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是七年级生物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案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解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1.尿的形成过程。
2.对资料的分析和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准备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和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1.排泄和排遗
凝神专听,产生好奇心,猜测。
阅读思考,知道排尿、排便是为了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通过阅读能区分排泄和排遗,知道其他的排泄途径。
创设课堂气氛。提问:同学们在每天的课间时不时地都要往一个地儿去。这地点是哪里?去干什么?人为什么要排尿、排便?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引言。
带着问题、疑惑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设疑,引入新课:你想知道尿是怎样形成的吗?请让我们走进本节课吧! 学习新知识。
2.泌尿系统的组成
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模型,四人一组,分组讨论相关问题,记录并交流讨论结果。
2.1通过观察,结合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2.2提问:
2.2.1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2.2.2尿是在哪儿形成的?这个器官与血管相连吗?有哪些血管?
2.2.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鼓励其他学生回答。
在总结后质疑;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3.尿的形成
3.1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对质疑进行思考。观察肾的内部结构课件,对肾的内部结构做大致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了解肾单位的基本组成。
出示动态的从肾剖面到肾单位的放大的课件,结合课件讲述,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肾和肾单位;
提问:你能大致描述肾的内部结构吗?采用竞赛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对学生的描述给予积极评价。
推测,带着问题进行资料分析。
3.2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在尿的形成过程中对血液有过滤作用,肾小管对水和营养物质有重新吸收的作用
四人一组,认真阅读资料,对P82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充分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并结合观察肾内部结构的课件,推理、讨论、表达、交流。
质疑:血液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血液会不会发生变化,血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展示肾的内部结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肾小球、肾小囊壁和肾小管的功能。
引导学生:比较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有什么变化,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作用?
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却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
肾小管对营养物质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
排尿主要排出的是多余的水、无机盐以及尿素。
阅读课文,加深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和肾的各种结构的功能。
4.尿的排出
4.1阅读P83课文中相关段落,了解尿排出的过程,再度思考教师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加深理解排尿的意义。
4.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82第一、二段,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质疑给予积极评价,并鼓励其他学生解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83第二、三段内容,再次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尿排出的过程和意义。
练习
当人们患病时,医生往往会检验病人的尿液。你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想一想这有什么道理?在某人的尿液中发现有较多的蛋白质,想想看这可能是肾的哪一结构发生了病变?如果发现有葡萄糖呢?
结合学生的反馈做出总结:
布置预习作业
访问有经验的农民,了解人粪尿和化肥的优缺点以及各自在农田中的施用情况。
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密切,充分协调好课堂教学多重关系,能促生教学资源,打造生物高效课堂。
一、解读教材,拓展学习内容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学习内容展开深度解析,要从教材解析中找到教学设计突破的角度,通过学习旧知展开引导,形成新旧知识的有效对接。教师深入教材内容研究,为教学设计做好充分准备,也为课堂教学生成做好预设。如在学习《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时,为让学生有更多直观感知,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介绍人体泌尿系统构成。学生看得非常投入,教师针对视频内容展开讲解,然后拿出猪肾进行实物展示。学生都充满好奇地进行观察,教师给出具体引导。很显然,教师对教材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度解剖,为学生准备了相关视频,还专门找来实物进行展示,为学生深入学习创造条件。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许多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形成重要的教学成长点。教学生成呈现动态特征,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当教学生成出现时,要及时捕捉、及时处置,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生成的价值和作用。
二、创设情境,生成灵动课堂氛围
初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要注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在激活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期待教学生成的涌现。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生物学故事、引入谜语、列举生活案例、提出悬疑性问题,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文字、视频、动画、音频等材料信息,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渲染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积极性一旦被点燃,课堂教学就自然进入到佳境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学习创设适宜环境。在学习《血液和血型》时,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先提出自主学习思考题:血液是人体的什么组织?它有什么功能?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血细胞包括哪几种?血浆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血常规化验检查的项目主要有哪些?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并自发进行讨论。在展示时,有学生说血液由水、蛋白质、葡萄糖、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等成分组成。于是,教师拿出一个装有鸡血的试管。血液已经开始出现分层现象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很快给出解答:试管上部为血浆,中间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面为红细胞。教师给出肯定评价。学生回答问题难免出现偏差,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教学契机展开引导,使教学快速步入正规。
三、锤炼语言,激活课堂教学因子
生物学课堂教学涉及众多学术概念,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准确、缜密和富有逻辑性。为提升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在教学引导、与学生互动时,教学语言要生动、幽默。教师语言与自身性格特质有密切关联,这也是个人魅力的具体展现。锤炼教学语言,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教师语言设计是一门艺术,面对同样的教学问题,不同教师会用不同的教学语言进行解读,其教学效果呈现出差异性。这就说明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教学语言的优化设计,从教学引导展开突破,为课堂教学生成提供肥沃土壤。在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时,教师展示图表,让学生猜一猜其中未知的成分:我们每天都要呼吸空气,这些空气包含哪些成分呢?学生回答:空气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组成。教师追问:我们吸入的氧气占21%,那呼出气体中还有多少氧气呢?吸入的氮气占78%,呼出的氮气还有多少呢?吸入的二氧化碳为0.032%,那呼出时二氧化碳占多少比重呢?吸入时还有0.5%的水蒸气,呼出时水蒸气会增加还是减少呢?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猜想。从教师语言设计可以看出,为追求语言的个性化特征,教师故意不用同一句式发问,就是要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学生面对教师的个性化发问,也不会产生审美疲劳。促生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意识。教师有效整合教学生成资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度,赢得课堂教学的主动权。
作者:王波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