对方;从帽子的选择上来判断他人;由眼镜观察对方;从领带断定对方的生格。
相由心生:从性格上洞察人心
“善任”—领导者的人才管理艺术
天下无无用之才
(一)要有正确态度
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用人所长应做到:
1.善于发现,不能“一叶障目”
一个下属可能有许多缺点,但有一项优势,而且适应工作的一方面,领导者应当善于利用下属的优势,并创造机会使其充分发挥,以弥补其它方面的不足。
2.善于运用,充分发挥人才特点
每个人在社会中生活都需要有一个最佳位置,但往往不能一发到位,这就需要领导者帮助他们找到最佳位置,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个性与成就的关系大于智力与成就的关系,根据个性特点,人才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意志型人才,主要表现为目标明确,在追求既定目标时,坚定果断,知难而止,能排除困难完成任务,但这种人才较主观、固执;
第二种是情绪型人才,平易近人,适应性强,自尊心强,但不够冷静,易冲动;
第三种是理智型人才,遇事冷静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不易为人了解;
第四种人是外向型人才,情感外露,容易与人所知,但思想不够深刻;
第五种人是内向型人才,处事稳重,不善表达;
第六种是顺从型人才,主要表现为性格温和,容易接受上级回来的意见和建议,群众关系好,但没有主见,决断能力差;
第七种为开放型人才,主要表现为思想开阔,创新意识强,有开拓性,但勇往直前,对不同的人才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发挥人才的长处,克服人才的短处,应该据不同人的特点,配备不同的工作岗位,不断提高,人才使用效益。
另外,在人才的配备上,要依据人的不同特性,合理配备,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用,用其所长,达到最佳组合,要根据不同职能要求,安排不同类型的人才,同时,不同个性的人才根据个性的弱点配备能克服这种弱点的搭当,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同时能把个性特点对组织的损害程度降低,真正做到避其所短,扬其所长。
近代诗人龚自珍有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经过“知人”与“择人”,领导者已掌握了一定的人力资源,那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当然不是。如果领导者用人拘于一格,老天“不拘一格降人才”又有什么用?因此,人才管理艺术是领导者择人艺术的自然过渡,也是人才真正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毫无疑问,如何管理人才也是一门艺术。那么,领导者如何才能做到“善任”人才,也即如何实行有效的人才管理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看法。
(1)领导者须“人尽其才”
对于人才管理,现代领导者首先必须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对人才有合理分配和调度艺术。面对更复杂化的环境,领导者只有广泛地汇集各方面的人才才是制胜之道。正所谓“集合众智,无往不利”,这是日本著名的松下集团老板松下幸之助先生的至理名言。一个人的才干再高,也是有限的,且往往是长于某一方面的偏才。
而将众才为我所用,将许多偏才融合为一体,就能组成无所不能的全才,发挥出无限巨大的力量。例如,历史上看似一无所长的汉高祖刘邦是将知人善任发挥到极致的古代领导典范。刘邦市井出身,文不及张良萧何,武不如韩信,却能驱策自如,善于发挥各自所长,用人到位,最终成为汉代开国帝王。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人尽其才”呢?
首先要求领导者要不搞集权,敢于知人善任,放手管理,领导者需要有博大胸怀和谋略家的远见卓识。
其次,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为人才管理提供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保证。
第三,作为领导者,要敢于提拔开拓进取的人才,重视胸襟宽广的人才,不拘一格用各种合适的人才。
最后,领导者应充分重视人才管理,把管人艺术提升到相当的高度,应认识到人才管理是每天都必须思索的大事。如果说无人才可用是一种无奈,而有人才放而不用、或有人才不知如何用则就是一种悲哀了。
(2)领导者用人也要“疑”
俗语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现代企业由于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却不得不“用人也疑”了。当然,这并不是对员工人格的怀疑,而是因为:
(1)一个员工可能不胜任目前的岗位,但却能在别的岗位上干得很出色,也即领导者未做到“人尽其才”;
(2)多变的环境使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职员都能胜任称职,考核与监督会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这才真正体现了对人才的呵护与爱惜;
(3)人才应是与时俱进的,员工目前或者是一个人才,但不能保证永远都是人才,知识老化是人才成长最大的致命伤。
尽管存在此种种人才之“疑”,但企业要发展,潜力终归还是蕴藏在每个员工之中的,如何运用“疑”人来发展企业,关键在于领导者的人才管理艺术。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需要领导者的挖掘和培养,运用知人善任的艺术寻求员工更恰当的工作岗位,同时应用规范的人才考核与监督机制来促进人才的成长。
而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职员进行长期地各种业务知识、技能技术的培训,大面积提高职员综合素质,不断满足职员自我素质提升的高层次需求,从而焕发出无穷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这种动态的人才组合中,使企业拥有不断发展壮大的推动力和坚实的人才基础。
海尔的张瑞敏在“用人也疑”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张瑞敏认为:市场在变,你今天强,未必永远强;我用你,同时也怀疑你、监督你,这才是对人才的爱护。海尔有个著名的“8号会”,就是在每月8号,海尔都要召开干部考核例会。考评结果全部用分数体现,并在职工餐厅门口公布。一年内,所有的分数加减相抵,如果达到-6分者,该干部将被淘汰。海尔正是通过这种反古训的用人新理念来提升海尔员工的素质,同时也达到加强海尔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目的。
“用人也疑”的艺术被GE的韦尔奇运用到了一个可谓“极端”的地步。当IBM等大公司大肆宣扬雇员终身制的时候,韦尔奇却大刀阔斧地着手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和冗员,将原来8个层次减到4个层次(甚至3个层次),并撤换了部分高层管理人员。无论是在GE内部,或是公共与媒体,都对韦尔奇的做法产生了质疑,甚至是反感。
但多年后,GE的发展证明了韦尔奇决断的合理性:在一个越来越充满竞争性的世界,游戏规则在发生变化,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成为安全的就业天堂,除非它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GE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终身就业,但能保证让他们获得终身的就业能力。韦尔奇的用人也“疑”理念不仅是为企业的永续发展负责,同进也为员工的职业生涯的提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尽管这种过程是痛苦的。
(3)保持与下属的友好关系
在经典的组织理论中,我们了解到领导者的权力来自于两个方面:结构权力与非正式权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需要对外部环境做出快速反应,企业目标的实现也更大程度地依赖于员工的支持与努力,这种支持与努力应该是发自员工内心的,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敷衍。所以,领导者的权力将更多地来自于非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权力,而其中最根本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要求领导者与员工建立友好的关系。
在现实的企业领导实践中,领导者的各项工作目标、决策和意图都是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领导者与个人交往,特别是与下属交往的水平将不可避免地影响领导者管理效能的发挥。这很恰当地解释了为什么有的领导者能顺利地实现预定的目标,而有的领导者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却遇到来自下属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在与下属交往中,低水平的交往常常是单纯靠权力、地位和行政命令。
这种交往不但不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气氛,反而会使下属感到不快,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将大大降低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效应,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必将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而高水平的交往则伴随着情感交流,这种交往使人心情愉快,充满着信任、支持和谅解,因而信息传递和反馈效应也就会大大提高,领导者与下属在融洽的氛围中可以更顺利地达到企业的最终目标。所以,保持友好关系是用人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