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研的一封信
信,是触手可及的岁月,就是触手可及的温暖,就是触手可及的往日情怀。那么,关于科研的一封信要怎么写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科研的一封信范文,供您参考!
关于科研的一封信范文一
国华师弟:
当你入所的时候,我已离去,师兄弟之间的科研传承也因此中断。想当初,我刚进所里丁鹏师兄和张同师兄悉心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可以这么说,没有老师的指导,我找不到科研的大门;没有师兄的照顾我无法顺利毕业。可惜我之后,老师招生出现断层,到了你这,就没有师兄带路了,凡事更要努力!下面的是我个人走过的科研道路,谈不上经验,更多的是教训的总结,希望你引以为鉴,可以少走些弯路!
感师恩,走新路
凭心而论,遇到马老师是咱们的幸运,老师无论是人品、学识、以及圈子内的威望都是有口皆碑。对待学生更是悉心指导,毫不吝啬,我们的待遇和补助都是所里最高的。更为重要的是老师身上所具备的科研精神和科研态度。你也随老师出过野外,对于老师的科研精神有所了解。老师年近60,每一次深山寻找高山兀鹫,无不深入一线,亲力亲为,中国的教授几人可以如此?早已不被科研指标束缚,依旧孜孜不倦,奋笔著作,每年都有第一作者文章,中国50岁以上的教授,又有几人?如果对老师的精神和态度没有直观的感受的话,我再给你讲一个小故事。
当年,张同师兄参加东天山物种资源调查的时候,需要向中南院提交一个报告。严格说来不算是报告,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调查清单,老师根本无需过问,随便写写就可以交代。可是老师一丝不苟,力求将每一件小事做好,亲自督察,让张同三易其稿。结果就是,中南院的熊处长大为感动,毕业后,直接把张同留到了国家林业局中南院。
老师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学习和继承,但是时代的烙印留给老师的思维方式,我们也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当这些思维影响到将来学业的时候,更应当重视。老师这一代人,出生在艰苦时期,尤其是经历了文革的洗礼,身上都会保存那份“战天斗地”的精神,刚强有余,圆滑不足,喜好单打独斗!用在事业上能披荆斩棘,但用在人际关系上,也会四面树敌。现在科研的发展趋势,任何人和团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和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双赢才是正途!
老师从本科毕业一路走来,孜孜不倦,到如今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续写了自己的科研传奇!但是那个时期中国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特点也保留的比较明显,那就是重视实际调查,轻视理论创新;重视眼睛看到的,轻视数据整理分析所得的结果。时代在发展,科研在进步传统的方法需要不断的去更新。如今大数据时代开始到来,对于数据的分析和整合更为重要。希望,师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再对比下我今年考博的遭遇。说实话,我文章不少,工作量更大,但是研究方法过于陈旧和老套,东部高校的教授们各个鹰眼犀利,立即鉴别出我这个滥竽凑数的草包。我的教训,你更要铭记:务必重视研究方法和思路的更新!
找兴趣,重文献
无论你现在喜欢与否,都已经走在科研的道路上了,不管是欢喜还是悲伤,既来之则安之!当然我更希望你能对科研充满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科研才会更有激情。我相信,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没人会对科研天生热爱。我以前是文科,本科和动物生态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更不用说是兴趣了。可是,我来到新疆,亲眼目睹了动物世界的种种传奇后,由衷的产生了一种探索的欲望,这也是激励我继续从事科研的一大动力。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留给专家们最深的不是我的论文做的怎样,而是眼神中那份对于科研的热情和执着!
一旦有了兴趣,野外的生活不再枯燥,相反,会有更多精彩的瞬间,值得铭记!我们接触野外的机会比较多,你更有好好利用自身的优势。每一次出野外,都要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出去干什么,看到的现象如何用数据去量化,如何准确而高效的收集有价值的数据?带着问题,带着思路去工作才会更有成效。
想要有问题有思路,文献是必不可少的。文献如同科研的生命之源,离开文献科研就是闭门造车!我硕士三年,最大的失误就是阅读的文献太少,因而在野外就不能收集更有价值的数据,所写的文章也就都不上档次!所以你一定要重视文献,重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开始的时候,文献阅读是非常枯燥的,你大可以不报有任何的目的性,专门去挑自己喜欢的,关注的事情去读。像《Nature》和《Science》里很多关于我们动物的文章写非常好玩,可读性也比较强。之后,耐得住寂寞,坚持每天阅读文献自少一篇,三个月过后就会有一种本能的刺激来激发你阅读。
开视野,拓方向
文献阅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知道同行们都在干什么。当今科研,更需要的是国际化的视野,将来我们面临的竞争是来自全球的。偏安一隅,固步自封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我们虽然处于科学院体系,但是位于新疆腹地,区位因素,能接触的到的国际化会议是非常有限的,出去学习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因此,我们对于外界认识更有依赖于文献的阅读,除此之外,没有好的办法。
此外,看完文献之后,有啥好的想法以及看法,可以大胆的和文章的作者去沟通和交流,不仅可以开拓你的视野,也可为未来积累人脉和资源。我尝试过,国内的教授专家可能比较忙,一般不会回复你。但是国外的教授一般都会就你的问题耐心回复的,你大可以去尝试下,有百利而无一害!
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还要慢慢总结,国内外同行都在研究什么,哪些方向是我们学科的前沿,哪些又是热点的问题。一般而言,《Nature》和《Science》的文章是一个很好的指引,如果一段时期能够经常在上面看到同一话题报道,那必然是研究的热点。
开拓视野的同时,也需要扩展下自己的研究方向。硕士阶段是科研的积累阶段,就好比花圈圈,到了博士阶段才开始慢慢的聚焦。有条件的话,建议各个方向都可以去尝试下,过早的将自己束缚在某一方向,势必会压缩将来伸缩的空间。这就体现我们小组的一个优势,组里“狼少肉多”,老师目前就你一个学生,而我们的项目又多的是,因此大可以放手去做,多多尝试!
现在能想到的,我都说了,以后想到的再慢慢告诉你。最后,要告诫你的是,一定听老师话,别惹他生气,我当初年轻气盛,时时和老师争吵,现在想想非常愧疚!老师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好,在野外的时候,你要多多关心!什么事情,不要想着去讲道理,把他当成一个老人,多多照顾!
师兄 赵序茅
2014年9月13日
关于科研的一封信范文二
青年人:
很多年前,我刚刚取得本科学位的时候,物理学文献对我来说就像是浩瀚神秘的大海,我必须仔细计划才能独自出征探索。如果不知道人们已经获得了哪些知识,我该如何探索新的未知?幸运的是,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我得到了资深物理学家的指点。虽然我充满顾虑,但他们依然坚持认为我应该立刻开始做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所需的知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竟然真的奏效。通过努力,我迅速取得了博士学位——虽然我对物理依然知之甚少,但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没人知道一切,你也无需强求。
继续借用大海的比喻,我学到的另一件事是:在水中遨游时,你应当勇闯波涛最汹涌的海洋。20世纪60年代末,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执教时,一个学生告诉我他想去研究广义相对论而不是我所从事的基本粒子物理,因为前者的原理早已为人熟知,而后者对他来说就像一团乱麻。我立刻意识到,若真是出于这个理由,他恰恰应当做出相反的选择,去研究基本粒子物理——因为混乱意味着该领域仍有可能诞生充满创造性的工作。而事实也是一样:尽管当时的粒子物理的确非常混乱,但那以后,在众多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的努力下,它逐渐变得清晰,所有关于粒子(好吧,几乎所有)的知识汇总成为一个美妙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标准模型”。所以我的第二点建议就是追寻混乱——因为这就是方向所在。
我的第三个建议或许听起来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不要害怕浪费时间。在课程学习中,学生所面对的问题通常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除非教授过于严厉),此外,这些问题的科学意义通常并不重要——解决这些问题是为了结课、考试。但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无从知晓哪些问题真正重要,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甚至问题能否被解决也充满悬念。20世纪初的时候,包括洛伦兹和亚伯拉罕(Max Abraham)在内的几位物理学领军人物都试图建立电子理论,这些努力部分是为了理解为什么地球在以太中运动的效应始终无法测得。现在我们知道,他们研究的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在那个时候,不可能会有人成功地建立起电子理论,因为量子力学还没被发现。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才深刻地意识到正确的问题是运动对时空测量的影响,这使他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在实际科研的大部分时间中,正是因为你无法确定哪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所以你在实验室中或书桌上度过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注定要被浪费的。如果你想要拥有创造性,首先就要接受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创造性的事实,接受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停滞不前。
最后,学习一些科学史,至少学习你所研究的学科分支的历史。这不仅是因为它可能会在你的科学工作中产生直接的实际用途,更是为了防止培根、库恩和波普尔等科学哲学家对科学的过于简化的模型阻碍你的研究。治疗科学哲学之“毒症”的良药,莫过于多了解一些科学史。
更重要的是,科学史会让你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科学研究不太可能让你变得富有,你的朋友和亲人也往往不能理解你的工作。而且如果你在类似基本粒子物理的领域工作,你甚至不能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变成应用而获得成就感。但是,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将成为科学史的一部分,你将获得极大的满足。
回顾历史,我们看看一百多年前的1903年。那时大英帝国首相或者美国总统是谁,现在看来还有多重要呢?而真正重要的是,在麦吉尔大学,卢瑟福和索迪(Frederick Soddy)正在研究放射性的本质。这项工作(当然!)有实际用途,但更重要的是它在文化上的影响。理解了放射性,物理学家才得以解释为什么太阳和地球内核在数百万年后依然在持续发热,从而打消了对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测算的地球太阳年龄最后的质疑。从那以后,基督徒和犹太教徒只能要么放弃相信《圣经》中的“真理”,要么放任自己在违背理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这,只是从伽利略到牛顿、达尔文再到现在,一股不断持续的历史潮流中的一小步:人类不断前行,也从宗教的教条中逐渐苏醒。只要随便阅读一份今天的报纸,就会知道这项工作依然远没有完成,但这是一项推动文明的工作,科学家完全有理由以此为傲。
温伯格
年月日
关于科研的一封信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研究生导师:
您好!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
首先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无不凝聚着您的智慧、汗水和心血。在此,我们向您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作为与研究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无疑是最深刻的,带给学生的巨大引导力也是其他任何教育媒介都无法取代的。因此,我们衷心希望您能够在百忙之中多抽出些时间做好研究生的教育工作,给予所指导的研究生更多关怀、帮助和指导,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同时,希望您对研究生进行经常性的、严肃的学术道德教育,对其学习科研、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严格要求。最近,有几所部属高校出现研究生论文抄袭事件,影响很坏,也给他们学校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希望我们广大导师以此为教育案例,对自己的研究生进行警示教育,通过经常性的学术道德教育,使我们的研究生不敢抄、不能抄、不想抄,坚决抵制和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为更好的与导师们进行沟通,密切联系,及时传达有关工作信息,除了利用网站及时发布消息,研究生院还创建了“山师研究生导师QQ群”,群号:496712627,欢迎广大导师加入。此外,“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也已上线,微信号:sdnuyanjiusheng,欢迎导师们微信关注。
百舸争流千帆竞 乘风破浪正远航。在我校深化改革,砥砺前行,铸就荣誉,锻造辉煌的历史进程中,让我们携起手来,群策群力,为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共同努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师范大学而不懈奋斗!
新的一年里,祝广大研究生导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研究生院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