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创业历程
创业活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表现,创业活动强度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潜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家创业历程,希望你们喜欢。
企业家创业历程:陈和贵
虽然有“制冷大王”之称,但在陈和贵的回忆中,自创业以来,他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快乐日子,“真是边喘边行,跌跌撞撞”。
86岁,应该是白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的年龄。然而,眼前这位86岁的企业家虽然一头白发,却精神矍铄,言谈之间还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这就是浙江籍台湾企业家陈和贵,A股上市公司国祥股份的掌门人。
陈和贵1949年6月去台湾,1966年创办国祥冷冻机械公司,发展成为台湾最大的工业冷冻和空调设备制造商,被业界尊称为“制冷大王”。 1993年,陈来大陆,与浙江上虞市的企业合资创办了浙江国祥制冷工业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国祥股份成为A股市场上首个获准上市的台资企业。然而,上市多年之后, 原本是大陆挂牌样板、全球三大列车空调制造商之一的国祥制冷营运出现问题,目前公司已经被主营房地产的华夏幸福接手。
与此同时,原已退隐的陈和贵,却在85岁高龄的时候再次回乡投资,希望能在这片他无比熟悉的土地上重新找回昔日的辉煌。
心力交瘁
2003年,作为第一家获准在A股上市的台资企业,国祥曾经被作为“诚信、踏实”的台商案例受到宣传。而对于陈和贵来说,这也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事实上,在1999-2003年间,因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陈和贵在台湾的公司亏损巨大,而且无法从银行拿到贷款。
“当时,国祥公司的财务困难得几乎是十个瓶子只有六个盖,根本挪不过来,每天都有一堆的事情要忙、要烦!”就在2003年年底,陈和贵以为自己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却从大陆传来了浙江国祥制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即将在A股挂牌上市的消息。这大大激励了陈和贵,也让他坚定了回家的脚步。
然而,上市后,国祥营运状况却开始走下坡路。自决定在大陆上市,国祥就开始拓展大陆内销市场,主攻品牌市场,内销比率也蹿升到营收的九成。只是没想到进军内销市场,却遭逢惨烈的价格流血战。2005年,公司营运开始出现亏损。
从技术水准来说,国祥处于领先地位,拥有中国最大制冷压缩机产品测试中心、中国第一家开发成功的核电厂专用空调主机、中国第一家承造四千四百吨中央空调(杭州国贸中心)等。但根据知情人士透露,国祥上市后有两个重大决策失误,让其元气大伤:一是在上虞建设医院,虽然当地政府提供便宜的地皮,但是经营医院并非国祥的专长,这项投资最后中止,国祥损失将近两千万元人民币。另一个失误,是把上虞工厂迁往上海,期间有大约半年时间无法正常进行生产,极大地影响了出货。2007年的营收,预定要达到4亿元,最后只做到3亿元。
在此期间,心力交瘁的陈和贵决心退出。2006年,陈氏父子签署《股权转让协议》,陈和贵作价2700万元将自己所持有的27%公司股权全部转让给儿子陈天麟,把公司在大陆的业务全权交给陈天麟处理。
但陈天麟显然也无力回天。2009年6月,国祥发布公告称,陈天麟将自己所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3000多万股转让给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
重回大陆
然而,陈和贵并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陆的事业。这或许和他一直以来的故乡情结有关。
“1991年,叔叔就有心回东阳投资办实业了,但由于交通环境、投资项目等原因而一延再延。”陈和贵的侄子陈俊健说。上世纪90年代,国祥所产的制冷设备主要销往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那时候陈和贵每次从杭州机场回东阳都要花费很长时间,他认为东阳交通不够便利,会增加运输成本,不适合办实业。尽管东阳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都与他有过接触,但他始终认为回乡投资的机会不成熟。
1993年,陈和贵首次到大陆投资,在石家庄创办了国祥运输设备有限公司,为轨道交通的车辆提供专业的空调设备。同年,他又在浙江上虞创办了浙江国祥制冷工业有限公司。国祥生产的“王牌冷气”迅速打开市场,成为大陆最大户式中央空调和最大风冷式热泵机组及螺杆式冰水机组制造厂商,也是全球三大列车空调制造厂商之一。然而,回东阳投资始终是陈和贵的心愿。
对于陈和贵来说,回乡创业,一半是出于浓浓的思乡情怀,一半是出于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机会。
“我忘不了快乐的童年,忘不了家乡的馒头焐肉和肉馅汤圆。”这是陈和贵描述的他在台湾时的心境。就在台湾开放大陆探亲的第一年,陈和贵即携家眷回乡探亲。“当时风急雪大,一路颠簸,从杭州到东阳,整整走了7个小时。”但即使如此,依然不能阻止陈和贵每年回乡的步伐。86岁高龄的陈和贵如今已经不能流利地用东阳方言交流,但是每当听到亲切的家乡口音,他都会露出会心的笑容。
故乡的召唤
近几年来,随着回乡次数的增多,特别是甬金、诸永等高速公路的开通,陈和贵对家乡的看法不断改观。前年有一次,陈和贵路过金华,金华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东阳市委书记张仲灿恰好在金华开会,问他要不要去见个面,他说:好。没想到,得知消息的张仲灿第一时间赶过去看望他,这让陈和贵十分感动。有感于家乡人民的期望,陈和贵再一次坚定了回乡投资的念头。他对儿子说:“我年纪大了,再不回去投资,就没有机会了,而且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
2010年9月27日上午,浙江思科国祥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开工典礼在东阳市城北工业新区举行。陈和贵历时近20载,终于从台湾回到了老家东阳。
陈和贵在故乡东阳投资的浙江思科国祥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800万美元,项目占地约70亩,生产中央系统空调产品以及冷冻货柜等,目前已投资1.6亿元。浙江思科国祥制冷是东阳引进的第一家台资企业,而陈和贵也为思科国祥带来了台湾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让其更具竞争优势。
借大陆东风
事实上,在A股市场折戟,并不是陈和贵遭受的第一次失败。在“制冷大王”成功的背后,有的是一系列的挫折。
1971年年底,陈和贵被张氏冷气公司诈骗250万台币,得知此事的时候,他几乎晕倒。1986年,陈和贵联合两位“美国返台科技专家”,成立国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所谓“热能发电机”,至1991年止,共赔损新台币4000余万元,只好关门大吉。1991年成立国祥车体股份有限公司,至1994年先后被人倒账3000万新台币,只好结束营业。1999-2001年间,因台湾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公司被同业倒账4000余万新台币。2005年因承包力甲营造公司台北医大新建教学大楼机电工程,期间该公司恶性倒闭,被诈骗工程款7000余万新台币。
这么多倒霉的事,一次次发生在陈和贵的身上,他却依然坚持自己是“受命运眷顾的人”:“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而我也常常用这句话自我安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就是这样的心态,让陈和贵在很多艰辛曲折面前挺了过来。
回顾创业以来40余年的风雨历程,陈和贵认为国祥就像他这个“劳碌命”的创始人一样,赚了又赔,赔了又赚,永远没有很宽余的钱财,但40年来也未曾退过一张支票。“公司的财务副总老讥我爱借大陆的东风、借家乡的东风。”陈和贵半带自嘲地说,“希望这一次,在故乡的土地上,可以让我再一次借到东风。”
企业家创业历程:胡钢
时势造英雄。福建新大陆集团总裁胡钢,刚刚42岁,已是一个拥有总资产十几亿元人民币、集团旗下拥有12家控股企业,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即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产业横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环保三个领域的民营科技企业的老板。谁能想到,十几年的商海生涯中,他曾两度白手起家呢?
胡钢属于典型的福建人,头脑聪明,做事踏实,能吃苦耐劳。1975年,他高中毕业後,也像周围的同龄人一样,到农村上山下乡。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恢复高考,他就考上了福州大学自动化专业。
毕业後,胡钢在福建省电脑研究所工作了六、七年。这期间,他主要从事研究工作,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成果。当时电子部还把他列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这使得他有机会参加中国IT行业一些政策、方案的制定工作。
而他的重要成果当属中国第一块汉卡的开发,这解决了英文软件无须修改而直接处理中文信息的问题,在当时极为轰动。18个月後,联想集团还专门请他去看他们的汉卡研究成果,征求他的意见,可见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但是,胡钢所在的单位却未能充分意识到它的作用,没有及时加以完善,反而互相扯皮。最终,这个成果只卖了一千多套,赚了2、3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头头认为这已经很不错啦。
萌发了自己创业念头
这种体制让胡钢非常不适应,因为它产生不了很好的效益。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产品是失败的。一个技术人员的发明创造,重要的不是看它得了什麽奖,而是能否被社会接受,能有多大的市场占有率。对这种体制的失望,让胡钢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重新创办全民营企业
于是,1994年初,胡钢放弃了在实达所拥有的利益,再次两手空空,重新创办全民营的新大陆。周围的人不理解他为什麽在事业如此辉煌的时候却激流勇退,去借钱办一家小公司。
现在回过头来看,胡钢一点也不後悔当初的选择。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事实证明,短短的七年,新大陆已从几百万元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总资产十几亿元的高科技企业集团。目前,新大陆集团旗下拥有12家控股企业,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即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产业横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与环保三个领域。
胡钢介绍说,新大陆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业务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终端机应用性产品,包括金融POS、终端、二维码技术和机具、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电子税控设备等等;另一块是系统软件产品与服务,包括移动通信支撑网、金融电子化核心业务等系统软件,并已开始介入网络软件和服务领域。
在生物制药领域,以目前在国际上领先、也是中国国内唯一的国家一类癌症检测试剂TSGF为龙头,正在把体外生化试剂做强做大。在环保领域,拳头产品是国际上一流的新型紫外消毒技术和设备,目前市场很畅销,且已经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回顾自己十几年投身商海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成功人士胡钢仍然有着很深的危机感。所以他总是提醒自己不断地学习、创新,从别人的失败中研究正面的收获。
他相信,现在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绝好机遇。因为,政策环境的改善,政府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科技产品与服务需求的提高,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舞台。他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企业在市场的浪潮中做强做大。
企业家创业历程:潘俊海
自主创业始于实干
1999年2月,不满20岁的潘俊海高三辍学,打算外出务工。坐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想起不辞艰辛为自己筹措高昂学费的家人时,他就一阵阵心痛。
“当时家里还背负着5000多元债务,供不起弟兄三人同时上学,祖母在田间劳作时还晕倒了好几次,这些都深深刺痛了我。”上车的那一刻,潘俊海最后回望了一下家乡,然后抹去眼泪,闭着眼大步跨上了车,直接走到最后一排坐下,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
初到北京,没有一技之长,潘俊海只能做体力活:当搬运工、在建筑工地当散工、在大排档打下手。1999年7月,潘俊海进了一家兼做炒栗子的饭店。他没想到的是,从此便与炒栗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吃苦,农村出身的潘俊海并不害怕。“一开始出来叫卖很不好意思,但如果你不叫,东西就很难卖出去。所以我只有硬着头皮叫,三天下来,周围谁也没有我叫得响。”勤奋、踏实、好学,年轻的潘俊海受到老板——一位安徽老乡的赏识。3个月后,他跟随老板,到青岛炒栗子。
然而,由于市场萎缩,栗子店很快就关门了,潘俊海也随之失业。“我不甘心一辈子过这样平淡的生活,我要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一番事业。”困境中的潘俊海,萌生了自己开炒栗子店的想法。
万事开头难。做生意首先需要一笔资金投入,用于原始材料的购置。对于潘俊海来说,要拿出这笔资金相当艰难。但既然要干,就必须坚定地迈出这一步。他的家人跑东家问西家,询亲戚问好友,东拼西凑了2000块钱。然而,这点钱根本不够添置设备的,只能用来采购少量原料。
他先是靠部分赊欠的方式,向供货商进了一批货,又与店面房东商量,靠利润分成的方式冲抵房租。为了能多攒些钱购买原料,平日里他总是省吃俭用,不舍得花钱,只顾拼命多干活儿。
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潘俊海初次尝到了甜头。然而好景不长,周围店铺也开始炒起了栗子,后来由于不正当竞争以及房东的排挤,潘俊海黯然离开青岛前往温州。
因为诚信守信,供货商付清军愿意赌一把,赊欠给潘俊海10多万元原料。温州炒栗子市场广阔,潘俊海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潘俊海和亲友开了4家店,在温州挣了人生第一桶金——3万多元,还清了欠债,购置了机器,备足了原料。
从“栗上皇”到“粒上皇”
随着温州市场的逐渐饱和,潘俊海决定开辟新市场。2000年10月,他怀揣9万块钱,开始了广州之旅。意想不到的是,他在这里遭遇了从商以来的第一次“滑铁卢”。由于市场不景气,加之当年栗子严重减产,潘俊海亏损了5万元。
回想起那段日子,潘俊海感慨地说:“十几个人在仓库搭上木板睡在一起,洗澡就到公厕里用水龙头冲,每天早出晚归找销路。母亲知道我过得苦,在电话里哭了起来,当时这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但不管何时,家里人总是相信我,我也从没放弃过。”
有家里人的支持,即使面对再大的压力,潘俊海也没有退缩。他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只能坚持;他更加明白,为了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只有加倍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潘俊海顺利与世界零售巨头吉之岛签订了合同,开始向超市供应炒栗子。2002年至2005年,靠着辛勤的付出和点滴的积累,潘俊海的 日 渐丰厚。
2005年下半年,潘俊海投资20多万元,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栗上皇”, 寓意“每一颗栗子皆为皇家上品”。不到三年时间,他的“栗上皇”炒货店就发展到20多家分店,产品也由之前单一的炒栗子扩展到瓜子、花生、核桃等多种干果炒制产品,“栗上皇”也改名为“粒上皇”
“颗颗精选现原味,粒粒有情粒上皇”。潘俊海坚持恪守“质量就是生命”的原则,不遗余力地抓好每一个生产环节,建立了高素质的原料采购队伍和严格的检验队伍,产品也因此畅销全国,就连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企业也慕名前来洽谈合作。目前,潘俊海拥有炒货分店48家,分布在广州、佛山、合肥等城市,年产炒货1000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