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共图书馆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

2017-03-14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和评价标准,指出信息时代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和方法策略。

论文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与评价标准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信息素养的研究,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的界定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细化的过程。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人们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来解答问题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信息素质主席委员会在他们的年度报告中明确了这一概念:“具有信息素养的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且能够有效地检索、评价、利用信息的能力”,他们同时还提出了“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生存能力之一”的重要论断,把信息素养的意义提升到人的整体素养层面。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综合各家阐释,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基本统一为:认为信息素养是包含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信息意识是指人们捕捉、判断并及时掌握有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技能是指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评价分析所获信息,开发、利用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信息伦理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时,能遵循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二)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

我国在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估和评价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交流技术学会为大学生学习制定了一个信息素养标准,用来检验和评价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结果。这是目前比较成型和规范的信息素养标准,无论是对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都可作为同行研究参考的一个重要标准。标准分为3个部分包含9个方面:

信息素养:1、有能力有效地确定信息;2、有能力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能准确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

独立学习:1、能寻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2、能鉴别文献和对其他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3、在信息查找和知识生产方面占有优势。

社会责任:1、能认识到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2、能实践关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伦理学行为;3、能在集体中积极参与跟踪和生产信息。

二、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各类信息资源数量的激增和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成熟,各类信息资源呈爆炸式激增。与此同时,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数量的日益膨胀,也对人们认识、运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要想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必须具备获取、鉴别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的必要素质。

(二)和谐社会建设与“信息公平”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包容、权利均等。在同一信息环境中,具有高信息素养的读者能从容地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而不具备信息素养的读者却因缺乏上网技能和网络信息搜索技术成为信息的盲者。我国公众信息素养水平普遍不高,经济落后地区、低学历、低收入、大龄等人群在信息利用方面弱势更为明显,因此,改善公众的信息获取能力,更好地满足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信息需求,改善公众的社会参与程度和质量,对维护“信息公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