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四时养生

2017-03-23

《黄帝内经》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洲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所谓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又称为养性、摄生。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四时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

四时养生法的介绍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说,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今人若想养生,自当先从四时养生之理查之。传统养生理论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而自然气候的变化,关系于阴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和五脏之气的协调。因此,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变化是同一道理。同时又认为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这就是“天人一理”、“人身一小天地”,以及“天人相应”和“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一体”观。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里的日月,是指日月的运行,也就是天体的运动、气候的变化。

“天、地”,古人是指整个自然界而言,“天地一体”就是说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关于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论述,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就是说,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目互依存的。天地之间有四时五行的变化,产生各种不同的气候,在不同的气候下,一切生物有生长、发展、消亡的过程,人体五脏也有不同的变化,产生喜怒悲忧恐五态。“四时”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气候各有特点,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这四个季节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没有生长,就无所谓收藏,也就没有第二年的再生长。正因为有了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关于这一点,传统养生是这样解释的,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谓“四时阴阳”,指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于一年中阴阳气消长所形成的,故称“四时阴阳”,例如冬至一阳生,由春至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一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由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生长的规律,因而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根本,即指万物生和死的本源。

“六气”是指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这六种气候是一年四季气候消长进退变化中产生出来的,它们虽然各有特点,但又是互相调节的,因为有了这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才有一年温、热、凉、寒和生长收藏的阴阳变化,所以自然界的气候可以互相调节,以利万物的生长发育,并使整个自然界气候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整体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是有规律的,遵循和利用这个规律,维持阴阳动态平衡,对人类有益,破坏这个平衡,则会“灾害至矣”。

从这里我们可看出,人与自然界确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界的复杂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关于这一点,《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这里的东、南、中、西、北是五方,风、热、湿、燥、寒是谓五气;木、火、土、金、水,是谓五行,酸、苦、甘、辛、咸是谓五味;肝、心、脾、肺、肾是谓五脏,这里的五脏,中医认为是代表了人体以五脏为主体的适应自然五方、五气变化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人体的五大系统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五行等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了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与自然统一的观点。在生理方面,不仅要从人的整体活动中去认识、研究各脏器的功能活动;还要看到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病理方面,不仅要从整体来分析、研究局部的病变,还应注意到自然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在诊断方面,不仅不要孤立地看病,而应当看到整个病人,还要看到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在治疗上,就必须从局部推测整体,从整体来调整局部的病变。那么,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又是如何具体地影响人体的呢?

在精神方面,《黄帝内经》里专门有一篇是讨论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精神活动影响的,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对于此篇,《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气、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态也。”著名医学家吴鹤皋也说:“言顺于四时之气,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所以篇名川“四气调神”。这里的“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四时气候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主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间取得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在五脏方面,《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里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的问题,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在《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则具体他说:“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此外,在《黄帝内经》里还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的明文记载。事实上,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就拿夏季来说,夏季是人体的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尤其是室外活动特别多,而且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再加上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特别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这样,就使得体内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环加快,出汗亦多。因此,在夏季,心脏的负担特别重,如果不注意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损害。由此可见,中医提出“心主夏”的观点是正确的。

对人体疾病方面,《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意思是说,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界六淫气候的变幻和转化所致。古人将“风寒暑湿燥火”总称为“六气”。六气是气候变化的正常现象,对一切生物是有利的,也是必需的,如果气候正常,人又顺之,则两相得宜而健康成长;如果人不能顺应四时六气而逆之,就会出现贼害现象而罹致疾病。另一方面,如果四时气候不按一定的顺序和程度发展,则可发生太过或不及,就如《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里所说:“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凡时令已到而相应的气候未到,或时令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到,这些反常现象对一切生物都是不利的。古人称这种太过与不及的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说:“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为非常,非常则变矣,变至则病”。意思是,人若与天地四时之气不相应,则将发生疾病。一般他说,六淫邪气致病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六淫邪气多从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都从外部感受而发病,故把六淫列入外因中,并将六淫引起的疾病统称外感病。二是外感病的发生往往呈季节性,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可见它与时令关系比较密切,故又称“时病”。三是六淫致病,病初常有发热,故又有“外感热病”之称。四是由于时令不同,不同的气候变化将影响不同的脏腑,如《内经素问·咳论》里说:“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本句大意是,人与自然界是相参应的,所以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感受寒邪而致病,其轻微的,则为咳嗽,病邪较重的,则邪气入里面发生腹痛和腹泻。因此,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气;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气;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气;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气;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气。五是风寒暑湿燥火在致病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影响,互相转化。

总之,四时养生之法,先要知时,次要知理,时理俱知,内外相宜。祖国传统养生,博大精深,发扬国粹,利乐苍生。

四时养生之夏“长”

夏天养生的关键——“养长”

万物经历了春天发陈的阶段,进入了欣欣向荣的夏天,这个时候是万物生长的最佳阶段,鸟儿身上的旧毛已经褪尽,树木稻谷像拔节似的疯长。所以人生之阴阳气血也进入了一个旺盛生长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夏日的阳光,去经受风吹雨打,所以要“无厌于日”,一些爱美的女性,常在炎炎夏日里想尽一切方法来遮阳,其实早上九点之前和下午四点之后的阳光还是可以晒晒的,这时候的太阳对皮肤伤害并不大,况且我们的身体也需要这些来自于太阳的能量。另外就是宁可扇扇也不轻易吹空调,要让人体之气“泄”,这个“泄”不是“漏掉”的意思,而是发泄的意思,就是让身体的正气达“华实”之境,什么是“华实”呢,就是开花结果的意思。

这就是“养长”,所以《内经》原文里讲“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是夏天养生的指导思想。

夏天养生重点脏器为心

中医理论中,夏天对应的脏器是“心”,主气是“少阴君火”,大家可以看夏天的万物是一片欣欣向荣之象,是万物华实之象,是华英成秀之象。这也是“心”的形象,为“火”相,中医讲“火曰炎上”,夏天常常发生口鼻咽喉等上部上火的情况,这也是我们要注意预防的。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它的作用就是“主神明”和“主血脉”,像国君一样,只管发展经济和制定发展纲领,至于其他事务,有将军、宰相等各司其职,所以夏天养心就是要养“长”。

“心”的养护在夏天来说很重要,“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心的功能弱了,会引起面色无华,少气懒言,没有精神,夏天心脏阴血虚弱的人很容易失眠,天未亮就醒了。这是虚证,我们在夏天应该好好养“心血”。

而心的实证最大的表现就是“心火”旺盛,这类人一般睡不着觉,口舌长疮,但是吃很多寒凉败火药还不好,反而用一些滋阴之药才能平息。“心火”属于“少阴君火”,类似于“元阳之火”、“三昧真火”等,不是少阳小肠火、阳明胃火,因此,清热泻火药起不了多大作用,从而有了“引火下行”的说法。例如:在足心“涌泉”穴贴敷大蒜(这个对小儿发烧有一定作用,愚曾试用过几例,效果还比较理想),此为辛热之品,可引“君火”归位。另外,还可以使用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法。

夏天养生之饮食

夏天要“养长”,要防止心的“阴血虚弱”和“心火旺盛”的问题。吃东西宜少“苦”味,多“酸甘”。因为苦者燥湿,易伤阴;而“酸甘”味的东西具有滋润(中医有“酸甘”化阴的说法)的作用,以防少阴君火过旺之势。那些平时就“心火旺”的人,也可以配少许“苦”味之物,并配以“引火下行”的东西。

夏天适合的食物,如大葱、龙眼肉、山楂、西红柿、莲子银耳粥、引火下行的大蒜、还有“姜”,老百姓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需要提醒的是,此处是“生姜”而不是“干姜”,虽其为一物,但性味截然不同。

女性顺四时而适寒暑

对应四季,月经干净的第一到第七天内(后一周),雌激素分泌充盈,子宫内膜得到足够的营养发育,这是夏天的像(长)。因此,在月经后一周,我们着重健脾化湿,令脾健康、有序运转,为人体运化水谷精微、强健气血,统摄血液循环。脾好,很多女性月经不调、便血、赢瘦、崩漏等症都会自然好转!

而一天也有春夏秋冬。一天的四季划分以9点和3点为准,凌晨3点为立春,叫日春;上午9点立夏,叫日夏;下午3点立秋,叫日秋;晚9点立冬,叫日冬。夏长,主养心。

女子天癸,是影响人体身体、发育和生殖的一种阴精,遵循四季调神之论生、长、收、藏,方能使女子五脏安宁,各归其位,各司其职,使元气足、月事顺、容颜丽!四季养生,“顺四时而适寒暑”,调出如花似玉。

温馨小贴士:

首诗有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淡泊宁静的心境很重要。

老子曾说:“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离利欲、荣辱远些,存些真心,留些淳朴,淡泊、宁静就近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