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记账原理恒等式
会计恒等式是指各个会计要素在总额上必须相等的一种关系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会计记账原理恒等式,希望能帮到你。
会计记账原理恒等式
会计恒等式改革了会计原恒公式,即“资金占用总额=资金来源总额”,取而代之以能够体现企业作为法人的权利和义务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它揭示了各会计对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帐,试算平衡及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不同会计期间,它的会计恒等式表示方法也不相同。
会计记账原理恒等式的数量关系
会计等式(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即:资金运用=资金来源。
该等式是会计记帐、核算的基础,也是编资产负债表的基础,它表明了股东与债权人两者在企业的资产中到底占了多大份额。在负债不变时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方向变化。所有者权益不变呢,资产就与负债同方向变化,而当所有者权益与负债都变化的时候,其资产的变化则等于两者之和。
会计等式(2):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即:得到的-付出的=赚的(或亏的) 企业的目标就是赚钱,只有取得的收入抵消为这笔收入所花的费用还有剩余,企业才算是盈利了。
会计等式(3综合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企业在经营中,“收入-费用=利润”中的利润就表明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也就是企业资产增多,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一时刻负债不变,赚与赔都是股东的。
新的所有者权益=旧的所有者权益+利润=旧的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而,新资产=负债+新所有者权益=负债+旧的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会计记账原理恒等式的等式原则
第一个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状况,也就是企业经营中的某一天,一般是开始日或结算日的情况;而第二等式反映的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情况,所有的资产都是为了赚钱,而资产一旦运用并取得收入时,资产就转化为费用,收入减去费用即为利润,又叫净收益。净收益又会做为资产用到下一轮的经营,于是就产生了等式三。等式三并没有破坏等式一,当利润分配后,分成股东收益和一部分交税后,等式三便消失了,又成了等式一。所以会计六要素不管如何转变,最后都会回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在实际工作中要是等式不平了,那就说明记帐有错。 会计是有会计的游戏规则的。会计有如下前提需要考虑。
主体明确
前提之一就是主体要明确,就是说到底给谁记帐。公司是公司,个人是个人,经济责任一定要划分清楚,公司的钱不能装进自己的腰包里,个人也不能花公司的钱办自己的事,只有等到公司分了红,钱算自己的时候才可以的。
比如,有两人合开的公司是卖显示器公司,共购进了两百台显示器,每台一千元,也就是说资产有二十万,但假如公司破产,就没有核算的必要了。
持续经营
会计还有一个假设前提,就是会计主体是持续经营的,这样,投出的钱赚回来,债务才能还清,最后才能有钱赚。
会计分期
会计的第三个前提就是会计分期。企业为了编制报表,并定期给使用者提供信息,就把连续的经营划分为好多段。一般分为年、季、月。比如说,你想投资长青公司,不可能等它经营到最后,看它是亏是盈才做决定,而是看它上一期是盈是亏,有没有前景,然后做决定。所以对于和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会计分期及定期编制报表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会计分期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与业务周期是不同的。有的业务周期不足一个会计期,而有的又持续在几个时间段里。
会计记账原理恒等式的内容
会计恒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由于这一公式在数量上是恒等的,所以又称为会计平衡公式、会计等式或会计方程式。
人类社会的生产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形态也在不断地发展,作为生产活动管理职能之一的会计,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这就促使会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会计恒等式也在不断地变革。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其会计恒等式为:
资产债 资本或资产=负债 业主权益
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日益发展,便促使商品经济日益繁荣,进而促使社会的生产关系日益发展。于是,股份有限公司便应运而生。在股份制企业里,业主权益就变为股东权益。会计恒等式变革为:
资产-负债 股东权益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前苏联的会计制度,其会计恒等式为:
资金占用-资金来源
在新中国创立以前,中国的会计沿袭西方会计制度,其会计恒等式为:
资产-负债 资本
或,资产-负债 为主权益
或,资产-负债 股东权益
自新中国创立以来,引进前苏联的会计制度,其会计恒等式为:
资金占用=资金来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对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中国会计改革的过程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相吻合的。”最根本的标志是确立了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的平衡等式和相应的会计报表体系,为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