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论文范文精选
现代文学的内在逻辑是指现代文学发展的规律;现代文学的发展是指现代文学的发展成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类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类论文范文一:语言变革对现代文学的转型影响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点是“五四运动”,提倡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这场文化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也成为我国语言变革的起始点,对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学语言变迁以及整个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论述了语言变革对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所产生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我国现代文学向前发展提供一个更加现实的启示意义,更好的促进语变革言研究与现代文学作品研究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语言变革;现代文学;形式;影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在历史发展中,从某种角度讲是语言时代的变迁,因此,透彻研究文学语言的变化与文化发展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我国文学界,对于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深度影响研究较少。虽然在上世纪末期,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这方面内容,但是其研究结果不足以说明语言变迁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只是将语言现象和中国文学语言融合在一起,没有从更加深刻的角度去分析语言变迁和文学发展之间的某种关系。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语言变革对我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查阅多方文献,分析了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一、语言变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1.语言变革使得现代文学语言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
从我国整个文学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进程都有其各自的显著特点,文学内容中所反映社会的现实情况也各不相同,但是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学作品中语言的丰富性。在我国不同文学时期,其语言都有着不同表达形式和表达技巧。二十世纪初期,通过”“五四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带动,文学语言表达手法更加精确和简单,对文学作品人物描写也更加详细和生动,这大大体现出文学语言的丰富和多样性。现代白话文语言表达形式和过去旧时期文言文表达形式相比较,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是语言的鲜明性、直接性和讽刺性,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药》等作品都代表了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潮流。“五四运动”时期文学语言特点集中表现出文学语言发展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华民族危难时期,这个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很多具有先进思想的革命家和文艺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民族生存的出路,因此,大量的先进民主思想进入到国内革命领域,对文学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引发了新文化运动,直接推动了文学论坛的变革和艺术思想的深刻变化。“五四运动”所带来的质变早已经蕴藏在文学的变量之中,在文学领域每一次的爆发都是文学家内心思想的变化和升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语言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语言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这个时期的语言由文言文向着白话文转变,这成为了现代文学的产生的重要标志。
2.语言变革对地方语言现代文学形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地方性语言对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地大物博,山川、河流将中国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区域,受各地不同的地形、习俗、文化、习惯等客观因素影响,再加上过去交通运行不是十分方便快捷、信息交流也不够畅通便捷,导致不同地区作家写出的文学作品带有鲜明的地方性特点。这种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扩大,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这些影响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语言是创作者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文学作品各个人物、细节以及情节全面展示的重要基础。由于受到地域性影响,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鲜明的体现出了地域文化、地方传统习俗以及思想和风土人情等鲜明的地域性色彩,地域性已经每一个文学作品鲜明个性的展现。随着”“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对文言文的摒弃,白话文文学作品逐渐向大众普及,这就为现代文学作品使用标准普通话语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白话文运动背景下的文学时代,作家的写作风格和语言更加趋向于地方性特征,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语言已经成为作家展现地方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虽然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展现是建立在标准普通话基础上,在一些地区所具备的地域性文化以及风俗人情都需要依赖于地方语言进行生动的描写,只有应用这些语言才能充分的表达出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特征,进一步深化作品的文学思想。例如上世纪中期的华北地区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赵树理的《荷花淀》作品中充斥了浓厚河北地域色彩。
二、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势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1.促进了我国现代文学作品更加突出人文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点是五四青年爱国运动。在“五四运动”过程中,各文学流派的主要领军人物都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启发和教育,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再到后来的鲁迅和蔡元培,这些“五四运动”中的主要人物都到过国外留学,在国家生死危难时期,依然回国发起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专治。这些先进的革命群体对民主和人文主义追求更为强烈和高涨,他们开办报纸,陈独秀开办了《新青年》报纸,并在报纸上和梁启超关于变法问题进行论战,他们提倡使用白话文为主要写作语言,摒弃文言文的写作手法,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直接对当时中国文学界的语言形式进行了变革,而语言变革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开端,语言的变革进程对中国的现代文学发展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其中强调宣泄人的情感以及个性发散,同时对文学人物的塑造更加突出作家的特色和主人公个性。”“五四运动””以后,随着启蒙思潮对我国现代文学影响深度的不断加剧,要求从各个方面更加突出人文主义,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学题材形式的创新发展和设计,人文主义思想为主的文学思潮和写作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个时期文学形式主要以现实主义为主,如鲁迅,巴金以及茅盾等等文学先辈就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浪漫主义文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继鲁迅等人之后涌现出了像郁达夫,徐志摩等一批以浪漫主义为主的作家。
2.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向着唯物主义形式发展
在五四青年爱国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助推之下,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逐渐对现代文学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的创作形式从唯心主义向着唯物主义转变,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各个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人物的中心思想同“五四运动”之前的一批革命家和文学家相对比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五四运动”之前的文学界主张追求内心,为了艺术而进行艺术创作,是唯心主义驱动下的产物。而“五四运动”之后,文学作品注重从社会现实角度出发,深刻批判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是唯物主义的体现。同时,“五四运动”后期带来了全新思潮,一些文学作家由于受到西方思潮影响较为严重,在现代文学创作形式上虽然依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中一些不正当文化的批判和突破,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发生了改变。这个时期很多文学作家的作品都是通过描写其他事物从侧面对现实主义进行批判,这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鲁迅,在其文学作品中通过对大量事物的描写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
3.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写作形式多样化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受到语言变革影响十分深刻。其对文学作品的写作形式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形式更加多样化。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手法在不断加工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了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独特的现代文学体系,其语言形式发生的改变,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现代普通话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进程。在现代文学写作体系中,文学表现手法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小说作为现代文学热门发展的文学形式,逐渐成为文学领域主要的写作形式。此外,还包含了一些散文、剧本、论述文、戏剧、传记以及诗歌等不同类型。文学作品表现手段呈现多样化发展,使得现代文学体系不断充实和饱满。从总的发展情况来说,语言的变革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反过来也加快推动了语言变革的进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作为人类发展进程中思想和艺术的结晶,主要通过书面语言为主要载体表达作者思想,并且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细节真实再现当时的社会发展历程和写作背景。中国近代文学的起始点是从五四青年爱国运动开始的,“五四运动”所提倡的白话文运动代替了文言文,促进了语言变革,而语言的变革直接催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乃至蓬勃高涨的发展。在“五四运动”过程中,大量国外先进的思潮进入中国,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发展和更替,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基于对语言的高效运用与驾驭,而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个人思想也会对作品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语言的变革为中国现代文学实现跨越式改变做出的积极尝试,为我国现代文学向前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现实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卫平,陈广通.宿命的悲剧——作为哲学范畴的宿命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投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
[2]谢圣婷1,2.流动的生命意识———试论林徽因诗歌的“时间”意象及其成因[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9).
[3]刘丽霞,赵婉莉.《辅仁文苑》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4]洪亮.“民族主义文艺”与“三民主义文艺”之关系[J].宜宾学院学报.2016(01).
[5]哈迎飞,周忠昊.论通识教育视野下的文学经典教育——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建设为中心[J].高教探索.2015(12).
[6]李惠.“延安文学”正名及其相关概念考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7]张羽.光复初期台湾与东北地区的文艺重建研究——以《台湾文化》与《东北文艺》为中心[J].台湾研究集刊.2015(06).
文学类论文范文二:村上春树与日本现代文学传统研究
摘要:尽管村上春树在多次公开场合中谈及自己对日本文学传统的回避,但其小说中的主人公无不展现了:历史、战争将人掏成空壳,能为人带来死一般的宁寂与消亡的巨大力量。这些故事都将现实与历史巧妙勾连,打通了异质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原有的阻隔。显然,村上继承了以夏目漱石为代表的日本现代文学的主题传统,带着自《源氏物语》就有的细腻与悠长在文学长廊中执意营造了独属于自己的意识世界。
关键词:村上春树;日本现代文学传统;寻找
村上春树的作品融入了他对自身生命历程的众多感知,青春里庞大的无根与实在感、人生的漂泊与身份的不确定,死亡的逼近和生命本身的浮幻,尽管他时常将“自身”、“存在”挂在嘴边,但又并未对其作出任何或准确或详实的解说,甚至可以说他从没有直接或直白地对这三重意义上的“自我”进行书写,但又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坚强的内心,执着的追求。在他对于日本现代文学的极大否定和回避中,我们能否就此否认村上春树与日本现代文学传统的关系呢?日本作家向来善于用自身先天的感知神经探觉美感,哪怕是最纤细最转瞬即逝的,也能为他们敏感的捕捉。从八世纪的《万叶集》到十一世纪的《源氏物语》,日本传统美学的最重要特征“物哀”与“幽玄”积淀形成,尽管平安后的镰仓时代,武家当权、战乱不休,文学传统一度被迫由唯美纤细转向凛冽的现实描述,但唯美的文学脉络并未因此而彻底消亡,反由于战争的无情与冷酷,让人们对理想与信念的追求更加执着动人,唯美的主题因此更加深刻甚至繁荣。当然诞生于这个时期的武士道精神以其强大的勇武精神和自律内核赢得了观念上的尊重。德川家族盟主地位确立、日本获得统一后,尽管而后和平时期中的武术传统渐渐从战场转移到舞台,但仍未能给日本民族留下心灵的印记,打上身份的标签。
结束漫长的幕府统治后,明治维新随着政治改革,迎来日本历史上的第二次文化大变革,佛教和儒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迅速变革的迫切要求,许多知识分子不甘沉沦,但又陷入似乎徒劳无益的困厄之中。像所有国家历史上的文学引进与变革一样,迎来第一个文学高潮的技艺总是照搬和模仿。一战之后,西方各式思潮涌入东瀛,尼采、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的名字为日本知识界逐渐熟悉,在日本近代历史上先后出现的西田几多郎、田边元、三木清等哲学家,在吸收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又加深了本土化的阐发,着重于阐述一种新的以个人意志为动力的新的人生哲学,将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充满着黑暗、鲜血、森林的死亡哲学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相结合。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的身份使其所谓“大帝国”荣耀、“不可战胜的神话”纷纷宣告破产,庞大的精神落差使日本知识分子刹那间被屈辱消沉、颓废苦涩的情绪笼罩,放荡而又玩世不恭的生活格调蔚然成风,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孤独的体认。就在社会文化与生活全面西化的同时,此时的文学重心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应的转向。王向远在《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中认为:如何描写自我,如何表达自我,取决于如何处理自我与时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现代文学中对自我的求证是一重要主题,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以私小说为代表的,脱离社会、封闭自我的表现;一种是以夏目漱石为代表,在自我与时代、自我与社会的动态关系中寻求自己的表现。新感觉派作为重要代表将表现主义和达达派取代了私小说中的日本传统和冷静。包括三岛由纪夫在内的很多作家都认为:自从美国占领日本后,本土的文化艺术中表现女性柔美一面的插花、茶道甚至俳句被有意地强调。但这并非原初的日本文化状态,在武士的态度中需要用剑来平衡菊。故而,在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现代寓言和传统唯美的景物故事融汇的河流中开始渐渐萌生出强烈的精神自律。于是,一直在努力调和两种不同的,甚至是根本就无法调和的日本文化在现代的狂野中开始试图建立起一个真正的自我内核。让这个矛盾的“自我”根植于传统的本土文化和难以驾驭的外来文化之上。
同样感到现实黑暗重压的夏目漱石一派,在同样面临喘不过气的现实中,既感到无限愤慨,又觉得无能为力。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和冲突,是所有作家创作过程中产生种种曲折的原因。纵观夏目一生的作品,其虽然曾被一部分人认为是“余裕派”、“高蹈派”,但更多是关心社会现实、思索人生意义与价值,无论是批判社会的内容的力量或是将关注点集中在对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剖析上,批判人们的私心,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孤独和绝望,他都代表了在这个时期众多作家作品中出现的强烈寻找意识:寻找解决这样矛盾与冲突的路径,寻找个体与社会相交汇的最恰当接点。困惑的漩涡几乎卷入了此时日本的所有作家,甚至整个社会都被裹挟着沉沦、迷茫。安部公房作为日本战后的存在主义大家,“极力要把日本战后文学和明治维新以前文学切断联系和极力把日本战后文学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紧密联系起来的作家。”[1]比之更甚的大江健三郎,直接将萨特作为其精神领袖,在其创作年谱中明确指出,正是萨特给予了他思考文学的各种社会功能性的方法与种种。人生的荒谬、人性的虚伪与无奈、无可逃脱的责任、成为了其文学的主题。纵然曾经讨厌在学校念书,甚至常常挨老师打,村上春树却在国中时代就将中央公论社出版的《世界历史》读个滚瓜烂熟。纵然固执的叛逆因子在进入神户高中之后并未消退,村上却在不听任何人规劝毫不学习的日子里始终维持阅读欧美原著小说的热情,甚至开始学着研习翻译,继而保持了相当好的高中成绩。纵然对于日本文学本身,从来未有过某种挚爱或忠于的表白,但作为纯种关西汉子的村上又不可避免的浸淫了日本最传统的文学之美与武士之魂,裹挟着又温柔又执着的内核一跃而进西方迷惘、孤独的存在主义漩涡。村上春树正像整个日本一样,选择了在被迷惑的公众目光中开始寻找同样不解、困惑的自我。同样将历史记忆中的战争写进小说,让无奈的痛苦回忆重新唤醒本就空洞洞的心灵,然后像夸父尽情痛饮江河湖海的水般吸收遗失的过去,然后将其与生命一起抛掉在黑暗死亡火焰燃烧的世界。
村上春树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位位内心孤独、彷徨在社会边缘的主人公来显示社会痼疾,寻找人类的命运,确证自己的人生;糅合了东方奇幻静谧之美和西方的寓言动态之说,置主人公于荒诞的境地展示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国家、意念与现实的联系。因而,在村上的小说中尽管他为我们编织了仿如梦幻般的寓言童话,构建了一座座高耸在迷雾中终年被黑暗或大雪笼罩的小镇与图书馆,塑造了既迷茫揣测又坚信无疑、孑然一身又极富魅力的主人公,然而这些作品中的自我主题从始至终贯穿前后,并且从未封闭在脱离社会的绝对空间,小说中经常出现严肃的历史关注,让人想起数年前村上对于中国的到访从未被任何媒体报道或知晓,一行未对任何地方政府或组织作拜会,仅仅为了去看那一块作为1939年哈拉哈河战争争端的“不毛之地”。从间宫中尉到中田先生都展现了:历史、战争将人掏成空壳,能为人带来死一般的宁寂与消亡的巨大力量。这些故事都将现实与历史巧妙勾连,打通了异质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原有的阻隔。显然,村上继承了以夏目漱石为代表的日本现代文学的主题传统,带着自《源氏物语》就有的细腻与悠长在文学长廊中执意营造了独属于自己的意识世界。
注释:
[1]沈慧君.论大江健三郎早期创作的存在主义[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4)
文学类论文范文精选相关文章:
1.文学类论文范文
2.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3.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4.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5.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