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故事介绍

2016-12-27

碧螺春,产于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批准,获得原产地域标志产品保护。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碧螺春的相关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碧螺春的相关故事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

碧螺春茶树与枇杷树,桃树之类果树间种 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

洞庭碧螺春茶条索紧结。适合用于家庭办公用茶。

碧落出你的品级分类

洞庭碧螺春的国家标准碧螺春茶分为五级:分别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上等的碧螺春银白隐翠,条索细长,卷曲成螺,身披白毫,冲泡后汤色碧绿清澈,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回甘持久。伪劣的碧螺春则颜色发黑,披绿毫,暗淡无光,冲泡后无香味,汤色黄暗如同隔夜陈茶。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据清末震钧(1857~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见,碧螺春在历史上就荣以为冠。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

碧螺春的相关故事

碧螺春,也叫碧萝春,亦有俗名“佛动心”,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洞庭东西山的共同财富,洞庭东西山素有姊妹山之称,无论习俗和特产亦大致相同,碧螺春茶资源共享理所当然,保护碧萝春传统工艺亦责无旁贷。我作此文仅以纪念碧萝春产地命名的形成而已。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中国名茶志》对洞庭山所产的碧螺春做了较为详实的记述。该志首次确定碧螺春最早产地洞庭东山碧螺峰,亦认定碧螺春之名是由康熙三十半年(1699)巡视东山时御赐。这样算来,碧螺春有名至今(2010年)也有311岁了。现将有关志书典籍中对碧螺春的产地、命名的认可记述做全文收录,以飨社会各界。

《太湖备考》

茶出东西两山,东山者胜。有一种名碧螺春,俗呼吓煞人香,味殊绝,人矜贵之。然所产无多,市者多伪。

清乾隆庚午年(1750)版《太湖备考》卷六,物产类“饮馔之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页。

《清嘉录》

满清政府因历代皇帝嗜茶而宫廷茗饮之风颇盛,内务府为此专门设立“御茶房”。自康熙赐名碧螺春之后,其名大振,视碧螺春为珍品,每年必办进贡朝廷,故曰贡茶,清嘉录一书中特辑“茶贡”一节,以示对该茶的重视,下面就有关茶贡一节的全文摘录如下:

榖雨节前,邑侯采办洞庭东山碧螺春茶人贡,谓之茶贡。案《府志》:茶出吴县西山,以榖雨前为贵。王应奎《柳南随肇》云: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暦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其叶较多,筐不腾(贝宁),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吓煞人者,吴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贝宁)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元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康熙己卯,车驾南巡,幸太湖,巡抚宋()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观、题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岁必采办,而售者往往以伪乱真。正元(歹),制法不传,即真者亦不及(囊)时矣。

《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1792-1841)是清道光年间进士,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曾多次到东山会友品茶,在该集第九辑“会稽茶”一节中,他谈到了东山碧螺春,下面全文扎录的一段,是当时龚自珍对洞庭山碧螺春的评介:该文中主要是讲会稽(即绍兴)茶,文中所提到地名平水、花山都是会稽之处,所作诗词也是指的会稽茶。戊戌(即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这就是对碧螺春、龙井、会稽茶的评说年代。

戊戌会稽茶

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古人未知也。近人始知龙井,亦未知碧螺春也。会稽茶乃在洞庭、龙井间,秀颖似碧螺而色白,与浓绿者不同,先微苦,涤脾,甘甚久,与龙井骤芳甘不同,凡所同者,山水芳馨之气也。其村名曰平水,平水北七里曰花山,土人又辩花山种细于平水,外人益不知。戊戌七月,会稽人来魏此,予细问其天时、地力、人力,大抵花山采以清明,平水采以谷雨。当(渴)天台大师塔,归路访禹陵旧游,再诣稽山,印之诗以代发愿。早年不反棹浙江,有如此茶矣。

茶星夜照越江明,不使风草(即龙井)负重名。来岁天台归(木戢)罢,春波吸尽镜湖平。

(录自《龚自珍全集》第九辑第505页)

《清稗类钞》

《清稗类钞》属稗史之作,“稗史”通常指闾巷风俗,遗闻旧事的记录,后世对杂记、琐事的史藉称为稗史。其内容既可补正史之缺,又可充闲聊之实。民国六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约三百万字,共48册,作者徐珂。徐珂,名仲可,杭县(今杭州)人,清史学家,以闾巷风俗、遗闻旧事为主。古代统治者设立稗官,采录民间情况,供统治者参考。徐珂著《清稗类钞》之资料是以本人平时随笔自已札记为主,不同于流传之本,在编著中得吴县汤颐琐字宝荣,丹徒怀献侯桂深,龙南徐伯英时,闽侯林沪生震,嘉兴高晴川紫露,萧山姚(赤者)生宗舜诸君逮补检校。该书成于民国五年(1916)十二月旅沪寓所’‘天苏阁”。他在编纂该书时,参仿“宋稗类钞”之体例,虽是掇拾而成,剪裁鎔铸主旨明确,对典制名物亦略有考证。读书中专门淡及洞庭东山的有两处:(1)康熙第三次南巡。康熙共六次南巡,该书用了48行文字记述了六次南巡的大体过程,而记述第三次南巡却占了22行,其中谈及东山的记述又占了13行。(2)关于碧螺春记述。在茶类中共记述了十一种名茶,碧螺春茶名列榜首。现将这两段文字全文扎录如下:

第三次南巡

第三次南巡。为己卯,奉慈圣太后以行。三月十四日。驾抵苏州。在籍绅耆接驾。俱有黄绸旛。旛上标明都贯姓名恭迎圣驾子样。于姑苏驿前虎丘山麓。凡驻跸之所。皆建锦亭。联以画廊架以灯采。结以绮罗。备极壮丽。视甲子巳逾一卜倍矣。十八日恭逢万寿。诗若干(巾失)。分天地人和四册。以祝万年之(角汤)。义于诸山及城中名刹。普设祝圣道场。十九日召苏州在籍官员翁叔元缪日藻颜开 王原祁慕深徐树谷徐升入见。赏赐各有差。又赐彭孙(走橘)尤侗 盛符升御书匾额。二十日辰刻。御驾出蔚门。登舟。幸浙江。时两江总督为遂宁 张鹏(鬲羽)。江苏巡抚为商丘(宋牵)也。上问云。闻吴人每日必五餐。得毋以口腹累人乎鹏(翩)奏云。此习俗使然。上笑云。此事恐尔等亦未能劝化也。四月朔驾由浙江回苏初二日传旨。明日欲往洞庭东山。初三日晨出胥口。行十余里。渔人献鲫鱼银鱼二筐。又亲自下网。获大鲤二尾。上色喜。命赏渔人元宝。时巡抚已先候于山。少顷有独木船二拨浆前行。御舟近岸。而从者未至。巡抚备大竹山轿一乘。伺候升舆。笑曰亦颇轻巧。有山中耆老百姓等三百余人。执香跪接又有比丘尼艳妆跪而奏乐。上云。可惜太后未来。先驱引导者倪巡检陈千总也。在山士民老幼妇女观者云集。上谕众百姓。你们不要踹坏了田中麦子。是时菜花结实成角。命取一枝细看。问巡抚何用。奏云。打油。上曰。凡事必亲见也。是日。有水东民人告菱湖坍田赔粮。收纸。付巡抚。上问扈驾守备牛斗云。太湖广狭若干。奏云八百里。上云。何以具区志止称五百里。奏云。积年风浪冲坍堤岸。故今有八百里。上云。去了许多地方。何不奏闻。开除粮税乎。奏云。非但水东一处。即入乌程之湖漊。长兴之白茅嘴。宜兴之东塘。武进之新村。无锡之沙潡口。长洲之贡湖。吴江之七里港。处处有之。上云。联不到江南。民间疾苦利弊。焉得而知耶。初四日。由苏起(燮)回京。

碧螺春的记述

碧萝春:茶名。产于苏州之洞庭山碧萝峰石壁。初未见异。康熙某年。土人按候而采。筐不胜载。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者争呼为吓煞人香。“吓煞人”。乃吴之方言也。遂以为名。自后采茶。悉置怀间。而朱正元家所制独精。价值尤贵。己卯。圣祖驾幸太湖。改名曰碧萝春。

民国版《吴县志》

在饮馔之属章节中,专门对茶有一段评述。其中关于碧螺春之评说几乎与太湖备考相仿,对西山之茶的评说也比较客。在东山碧螺春没有出名之前,唐朝皮、陆两位诗人就有对西山茶的赞美诗,尤其是被列入贡茶的西山水月院僧所制的水月茶。再从文章中细品,很显然,西山水月茶与东山碧螺春的制作方法是两码事,当时就没有混为一谈,或者说是制作相仿之类的言论。

《吴县志》中关于茶的介绍是:

茶出吴县西山以谷雨前采焙极细者为贵唐皮陆各有茶坞诗宋时洞庭茶(誊)入贡水月院僧所制尤美号水月茶载图经续记近时东山有一种名碧螺春最佳俗称吓煞人香味殊绝人矜贵之然所产无多市者多伪又虎丘金粟山房旧产茶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性不能耐久宋人呼为白云茶。

《洞庭东山物产考》

此书作于民国九年(1920)由朱献淮编纂。他曾访遍东山农户,田野调查考察了十五个年头,这是太湖流域第一部专业志,该书卷二灌木部“茶”目中对碧螺春茶作了如下记述:

洞庭山之茶最著名为碧螺春树高二三尺至七八尺四时不凋二月发芽叶如桅子秋花如野蔷薇清香可爱实如批把核而小三四粒一毬根一枝直下不能移植故人家婚礼用茶取从一不二之义茶有明前雨前之名因摘叶之迟早而分粗细也采茶以黎明用指爪掐嫩芽不以手揉置筐中覆以湿巾防其枯焦回家拣去枝梗又分嫩尖一叶二叶或嫩芽尖连一叶为一旗一枪随拣随做做法用净锅人叶约四五两先用文火次微旺两手入锅急急抄转以半熟为度过熟则焦而香散不足则香气未透抄起人瓷盆中从旁以扇搧之否则色黄香减矣碧螺春有白毛他茶无之碧螺春较龙井等为香然味薄(沦)之不过三次饮之有清凉醒酒解睡之功种宜山地不喜肥土冬初冬老子和湿土藏之来春二月取种树下或背阴处浇以米泔蚕沙或小便稀粪等和水微微润之不可太湿根太湿必烂。

《莫厘游志》

该志由许明煦编纂,民国三十五(1946)版,文中在谈碧螺峰时提及碧螺春,其全文如下:

碧螺峰:自灵源寺后登山,古木参天,大可合抱,访李根源民国十八年为寺僧宏度题“碧螺春晓”于危崖。

碧螺峰盛产碧螺春茶,茶以汤色清澈鲜绿,味道隽永芳香,著称于世。关于碧螺春之得名,相传清康熙初年,碧螺峰上长有野茶数株,山人摘作饮料,竟然色味均佳,并有异香,时人称为“吓杀人香”。圣祖南巡至东山,江苏巡抚宋(苹)将“吓煞人香”进,上嫌其俗,赐名“碧螺春”。寺僧辄以藏茗飨客,以灵源泉泡碧螺春,其味隽永,可谓双绝,游人得饱口福,为一大快事。

《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有东西洞庭山和碧螺春的条目载记。原文如下:

1、洞庭东山、洞庭西山的条目(辞海928页)

洞庭东山 一称东洞庭山,俗称东山,古称青母山。在江苏省吴县西南。原系太湖中小岛,元、明后始与陆地相连成半岛。主峰莫厘峰,海拔293米。与洞庭西山同为著名果园区,产枇杷、杨梅和“碧螺春”,茶叶。名胜有九龙山等。

洞庭西山 一称西洞庭山,俗称西山,古称包山。在江苏省吴县西南。为太湖中最大岛屿,主峰缥缈峰,海拔336米。为太湖名胜。产批把、杨梅、红橘、茶叶等。

2、碧螺春的条目(辞海1645页)

碧螺春 也叫“碧萝春”。成品绿茶之一。原产江苏洞庭山碧萝峰。叶片经加工后成螺状卷曲,茸毛显露,色泽青翠、光润,具清香。茶汤清澈鲜绿。

《万事由来手册》

《万事由来手册》由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该手册按属性编排了十六个大类,为读者查找某个事物的由来提供方便,编者尽量做到择优不重复,反复校对和审核之后定稿,其中648-649页,记述了碧螺春的由来。

康熙定名

扬名中外的太湖洞庭东山的碧螺春茶,素有一嫩三鲜的美称。嫩指芽叶嫩,鲜指色、香、味俱佳。

据《太湖备考》记载,相传古时有个人叫朱正元,在东山碧螺峰的石璧里采了几株野茶,发现香气惊人,就取名叫“吓煞人”。民间传说,有一年碧螺峰的野茶产量特多,竹筐装不下,大家把多余的放在怀里,不料茶叶沾上了热气,透出阵阵清香,采茶姑娘惊呼道:“吓煞人香!”这吓煞人香是苏州方言,意思是香气浓郁得使人惊奇。于是,众口争传,“吓杀人香”便成了茶名。在《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有一段关于“吓杀人”改名“碧螺春”的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车驾幸太湖(康熙皇帝到达太湖),抚臣宋(荤)购此茶以进(大臣宋荤买了这种吓煞人香的野茶进献给康熙皇帝),圣祖以其名不雅(康熙皇帝认为它的名称不雅致) ,题之曰:碧萝春(改名为碧螺春)。自是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过后,还有一诗赞云:“从来隽物有嘉名,物以名传愈见珍。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已知焙制传三地,喜得忬(手俞)扬到上京。吓杀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

人们对碧螺春的名字又有了新解释,说碧是状其颜色,好似碧玉;螺是指其形状卷曲如螺蛳;春是因采摘在早春;所以合称为碧螺春。

《中国名茶志》

《中国名茶志》于2000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志共收集全国名茶1017品目,其中立条目专题介绍的是309个品目,分省而述。“江苏名茶”分述部分第一节就是碧螺春,并从自然环境,茶树品种,历史沿革,采制技术和名茶文化五个方面对碧螺春作了记述,并说明了它的产地和名称的由来,现就有关条目,全文转录如下:

清朝贡茶

清圣祖玄烨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到太湖时,巡抚宋(荤)从当地茶师朱正元处购得“吓杀人香”精品茶进贡,康熙以其名不雅,遂赐茶名日:“碧螺春”。从此,碧螺春珍品贡茶每岁必采办进贡朝廷。

(录自《中国名茶志·江苏名茶卷》8页)

清朝名茶

清朝名茶从明朝沿袭下来的有武夷岩茶、黄山毛峰、徽州松萝、西湖龙井、普洱茶等。新创制的名称,分布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乌龙茶(青茶)六大茶类中。清朝名茶共计40余品目。

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太湖洞庭东山,属炒青细嫩绿茶。其外形细嫩卷曲,似螺形,色泽绿褐,蒙披白毫,花香味,汤色青翠澄澈,叶底细嫩微白,味极幽香。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和俞樾《茶香室三抄》记述,“碧螺春”,茶是清圣祖康熙皇帝于1699年游太湖时题名的。

(录自《中国名茶志·江苏名茶卷》13页)

历史沿革

吴县洞庭山是中国著名的古老茶区,唐代以前就有茶。唐代杨华撰《膳夫经手录》(856年)“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可见其时吴已有茶,为生煮羹饮。陆羽《茶经》中把洞庭山列为中国重要茶叶产地之一,八之出中有“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与金州、薪州、梁州同”,此时的茶叶已经加工为蒸青团茶。

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987年前后):“江南东道苏州长洲县洞庭山………….....山出美茶,岁为入贡。”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洞庭山出美茶,旧入为贡。……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谓之水月茶,以院为名也,颇为吴人所贵。”水月茶,又称小青茶,《三吴杂志》(1488-1505年)中记;“古迹,墨佐君坛。《洞庭实录》云,在缥缈峰北一里,水月寺相近………….....上有池,可半亩…….....百步许,地名吃摘,出茶最佳。谚云:墨君坛畔水,吃摘小青茶。又称缥缈峰西北扩里坞,曰水月寺………….....产茶入贡,谓之水月茶。”可见宋代洞庭山出产水月茶,品质比唐代陆羽写《茶经》时明显提高,已成为人贡的上品茶。

明代至清初,洞庭山茶叶产品较多。《二酉委谭》(明代王世懋,16世纪):记“时西山云雾新茗初至,张右伯适以见遗。茶色白,大作蔓子香,几与虎丘捋………….....汲新水烹尝之,…….....两腑风生,念此境味,都非宦路所有。”《林屋民风》(清代王维德,1912年)“土产茶出洞庭包山者,名剔目,俗名细茶,出东山者品最上,名片茶。制精者价倍于松萝。”《龙沙纪略》(清代方开济,1720年前后)中记有“茶自江苏之洞庭山来,枝叶粗杂,函重两许,值钱七八文,八百函为一箱,蒙古专用,和乳交易,与布平行。”这一时期洞庭山的茶叶种类有西山云雾,包山剔目,东山片茶,也有专销蒙古的粗杂茶。除后者外,品质都较优,可与同时期的“虎丘茶”、“松萝”媲美,而且在采摘时间、原料外观和内质等方面的要求开始趋向碧螺春。

据现有史料,最早记载名茶碧螺春的是《随见录》,原书散失,作者和成书年代不详,据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1734年)引“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杀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1747年《苏州府志》载:“茶出吴县西山,以谷雨前为贵。唐皮、陆各有茶坞诗。宋时洞庭茶尝人贡,水月院僧所制尤美,一号水月茶,载《续图经记》。近时佳者名碧螺春,贵人争购之。”《吴语》(清代戴延年,1771年)亦有记:“碧螺春产洞庭西山,以谷雨前为贵。唐皮陆各有茶坞诗,宋时水月院僧所制尤美,号水月茶,近易兹名,色玉香兰,人争购之,洵茗(草桀)中尤物也。”根据上述史料,碧螺春茶应成名于1734年前,且东山、西山均产。究竟其形成于何时何地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柳南续笔》(清代王应奎1757年):“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忽发异香采茶者争呼‘吓杀人香’。‘吓香人香’者,吴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正元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康熙己卯,车驾南巡,幸太湖。巡抚宋(荤),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日‘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岁必采办,而售者往往以伪乱真。正元段,制法不传,即真者亦不及(囊)时矣。”宋(荤)于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四年(即1692一1705年)任江苏巡抚,达13年之久。治所在苏州。进献此茶,似有可能。因此,碧螺春最早应产于东山,得名于康熙己卯年(1699年)。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西山生产碧螺春大约1734年在1747年之间。

在明清洞庭山诸多茶叶中,碧螺春以其上佳品质列为贡品,名闻天下。《一斑录杂述》(清代光祖,1839年)“…….....浙地以龙井之莲心芽,苏州以洞庭山之碧螺春,均已名世。”俞越撰《茶香室丛抄》(1883年)称“按今杭州之龙井茶,苏州洞庭山之,皆名闻天下…….....”

(录自《中国名茶志·江苏名茶卷》48页)

名茶文化

碧螺春茶的产地太湖洞庭东西山,相传是吴王夫差和西施的避暑胜地,历史悠久,其茶文化也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以上提到的外,还有不少有考证、鉴赏价值的诗词文章。

据《尔雅》记载“今茶字古作荼………….....椒、蜀人作茶,吴人作茗。吴人以其叶为茗,是皆以茗与茶异。”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的秦汉时期,吴就有茶的记载。

洞庭东、西山,是茶圣陆羽多次考察过的地方,诗僧皎然有一次拜访陆羽时,适逢其去东西山而不遇,留下了《访陆处士羽》诗一首:“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尝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洞庭东、西山也是唐代诗人皮日休(834-883年)和陆龟蒙(?—约881年)(人称皮陆)经常唱和的地方。皮日休在《崦里》(崦里,地名,在西洞庭山。)一诗中写道:“几家傍潭洞,孤戍当林岭;罢钓时煮菱,停(巢)或焙茗。”陆龟蒙在游洞庭山时所作《茶坞》诗(《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之一。袭美,皮日休字。)赞道:“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缭绕。向阳就中密,背涧差还少。遥盘云鬓慢,乱簇香篝小。何处好幽期,满岩春露晓。” 宋代诗人苏舜钦(字子美)到西山水月坞,水月庵僧曾将焙制的小青茶供其饮用,苏饮茶后写过《三访上庵》诗,赞此好茶。这种茶后为贡茶。明代因苏州虎丘、天池两大名茶相继出现,有关洞庭东、西山名茶的记述还不多。

自清代起迄今,洞庭碧螺春茶蜚声中外,文人墨客,茶叶专家留下许多篇章。清代词人李药客盛赞碧螺春:“谁摘碧天色,点人小龙团,太湖万顷水,渲染几经年。”…….....龙井洁,武夷润,岕山鲜。瓷瓯银碗同涤,三美一齐兼。”清代郑光祖在《一斑录杂述》(1839年)中描述:“茶贵新鲜,则色、香、味俱备。色贵绿;香贵清;味贵涩而甘。吸茗可以祛腥腻、润喉咙。不必希卢陆高风,而齿颊饶有韵趣。浙地以龙井之莲心芽,苏郡以洞庭山之碧螺春,均已名世。”

1924年,徐珂的《可言》记下了有关传闻:“洞庭产茶,名碧螺春,色香味不减龙井,而鲜嫩之。相传不用火焙,采后以薄纸裹之,著女郎胸前,候干取出。故虽纤芽细粒,而无焦卷之患。山舟学士谢人惠碧螺春诗云:此茶自昔知者希,精气不关火焙足。峨眉十五来摘时,一抹酥胸蒸绿玉………….....。盖指此也。山中所产之地止一方,充贡外,虽地方大吏,亦不能多得。”

民国王孝煌撰《一澄研斋笔记》(1934年)对碧螺春的来历,冲泡方法和功效作了记述:“太湖洞庭东峰,一名碧螺,产茶。土人采置怀中,茶叶经热,即发奇香,吴人呼为吓杀人。圣祖巡行,闻其名,试之甚美,以名不雅,更曰碧螺春。考此茶,拣极嫩芽焙火,质细而味醇。先贮沸水,以上下之,即沉底。多食克化,甚有助胃力,新茶愈香烈。今吴下有赝品,俗亦名佛动心。”

中国已故盆景园艺家周瘦鹃,对碧螺春推崇备至,曾撰文说:“我很爱此茶,每年人夏以后总得尝新一下。水一冲,就有白色的细毛浮起,叶多卷曲,作嫩碧色,上口时清香扑鼻,回味也十分隽永,如嚼橄榄。”

庄晚芳先生曾赞“碧螺春,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香鲜浓,味鲜醇,色鲜艳,被人们誉为名茶珍品。”

俞寿康先生引诗(壬寅年“1902”)赞云:

“从未隽物有嘉名,物以名传俞见珍。

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

已知焙制传三地,喜得偷扬到上京。

吓杀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

陈椽编著《茶业通史》(1984年):“清朝名茶洞庭碧螺春,江苏太湖洞庭东山所产的上等绿茶,全部是嫩芽,外形细嫩卷曲,似螺形,色泽绿褐,蒙披白毛,香味淡,汤色青翠澄澈,叶底细嫩微白。汤色深碧,味极幽香,称为碧螺春。”

陈椽主编《中国名茶研究选集》(1985年)谈到“名茶命名”时说:“开始就以地方为名,…….....如洞庭碧螺春,洞庭是苏州太湖的洞庭山,碧是指汤色,螺是指外形,春是指早春的嫩茶。这种命名很全面,一见就知产地、外形、汤色和嫩采的名茶。”

《中国茶经》(1992年)道:“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清末震钧(1857-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地,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见,碧螺春在历史上就誉以为冠。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呈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直)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的描述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该书还对碧螺春的历史、产地、采制、品饮、贮藏方法作了介绍。

碧螺春茶的冲泡和品饮方法,与众不同。通常泡茶,往往先放茶叶后冲水,而碧螺春则相反,先注水,后投茶。品饮碧螺春,最好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欣赏其杯中的奇妙变化。其方法是:先将80毫升左右的开水注人杯中,然后投入3-5克碧螺春,只见白色茸毛上下漂浮,犹如“雪花飞舞”随着嫩芽下沉后慢慢舒展展,许多乳白色的小水泡像白浪喷珠。此时再冲入开水,展开的碧绿色芽叶,随开水上下翻滚,仿佛天上的“翠云浮动”,经过三四分钟后,芽叶全部展开,碧玉色的茶汤翠绿的芽叶交相辉映,像“春染海底”、“绿满宫”。欣赏了碧螺春在杯中的奇妙变化后,随着一股清香徐徐而来,细(嚷)慢品碧螺春的花香果味,使人感到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洞庭东西山的茶园圃之中,领略那“入也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人醉”的意境。

新中国成立不久,计划经济时期,震泽县在东山建立了第一家地方国营企业“震泽县花果食品厂”,为保持和发扬名茶碧螺春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和特色,食品厂专门设立茶叶车间,后来又独门独户于古宅敦裕堂内设江苏省洞庭茶厂,东西山碧螺春茶都要汇集到洞庭茶厂加工定级包装,并由该厂统一外销,以保证碧螺春茶的质量不受任何影响。

2007年4月5日薛丽华东山敦裕堂

茶名考

碧螺春又名碧萝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名茶志》,对洞庭山碧螺春作了详实的记载,首次确定碧螺春最早产地是洞庭东山,亦确认了碧螺春之名是有清帝康熙御赐的名茶。现就有关典籍方志中对碧螺春的记述作重点摘录。

《太湖备考》记载的碧螺春

《太湖备考》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东山名士金友理著。

“茶出东西两山。东山者胜,有一种名碧螺春,俗呼吓煞人香,味殊绝,人赞贵之,然所产无多,市者多伪。”

《太湖备考》卷六

《清嘉录》记载的碧螺春

《清嘉录》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吴中名士顾禄著。1986年9月江苏古籍出版社重版。

谷雨前,邑候采办洞庭东山碧螺春入贡,谓之茶贡。

案:《苏州府志》:“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枝,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采茶者如故,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呼吓杀人香,遂以名是茶云。”

民国《吴县志》记载的碧螺春

民国《吴县志》成书于民国初年。李根源先生著。

......图经续记,近时东山有一种碧螺春最佳,俗呼吓杀人香。味殊绝,人赞贵之,然所产无多,市者多伪。

民国《吴县志》卷五十一

《 洞庭东山物产考》记载的碧螺春

《洞庭东山物产考》成书于民国九年。东山名士朱献淮先生著。

洞庭东山之茶最著名为碧螺春,树高二三尺至七八尺,四时不凋,二月发芽,叶如栀子,秋花如野蔷薇,清香可爱,实如枇杷核而小。根一枝直下,不能移植,故人家婚礼用茶采取从一不二之一。茶有明前、雨前之名,因摘叶之迟早而分粗细也。以黎明用指抓采嫩芽,不以手揉置筐中,复以湿巾防其枯焦,回家拣去枝梗…….....

《洞庭东山物产考》第5页

《 辞海》记载的碧螺春

洞庭东山,一称东洞庭山,俗称东山,古称胥母山(传说因伍子胥迎母于此而名)。在江苏省吴县西南(现苏州市吴中区西南)原系太湖中小岛,元、明后始于陆地相连成半岛。主峰莫厘峰,海拔293米(为太湖第二高峰),与洞庭西山同为著名果园区,产枇杷、杨梅和碧螺春茶叶。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