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如何识茶_识茶的方法

2017-05-03

走进茶叶市场,面对各种各样的茶叶品种,常为不知如何判别茶叶质量而犯愁。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识茶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识茶的方法

一、 外形

从外形看,要求茶的色泽、大小、长短、粗细、形状一致,达到整齐划一。如果长短不一,大小各异,很可能是采摘粗放;色泽多变,形状多样,很可能制作粗糙。至于茶中多西末,或含有杂质,那是制成后筛选不精之敌,此茶算不得佳茗。白开水一杯,既无茶味,更谈不上韵味,这种茶充其量最多只能算是一种解渴的饮料,根本称不上是一种好茶。然而对于不同品类的茶叶,有不同的外形要求。绿茶中龙井茶要求光、扁、平、直,形若碗钉;眉茶要求条索紧结、齐一,形如娥眉;红茶中功夫茶要求条索紧秀;红碎茶要求颗粒紧细划一。如果是毛峰类茶,还得看芽毫是否多,芽锋是否露;如果是炒青茶,一旦条索松散,表面粗糙,身骨轻飘,片末多,自然算不得好茶了。这是因为粗老的鲜叶原料是无法做成紧结的条索,而用老嫩不一的鲜叶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自然外形各异,大小不一了。

二、 色泽

从色泽看,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色泽,就是同一茶类不同的花色品种,色泽也是不同的。如绿茶中蒸青茶要求翠绿,炒青绿茶呈现黄绿,烘青绿茶应是深绿。但不论何种绿茶,都应具有鲜灵活气,灰暗、暗黄、深褐色都是称不上好绿茶的。绿茶汤色以嫩绿、黄绿为上,并且清澈明亮。红茶以乌黑油润为佳,倘若茶汤红艳明亮,茶杯四周形成一圈金黄色油圈,那就是上品红茶了。至于乌龙茶,则以青褐色光润为好。

三、 香气

嗅香气,茶香誉称为“天下第一香”,历来为茶人看重。凡称得上是好茶者,必须具有讨人喜欢的香气,或清雅,或浓烈,只要令人神闲意远,有开神敞怀之感即可。倘若有杂质有异味,或染有烟焦味,并非出自茶香,只能使人生厌,又怎能冠以“好茶”两字。总结历代茶人经验,好茶的香气应该是有“四不”,即不庸俗,不浅薄,不单调,不浮躁。这就要求有高压脱俗的气质、深厚实质的内涵、丰富多彩的变化、和谐协调的层次。倘能如此,无论何种类型的茶香,都能为茶人称道。一般来说,绿茶应具有清香鲜爽之感,其上品还具有板栗香、兰花香等气味。红茶以嫩香或花香者为好。倘若香气浓烈、持久,质量更佳。乌龙茶则以浓烈的熟桃香为上乘。

四、 茶的味和韵

茶的味和韵,也就是茶对人口腔的刺激而产生的美感。通常,一杯好茶必须具备丰富的滋味,它不但要求茶汤的味道有不断滋生的感觉;而且咽下以后,仍然产生无穷的回味和余韵,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去满足饮茶者的追求。在实践中,也有一些茶,饮时觉得甘甜、润滑,可饮过之后,却没什么回味。所以何为好茶,很难定论。这是因为茶是一种嗜好品,饮者各有所求,各有所好。诸如绿茶茶汤鲜醇可口,红茶滋味浓厚、强烈、鲜爽,乌龙茶的馥郁,花茶的甘香,白茶的鲜爽等,都有各自的风味,为嗜茶者追求。相反,绿茶味淡、涩口者;红茶味平、粗淡者,当属粗老茶之列。不过,尽管如此,凡称得上为好茶者,虽各有追求,但也有一个大致统一的标准,这就是虽然各人喜欢的茶类不一,追求的侧重点各异,或重色,或重香,或重味,或重形,或兼而有之,但在茶的品质方面,总有某种心理价位、客观标准。

饮茶的发源时间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已有饮茶习俗。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