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风景摄影构图误区
摄影艺术的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摄影造型语言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风光摄影的构图议论,供大家参阅。
风景摄影构图误区
内容摘要:摄影构图是组织摄影视觉艺术语言的重要工具,也是表达摄影作品思想的重要因素。通过摄影构图可以将各类散落的元素组合起来,以更为丰富的样式和方法来展现生活、情感、风景和事实,因此摄影艺术中将构图作为创作的重要环节,不同类别的摄影,不同题材的摄影,往往决定了该类别或该题材摄影师的定位,诚然,构图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摄影构图将分散的各种摄影元素有机的加以组合,形成特定形式上的构图,进而表现摄影的美感。摄影构图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呈现形式均会有不同的摄影表现。文章就摄影构图与摄影表现展开分析,探究摄影构图的意义,从而为更加合理地认识摄影构图做出说明。
19世纪,俄罗斯有一个著名风景画家,他外出写生的时候常常带着一把斧子,这可不是为了开路或者防身之用,而是为了将画面上不需要的
树木或者藤蔓用斧子砍掉。由此可见,构图,也就是经过人为选择将有用的东西排列在画面上。虽然摄影师无法自如地对各个景物进行人为
的摆布,但是可以利用摄影镜头以及拍摄视点的变化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聚焦和选择。摄影构图的基本要领就是:一个吸引人的好主体+尽可
能简单的环境。"摄影是减法",只有将影响主体表现的景物去掉或者虚化掉,才能得到一张好相片。
摄影艺术的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摄影造型语言美。构成摄影艺术造型因素的形、线、光、色,经过摄影者的综合修养和艺术创造形成了美的规律,并在千变万化的形态中,寻找出美的表现点。在摄影拍摄中,充分地发挥摄影器材的优势,选择好的构图,恰到好处地运用光线,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失败。自然风景的表现千变万化。四季不同的阳光、气候、气象条件引起的日时变化及自然光的绮丽色彩等都可导演出各式各样的自然风景。对自然风景中静的世界、动的世界、严峻、刚毅状态的表现,因摄影者感受不同而不同。在自然风景摄影中,摄影者的感性非常重要。它与作品的个性紧密相关。在构建摄影形象的过程中,摄影构图是摄影表现的关键,它将摄影中有限的元素加以综合,从而实现在摄影表现上的无限可能。
下面有几点摄影时的技巧和构图希望可以和大家探讨。
1:饱和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不少照相机的“拍摄菜单”中关于“影像优化”选项里都有专用的“风光摄影”
选项,选中后拍摄的图像色彩会比较艳丽。因此,有摄影者误以为风景照片的饱和度要高些比较好,所以大都喜欢将照片饱和度处理得很浓郁,如图1。其实,风景照片也要针对不同题材来确定最终的色彩饱和度,并非饱和度越高就越好。与之相反的是,有些照片的饱和度甚至还需要作适当的减弱,要以淡雅的色彩来展现风光的魅力。例如,那些表现江南水乡风光,表现雾气雾景的照片,包括反映某些历史遗迹、苦迹的照片等,因为未必需要高饱和度,有时候摄影者还可故意将画面处理为黑白片,都是为了体现特定的意境或氛围,如图2。
2:镜头视角越广未必越好
拍风景常常会用宽广的视角来体现宏大场景,如图3。因此有不少摄影者以为拍景就得添置各种大广角、超广角镜头,尤其是像14-24mm,或是8mm、16mm鱼眼镜头等。事实上,风景摄影的取景构图,同样需要遵循主题表达的需要,并非视角越广就越好。实际上,那些较为经典的风景照片,其实大都使用了28到35mm之间的常规广角镜头拍摄,这些焦距段的特点是透视关系较为自然,不易显得过于夸张。而视角过于广阔的超广角镜头反而会带来近中远景的透视过分夸张、构图视角受限制、画面中景物难以按需取舍等较为棘手的问题。在拍摄实践中,如果认为24mm或16mm焦距的视角仍嫌不够的话,可使用“接片”方式来解决。用广角镜头拍摄2-5张或更多的素材,后期利用软件拼接合成,就能形成远远大于超广角镜头的视角。而且,接片并不像某些人想像得那么复杂难懂,只需稍加学习、练习就能自如掌握。
3:按拍摄手法合理使用小光圈
拍摄风景一般都使用相对较小的光圈,但并不一定要选择最小光圈。数码相机的影像传感器表面很光洁,小光圈所带来的光线衍射容易降低成像的清晰度。因此,即使是相机厂家,一般也不提倡摄影者用F16、F22等小光圈。实际上,拍风景时镜头的焦点大都已经处于“无限远”,选择F8、Fll的光圈,基本上能满足控制景深的需要。如果需要获得某些特殊效果,例如在表现虚幻的流水,飘动的云彩或抖动的树叶等,必须延长曝光时间时就可大胆使用小圈。为了画面主题表现的需要,在其他方面做出适当让步也是必要。
4:“居高临下”需有“度”
有经验的摄影者拍摄城市或山川风景时,大都会选择一个制高点,这的确是个好主意。现在有不少摄影者开始添置多轴飞行器来航拍,这种能够“拔地而起”进
行高空拍摄的器材,为高视角取景带来了如虎添翼的便利。为了升高拍摄,有些摄影者还特地破解飞行设备的软件,以超过限高的高度进行拍摄,若控制不当,容易导致“炸机”。无论是上摩天大楼拍摄,还是以多轴航空模型拍摄,适当高度的斜视拍摄,比较符合日常的观看习惯。而垂直角度拍摄时,除了需要表现那些平面设计图案为主的内容之外,对建筑物以及环境的反映都未必很理想。若用光不佳时,画面也容易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因此,“居高临下”也需要“度”的把握,位置过高未必就会更理想。
构图其实就是发现美,然后合理表达美,所谓审美,就是老一辈摄影家通俗形象说的:摄影眼。比如你和朋友下班走过路边,别人看到:头上路灯正暖,旁边车流正浓,天空深蓝如诗,瞬间就掏出相机拍了一张。你却没发现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交融美景而悄然走过。如果连发现美的线索的意识还不能具备,谈构图不是为时尚早?所以我一直提倡构图更多关系的是感性的审美问题。 这个不是只看大师的摄影作品可以解决的,综合来说,是提高自己美的修养,美的灵感。 能够第一时间去对美的事务有一定敏感度,先瞬间发现美,发现值得拍的东西,然后再训练合理的构图。
构图,就是每个人眼中看待世界的角度。比如说西湖,有人看着就是很平常一个城市公园胡泊而已,有人却看着诗情画意,水墨的远山和湖中的荡舟可以如此亲切。其实前类人和后类人都没有错,用理科生逻辑思维去分析西湖,他就是一个城市中的公园胡泊,最多比一般公园胡泊大点,丰富点。但感性的人,对西湖有一种感性文艺上认知的人,那山水就是一幅画,他自然会用看待山水画的眼睛去发现美,自然拍出来和理科生那种逻辑线条画面感是不同的。 至少在画面感上,会有更多的情绪表达与美的角度。 如果没有这个文学修养与积累,把西湖拍的万紫千红,霓虹灯下醉生梦死的感觉,那就不是西湖,因为西湖早在上千
年的文人墨客熏染下,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构图,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你举起相机之前的事情;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多从美术作品中寻求灵感与创意,摄影与绘画本源一家;结语;摄影无论如何,最终的作品是艺术。浓妆淡抹总相宜,淡雅的风格是苏轼当年在规划西湖已经定了格局的美。
构图,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你举起相机之前的事情。举起相机之前是感性的,举起相机之后,怎么拍才是夹杂了理性的技术理论应用。这点学习一定要分开,如果总是满脑子理性的数据与理论去构图,先不说拍的美不美,至少作品少了几许”人味“,当然,这个”人味“是调侃的说法,意思就是少了一种性情之美在里面,既然是逻辑理论,那是可以模仿的,就是工业标准一样,谁都可以去模仿出来,那就不用去谈构图,直接找和别人一样角度克隆拷贝就好了。 构图之所以是摄影之美的精髓,最大的魅力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我可以从你的眼里发现另外一个我所看不到的世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世间万物,在你上班图中,在你家里小区树下,甚至地上摆放几个石头,都是可以训练一种线条审美的能力的,如果过分局限于一张图上去分析,未免太束缚了眼界。所谓构图学习与训练,就是从纷乱的世界元素中重新有序的组合你眼里的世界。
多从美术作品中寻求灵感与创意,摄影与绘画本源一家,没有必要把眼睛一直盯着摄影界而看不到其他艺术形式。美术作品不仅仅要看西方的,也要学会欣赏东方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才好。 西方画处印象派之外,早起更多注重的写实,凹凸感较强,符合光影逻辑以及营造的空间感。而东方画,特别是宋之后的文人画,更多的写意线条之上的简约美,也是很符合摄影构图的”减法“美学的。看的多了,自然而然的看待世界的情绪与眼光会有所不同,再拍出的作品也自然而不同。好的建筑作品是最好的摄影用光与构图的导师,贝聿铭大师有句名言:建筑的灵魂是光。 摄影作品也一样,光是系统构图的引导线,空的时候,多参观一下优秀建筑的设计,都是很不错的一种美的启发。比如苏州博物馆与苏州火车站的设计就是集成了用光的精髓。这些都是生活在身边的大美,但却无言之美。如果视而不见,再抱着相机去刻意说是去发现美,未免有些舍近求远了。厚点文学修养可以使你更加诗意的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一味在枯燥的逻辑理论数据之间辗转反复却又无味不得。不管拍什么,怎么构图,作品有味道,有生命力,有情绪,总是好作品的标准之一。 理论数据再多,一张没有任何情绪,没有任何美的感受的作品总是平淡无奇的。 而这一切,是与拍摄内心情绪感受是息息相关的。 佛家有言:菩萨眼里皆菩萨,众生眼里皆众生就是这个道理。
结语
摄影无论如何,最终的作品是艺术。如果你只是随拍记录,可以什么都不用学习,自动挡拍摄即可。 如果想上升到美的领域,那就是上升到艺术的领域,既然是艺术,那就是感性的,是给人看的,是传达的人的因素。而不是拍出一堆照片在那分析理论数据的。摄影构图不可能一朝一夕学会,攀向人生最高峰的没有捷径,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欲速则不达,这也是最为普遍的摄影误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