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哲学论文_关于生活中的哲学论文

2017-05-27

罗素先生说,哲学是对迄今为止无法取得确定知识的事物的思考。章太炎先生说,所谓哲学,不外乎是对宇宙人生原理之所见而已。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生活中的哲学论文,欢迎阅读!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篇一

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

摘 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物质丰盈的追求冲淡人们对哲学的关注,哲学成为备受冷落的学科,本文从笔者的理解出发,简要说明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之思,其就价值在于能引导人们求真、明善、审美,将哲学精髓融入生活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和精神境界。

关键词 求真 明善 审美 融入生活

1 哲学是什么

什么是哲学?哲学有什么用?有人用“深奥”来形容,有人用“无用”来归纳,也有人以“故弄玄虚”来解说,说哲学就是故意把大家都懂的道理用大家都不懂的艰涩的话说出来。凡此种种,皆是人们对哲学的不解和偏见,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哲学的使命是什么,学习哲学有什么意义呢?

哲学一词是philosophy的音译,由希腊词philo和sophia组成,philo是“爱”的意思,sophia是“智”的意思,因而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的意思。哲学是一种智慧,但单纯的智慧却不是哲学,哲学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追求的过程,是人类探求真理的能力。哲学智慧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可以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促进社会观念更新,科技进步,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和发展。

罗素先生说,哲学是对迄今为止无法取得确定知识的事物的思考。章太炎先生说,所谓哲学,不外乎是对宇宙人生原理之所见而已。作为智慧之思,哲学源于惊诧和忧患,一方面是对宇宙、自然奥秘的探寻;另一方面是对社会、人生的关切。魏源在《默觚下·治篇二》里写道“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正是这种对宇宙、自然的好奇和追问,对人生、社会的现实关切才使人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哲学虽然不能像具体科学一样给我们提供具体知识,也不能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答案,貌似哲学除了空谈理论,别无它用。但是哲学的功用又非其他具体科学所能比,哲学是大智慧,其内容涵盖宇宙、社会、人生等等,构筑了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哲学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使其能看得到人们熟知而不知的东西,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远。正因为其蕴含范围之广,思索问题之深,因而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与超越。哲学具有一种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式的精神,对思维对象持彻底的批判态度,因而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哲学的反思以人类精神为对象,哲学批判的不仅是思维的对象,同时还包括思维本身,在批判中通过分析和整理,不断突破思维中的樊篱,获取真理性认识。

任何一种哲学的产生都有其时代前提和背景,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没有任何一种哲学普适古今一切社会,因而哲学始终“在路上”,不会止于某个历史时段,其价值观,思维方式始终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吸引着一代代哲人在这条路上不懈前行。

2 哲学有什么用——求真,明善,审美

“哲学有什么用”似乎是一个难以一下子说清楚的问题。如果这里所指的“有用”是用途、功利等用处,那么显然,哲学没有任何实际用处:哲学不能当饭吃当衣穿,不能让人马上升官发财,不能送飞船上天,不能缓解贸易逆差,也不能促进就业……总之,无论是个人的利益还是社会的发展,似乎都不能直接从哲学中得到什么。

有人说哲学只是不停地设问,但是从来没有确定答案,其是否具有功用值得怀疑,哲学活动总是由一个问题进入到另一个问题,由一个思想上的矛盾进入到另一思想矛盾,似乎永无终止,很难发现其真正价值在哪里。其实这种说法,是因为不了解哲学思维的特点。哲学需要具有不断质疑、否定、批判的态度,在不断思考中越来越临近真理。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不断融贯各种知识,使人们的哲学思想形成系统,逐步丰盈,因而学习哲学能大大提高一个人的思维能力。

人具有求知的本性,在以哲学之思反观世界、社会和自身的时候,哲学能让人学会如何求真,明善,审美,从而在实际生活中以指导人的言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真、善、美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而非事物自身的规定性,而价值本身的判断标准就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因而离开人的对象化活动,事物自身无所谓“真”“善”“美”,它们与人的对象化活动密切相关,是从人的角度看的的“真”、“善”、“美”。离开人的对象化活动,离开对象与人的内在关联,我们无从断言对象的“真”、“善”、“美”,只有在求真、向善、审美活动中,才有对象的“真”、“善”、“美”,并且对象的“真”、“善”、“美”才能得到理解。而哲学学习正是教我们如何求真、向善、审美。

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来看,“求真”的功能在西方哲学中表现更为突出。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关心的是“何为真”,“如何为真”。这种世界观的延续一方面表现在自然哲学上,“求真”的态度促成了科学精神的诞生,产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形成了一批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巨大的科学发现,也促进了科学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形而上学的思维领域,从思维开始,针对命题的真伪展开论证研究,这里讨论的“真”不是主观反映和客观实在的完全同一,而是一个命题在体系内可否被证伪,此体系和他体系之间是否相容,思维领域的这种“求真”思想促使人们哲学领域的思想成果日益丰富,哲学流派日益增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哲学的“明善”功能在中国哲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哲学以儒、道二家为主体,儒学以伦理为其主要要义,“仁”是其核心思想,主张舍生而取义,实现个人的价值;道家讲究清静修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探讨的都是如何至善的问题。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哲人认为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即求善。真善非二,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准则。”①在中国哲人思想中,“真”与“善”二者是合一的,“真”即“善”,“善”即“真”,离开“善”而求“真”是不可能的。

“审美”一般包括几个不同方面:认识事物的属性、描述事物的内涵、判断事物的价值、评价事物的品格等。许多人认为“美”和“善”是不可分的,“美”以“善”为内容,“善”以“美”为形式,二者高度统一,方可成为完美的事物,甚至于有人认为美可直接等同于善。“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谓之“五美”。这里,美本身就是善或德性。“美”是“善”的外在形式,“仁”和“礼”的道德价值才是实质,才是根本,所以说“美”只是人们实现“善”的手段。哲学让人懂得何为“真”,何为“善”,何为“美”,在“求真”、“明善”、“审美”的过程中将知行合一,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3 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融入生活

哲学告诉我们仰望头顶的星空,也告诉我们要走好脚下的路。哲学让我们明白我们要保持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好奇和惊异,不断质疑、探索、创新,更告诉我们要将哲学融入生活,增加自身的修养,精彩地活着当下。冯友兰先生说,“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哲学需要通过对日常思维的批判,确立一些终极的生活原则,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超脱,不为名利所动,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日常思维充满了偏见与谬误,囿于眼前,看不到深远的地方,在看待事物的时候总会以一种短浅的目光,以物质性的标准来衡量一切,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看不到事物发展的缘由和趋势,若蒙蔽于日常思维必无法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因而需要改变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以怀疑的态度,批判的精神,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哲学具有终极意义的追求,追问世界的本原,追问生命的真谛,追问人生的价值,追问到生命的意义,睿智的哲人把哲学融入生活,以一种开放的、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不执著于当前所得、所失,以真、善、美为准则塑造自我,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对当下的超越,最终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超脱,我觉得这才是将哲学融入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学习哲学的最高价值。哲学具有求真、向善、审美的特征,以真、善、美为原则,对我们的生活给予精神上的指导。

以一种哲学的态度生活,就是要懂得怀疑、批判,突破限定而追求自由。哲学思维的精神是自由的,只有思想自由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用独立的思想思考关于世界、人生的问题,达到精神上的超脱与宁静。比如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许多人追逐的是物质上获得的多少,薪水多少,房子大小,车子品牌等外在的东西,并把这些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成功”而心甘情愿地成为“房奴”、“车奴”,而完全忽视自己精神世界的建设。岂知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物质财富的增多,手中权力的扩大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求,因为人不仅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除了有物质性的需求,还有更高层次上的需求,即精神需求。

以哲学的态度生活,要以出世的态度入世,淡看是非得失,以理性的态度生活,保持对事物的好奇之心,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将心灵超脱于物,不做财富、权力的奴隶,清醒地认识生活的意义,避免陷入世俗泥潭而不能自拔,这样才能保证生活具有生机。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生活中的哲学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